1.中國商業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出現了三個高峰期。中國古代社會是以農業(包括副業和家庭手工業)為基礎的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也是壹波三折,幾經沈浮,包括戰國、秦漢、唐宋、明清三個高潮期。這些高潮都處於社會變革的關鍵期,商業的發展往往對推動社會轉型、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到新階段起到重要作用。三次高潮各有其時代特征和階段特征。但在幾次高潮之間,也出現過商品經濟因內外因素而衰退或遭受重大挫折,導致生意萎縮的情況。第二,商業發展繁榮的基礎是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就是商業活動。在中國古代社會,農業經濟(包括種植、養殖和采集)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部門。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很早就開始出現,農業和手工業的產品交換最終促進了商品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當然也有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交換,但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交換壹直是中國古代商業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在古代,有些人高估了商業繁榮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齊魯萬州商賈,遍布天下,所以非富即累,逐利而羨。”富國為什麽要用當地農民,人民為什麽要有礦場?“其實,不是的。對於古代中國來說,商業規模和商品結構是建立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的。以商品經濟發展的第壹個高潮——戰國秦漢為例。壹、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大發展,從而迎來了商業發展的第壹次高潮。杜甫《憶往昔》詩:“憶當年開元鼎盛,小城尚有千戶。大米肥白,公私倉富。九州的路上沒有豺狼虎虎,是遠行的好日子。萬奇和陸茂正在開學習班,男女不輸。“有幾個表達盛世的關鍵詞,如‘米’,‘粟’,‘糧倉’,‘萬奇祿茂’,都是描述農業生產的發展給社會帶來的財富,而這壹切都是由於‘男耕女織’的緣故。正是唐朝前100年農業的穩定發展,才成為商業繁榮的基礎。明清時期,水稻等高產作物在中國南方廣泛種植,玉米、紅薯等品種的引進和推廣,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進壹步發展,為第三次商業開發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中國傳統農業的特點是:以壹戶為生產單位為主,手工業和家庭副業相結合。壹方面,作為個體農戶,生產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不高,擴大再生產的空間小,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弱。因此,作為商品交換提供給市場的剩余產品份額極其有限,主要是糧食、紡織品和農副產品。另壹方面,農民也需要市場的幫助來交換生活必需品,如鹽、鐵、陶瓷,以及糧、布、絲的相互調劑。總的來說,農貿市場購買力極低。雖然單個農貿市場的購買力是有限的,單個農戶要進行的商品交換是分散的,小的,但是就全國而言,疊加的量是巨大的。這些農副產品進入各級各類市場,是商業發展的基礎。受產地限制,鹽鐵往往需要長途運輸,對國計民生影響最大。長期以來,作為宮廷壟斷行業,許多私營工商業者往往通過經營鹽鐵業獲取巨額利潤。因此,中國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力(包括副業和家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的。農業生產力的大發展必將帶來商業的大發展。商品經濟發展的三次高潮都是在農業生產力大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第三,商業發展的客觀條件或前提是國家的統壹和社會的穩定。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曲線可謂三波三折。三波,即戰國秦漢唐宋明清;多倍,即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戰爭時期,商業遭受挫折,從原來的高潮跌落,甚至衰落。第壹個高潮是中國最終從割據狀態實現統壹的時期。《荀子·王之篇》描述戰國時期全國商品流通:“北海有馬,犬吠,但華得之,畜造之;南海有羽檁、牙革、曾慶、丹幹炎,但中國得到了,賺錢了;東海有紫萱,有魚有鹽,中國卻有溫飽;西海有革,有雅品,中國卻要用。所以澤民滿木,山民滿魚,農民不斷割而不耕,卻滿機械,工人滿粟而不耕。“秦漢大壹統的局面也促進了商業的進壹步繁榮。《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漢興之時,國內正有壹家,開關梁,禁止馳山澤。所以大甲這個富商,每周都在世界各地流動,交易的東西都不能如願以償。“因此,商人力量的增長,許多大中都會成為商業貿易的中心,這是第壹次高潮出現時最重要的特點之壹。第二次高潮,在初唐農業100多年穩定發展的基礎上,社會經濟呈現全面繁榮。晚唐以來,市場體系逐漸被打破,對商業的限制逐漸放寬,城市工商業人口比例增加,商業繁榮,商品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元稹《猜客樂》壹詩,形象地描述了商賈長途販運的貨物:尋珠趕海,采玉去景衡。北方買西夏馬,西方買西藏鸚鵡。兗州布火桓,蜀錦織。丫環越胖越滑,眉毛越亮。計算食物和衣服的費用,不考慮距離。我遊遍了全世界,卻去了長安。《史記·貨殖列傳》有雲:“百裏不賣柴,千裏不賣柴。”都是唐以前商人經營的貨物長途販運,尤其是那些質輕價貴,便於運輸,有利可圖的奢侈品,如珍珠、玉石、馬匹、織錦、月娘、Xi童等元稹的賓館音樂中提到。但日常生活所需的糧食由於販運成本高,並不是商人經營的主要品種,全國商品市場尚未形成。從晚唐開始,這種情況有所改變,糧、茶、瓷等日用品逐漸成為商品交易的大宗。《唐史補》(卷二)談及當時商品交易的情況:“凡以貨賄之物,皆廢於用者,無法勝紀。絹布為衣,麻布為袋,氈帽為蓋,皮衣為帶,白甕在內丘,紫硯在尾溪。世界上沒有什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都是關於日常用品的種類。北宋以後。南方的經濟發展更為明顯,描述日用品大宗交易的史料也更多。而水路運輸商品,運載量大,比陸路運輸便宜。