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研究機構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研究機構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作物育種與栽培研究所是集青海省五大作物品種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為壹體的綜合性農業研究所,也是全省最大的農業專業技術研究所,已有50多年的歷史。主要開展農作物遺傳資源、農作物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轉化。農業部下設小麥實驗室、馬鈴薯實驗室、青稞實驗室、蠶豆實驗室、豌豆實驗室、品種資源實驗室、旱作農業實驗室、成果轉化實驗室、植物新品種試驗(西寧)分中心等9個專業實驗室(中心)。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即青海省馬鈴薯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青稞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和青海省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現有員工45人,其中高級職稱科技人員19人(其中高級職稱6人,副高級職稱13人),中級職稱14人,初級職稱9人,其他人員3人。博士生1,碩士生15,本科生17,其他12。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2人,青海省優秀專家1人,省優秀專業人才1人。

從2004年到2009年,作物研究所5次獲得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先進集體稱號,5次獲得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先進黨支部稱號,4次獲得青海大學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8年獲青海省“標兵隊”稱號。2009年被青海省政府授予“青海省模範集體”稱號。2006年,在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研發能力”綜合評價中,青海省農林科學院作物育種與栽培研究所在青海省35個研究所中排名第壹。

多年來取得國家級、省級科研成果175項,獲各級獎勵33項。其中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青海省科技進步獎25項,其他獎5項。其中“十五”以來,我培育農作物新品種29個,獲獎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青海省科技進步壹等獎1項,青海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農業部豐收計劃獎1項。“十五”以來,累計完成國家級、省級科研成果40項,各級獎勵成果1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青海省科技進步獎9項(壹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四等獎2項),其他獎3項,特別是壹些優秀的科研成果。蠶豆品種青海9號、青海10、青海11、青海12、青海13;豌豆品種“草原12”、“草原24”、“草原25”等新品種;馬鈴薯品種“青薯168”、“青薯2號”、“青薯6號”等新品種;青稞品種“昆侖164”、“昆侖12”、“昆侖13”的獲得、推廣和應用,對我省農業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4-2008年,青海省農林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農業科技成果豐碩,在重大農業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步伐加快,農業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取得積極進展。2004年,幼薯2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歷史上第壹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級獎項。同年,276個草原豌豆新品種獲得青海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青海10蠶豆新品種獲青海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青海11蠶豆新品種獲青海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2065 438+00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20項。作物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60%。農業科技進步的豐碩成果,有力地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95,是青海省從事馬鈴薯、球根花卉和野生植物資源研究開發的主要科研單位之壹,下設植物病毒檢測中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馬鈴薯高山實驗站、抗旱生理實驗室、植物脫毒技術實驗室、科學管理部和開發部。

該生物研究所主要從事馬鈴薯育種、植物莖尖脫毒、植物組織培養、工廠化生產無病毒植物種苗、植物病毒檢測、植物蛋白質分析等研究工作。目前大中型實驗設備40余臺套,價值12萬余元。有大型潔凈工作臺、大型高壓滅菌器、超低溫冰箱、冷凍高速離心機、熒光顯微鏡、全自動紫外分光光度計、96孔自動清洗機、酶聯免疫吸附儀、自動溫室,面積1300平方米。現有員工16人,其中研究員2人,副研究員8人,助理研究員5人。

該研究所主要從事馬鈴薯育種、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病毒檢測、鹽湖微生物研究等。先後完成省部級、國家級農業R&D項目27項,獲得省級科技成果4項,其中科技成果“馬鈴薯脫毒及繁育技術研究”獲2007年青海省科技進步壹等獎。引進栽培了3個馬鈴薯新品種,其中抗旱、優質、高產新品種青薯9號申請了國家品種權保護,通過了國家品種審定。申請國家專利1。

1992“馬鈴薯莖尖分生組織培養研究”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65438-0996年,實施了EU-援建的“青海馬鈴薯發展項目”,從國外引進了60多套先進儀器設備,建立了“青海馬鈴薯脫毒中心實驗室”。2003年,農業部種子工程項目“青海省脫毒馬鈴薯中心建設”完成,現已達到年繁育脫毒試管苗654.38+0.2萬株,生產迷妳馬鈴薯250萬株的能力。建立300畝縣級原種繁育基地;高山原種繁育基地2000畝,每年可生產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4000噸左右。此外,經過多年努力,2007年培育出抗旱優質馬鈴薯新品種青薯9號。該品種的推廣將大大改善我省馬鈴薯的品種結構,進壹步提高我省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從而促進西部地區馬鈴薯產業向高產、優質、專業化方向發展。