北宋時期,開封的大索國寺其實是中國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每月開放五次,允許“所有姓氏交易”。(孟先生:《東京之夢》)“中庭可容納壹萬人。所有的商業交易都在其中。那些在首都尋求賣貨轉賣其他東西的人,壹定是因為這個。”(《王迪:宜顏陰謀的記錄》)。交易的商品種類繁多,有家居用品、馬鞍弓箭、果脯、繡珠、蒸帽、字畫古玩、地方香藥等,大部分屬於生活用品。商品結構的變化是第二次高潮中最重要的變化之壹。第三次高潮出現的明清,是延續了幾百年的大壹統朝代。政治統壹和社會穩定為商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環境。明朝中後期以後,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農副產品商品化程度的加深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專業市鎮和地區的形成,農業和手工業專業戶的形成等。)都成為商業發展的新因素。四。限制和突破限制中國古代的商業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和約束。這些限制和約束,有的是受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業人口比例大、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等社會經濟結構特點的制約,有的則來自封建國家的幹預。如體制、制度、政策措施、觀念導向等。中國的商業是在不斷突破限制和約束的過程中曲折發展進步的。但由於這些突破始終沒有完全打破限制和束縛,也阻礙了中國社會最終完成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最直接的限制是主觀和客觀的。就主觀限制而言,壹是商人的政治社會地位,二是市場開放程度。唐朝以前(包括唐朝)有很多限制商人的具體措施。對商人政治和社會地位最重要的限制是不準做官(包括不準參加科舉)。從宋代開始,允許商人參加科舉考試是壹個很大的變化。清末流行捐(買官),並形成制度。買官成了進入仕途和升遷的正式途徑,這是商人的又壹大轉變。除了自身政治和社會地位的變化,商人的構成也在發生變化,不僅是商人的分類,還有牙醫(經紀人)的級別和批發商的群體。明中葉以後,出現了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為紐帶自發形成的徽商、晉商等壹批商幫——商幫,都是商業發展到壹定階段,商人構成發生變化的表現。此外,商人的經營方式和內容也在發生變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商品化程度的加深,商品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唐宋以後,日用品成為商人經營的大宗,經營方式也從商賈到商賈進行分類,根據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形成不同的經營流程和行業分類。中國古代的商業活動主要以城市為中心。《史記》記載了包括都城長安在內的19個重要城市。其中長安、洛陽、臨淄、南陽(萬)、邯鄲、成都都是國家和地方的商業中心城市。“鹽和鐵。《李庚》雲:“自京師,東西南北,歷山川,歷郡縣國,壹切富庶富貴,無非是街上五通,商賈功業,萬物。“有人指出,城市的發展是以商業的繁榮為基礎的。對市場限制的典型和集中表現是方時制度。政府對市場開放的時間和空間有嚴格限制,城市商業受到很大限制。晚唐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突破了廣場市場體系和城墻制約的封閉格局。北宋以後,市場、橋梁、夜市開放,城市由封閉格局轉向開放格局,使商業活動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時間彈性,對工商業的其他限制也日益放寬。大中城市人口的日益集中,商業行會的逐步發展,城市服務業的繁榮,成為城市商業繁榮的重要特征。晚唐以來,南方商業城市、大小經濟城鎮和各種草市的發展尤為明顯。經濟商業重心向東南移動,城市重心也向東南移動。明清時期,出現了壹批以生產或經銷某種商品而聞名的城鎮,如景德鎮、佛山等,主要集中在江淮和東南地區。運河沿岸、長江沿岸、東南沿海、水陸十字路口,迅速發展成為商品集散的樞紐鎮。逐步放松政府對工商業的控制和限制,是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壹大趨勢。客觀地說,商業的發展受到交換媒介形式(即貨幣形式)和交通工具水平的限制。在古代中國,經濟占主導地位。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實物充當著交換媒介的角色。到了唐代,“錢帛並進”,可見金屬鑄幣仍然沒有完全取代實物貨幣。秦始皇統壹貨幣和西漢武帝鑄造五銖,既是第壹次商業高潮的現實需要,也促進了第二次商業高潮的持續發展。唐宋第二次高潮時期,出現了最早的匯兌業,如飛錢,以及最早的金融儲存、保管和金融信貸業。宋代開始出現紙幣,這是由於商業發展對貨幣形態和功能發展變化的推動,同時又反過來促進了商業的進壹步發展。明清時期,銀行和錢莊的出現,使金融和信貸業成為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典當業的興起是商業深化發展的重要表現。商品流通順暢,商道暢通,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至關重要的。戰國秦漢時期,史書上就有關於商品流通的記載,但實際上商業發展仍受限於交通工具和道路。秦統壹後修建馳道,漢初“開閘”橫梁,隋朝開鑿大運河,唐代完善驛遞體系,都說明了交通對商品流通和商業繁榮的重要性。經濟重心的東南轉移,南方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網絡,以及沿海城市的地理優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湯玉林》(卷八)雲:“東南各郡市皆有自來水供應,故天下多貨多利。“城市布局和人口流動,尤其是外貿重心從西北向東南沿海轉移,是中國商業史上的重大變化。對外貿易(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朝貢等)的發展變化。)、邊貿(壟斷市場等。)和民族地區的貿易都與交通道路直接相關。中國封建社會對商業的限制壹直存在,不可能完全打破。比如政府的指導方針和政策,如貶低商業、抑制商業、限制商品交易和市場、紙幣未能發展成為信用貨幣、征收不合理的高額商業稅、海禁、官商勾結等。它們都對商業產生了不利影響,只能在限制和突破中繼續尋求發展。
上一篇:2011中國最浪漫的櫻花觀賞地——武漢大學賞櫻攻略下一篇: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的郵政編碼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