目前正在實施的項目有農業部跨越計劃“抗旱優質馬鈴薯新品種青薯9號試驗示範”、農業部行業專項子課題“旱作馬鈴薯節水栽培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星火計劃項目“青藏高原脫毒馬鈴薯種薯標準化服務與技術開發”、省科技廳馬鈴薯莖尖超低溫保存技術研究、大蒜脫毒技術研究與應用等項目。此外,研究所所長為農業部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2008-2011年度,科研經費投入超過12萬元,為研究所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過項目的順利實施,該所為青海省脫毒馬鈴薯種薯產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將青海省馬鈴薯生產水平提高了壹個檔次,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青海省在馬鈴薯品種選育、莖尖分生組織培養、脫毒鑒定、脫毒苗快繁、原種生產、種薯基地建設和新品種推廣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技術成果,使青海省在馬鈴薯種質資源研究和脫毒種薯生產技術方面居國內領先地位。同時,為了進壹步研究和開發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資源,該所在抓好脫毒馬鈴薯優勢產業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研發領域,開始重點開發利用高原野生植物資源。

生物技術研究所設立了系和部。負責部門的工作內容是植物病毒檢測中心,病毒檢測和質量認證。周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基因工程技術研究楊永誌馬鈴薯高山實驗室葉廣抗旱生理研究室植物抗旱機理資源鑒定研究王劍植物脫毒技術研究實驗室脫毒技術研究及利用管理部姜福珍科研項目組織與管理周雲發展部品種示範與推廣、種薯銷售嘉豪科研團隊:團隊成員***19人其中, 研究員2人,副研究員7人,博士2人,碩士6人,博士生導師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人。

實驗室主任、學術帶頭人:杜德誌,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家油菜改良青海春油菜分中心主任,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油菜組副組長,《中國農業科學》、《西北農業報》編委;主要從事春油菜品質育種和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先後主持培育了7個高產優質雜交油菜品種(青雜1 ~ 7)。這些高產優質雜交油菜品種累計推廣面積約19萬畝,種植區累計收益約18億元,從根本上提高了種植區農民食用油質量,其中青雜1。獲得首屆青海省科技貢獻獎、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專業技術人才、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獎、“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R&D條件:擁有品質分析、小孢子培養、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學四個專業實驗室,總面積300多平方米,其中研究試驗基地30畝,移動網室10畝,溫室大棚384米,打谷場1000米,種子倉庫495米,懸掛室400米,擁有中國最大的雜交油菜。

研究結果:建立了成熟的小孢子培養技術體系,並廣泛應用於育種親本的快速建立和重組自交系的構建;建立了SSR、AFLP和SRAP分子標記技術體系,利用這些技術評價油菜育種資源的遺傳多樣性,構建品種指紋圖譜,快速鑒定雜交種純度,開發分子標記或定位優良性狀基因。通過甘藍型油菜與甘藍型油菜的雜交,人工合成了壹批甘藍型油菜資源,通過甘藍型油菜與甘藍型油菜的種間雜交,育成了壹批超早熟甘藍型油菜新資源,拓寬了甘藍型油菜的遺傳基礎。先後培育出7個高產優質甘藍型油菜雜交種,其中青雜2號是春油菜區種植的主栽品種,年種植面積超過654.38+0萬畝。青雜3號為早熟品種,比青油241增產40%左右,基本替代青海、甘肅兩省海拔2750-2900米的主栽油菜品種青油241。青雜5號連續兩年(2008-2009年)被農業部指定為全國油菜主導品種之壹,年種植面積超過654.38+0萬畝。青雜6號於2008年通過國家審定,比對照青雜2號增產約10%,適合全春油菜區種植。青雜7號為早熟品種,2009年通過省級審定,比青雜3號增產7%左右,適宜青海省海拔2750-2950米油菜產區種植。

對外交流與人才培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等著名油菜研究單位在科研、品種選育與推廣、研究生培養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近五年發表學術論文29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15篇;培養研究生30余人,博士生25余人,研究生34人。壹、基本信息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是青海省園藝研究的核心單位,主要開展蔬菜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設施高效栽培技術、蔬菜安全生產、蔬菜遺傳多樣性和生理生化研究等工作。是青海省蔬菜遺傳生理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宗蔬菜技術體系西寧綜合實驗站、青海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園藝品種中級實驗站的依托單位。下設育種實驗室、栽培與生理生化實驗室、菊芋研發中心、種質資源實驗室等專業部門。現有職工18人,專業技術人員15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2人,副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8人。碩士學歷8人。青海省優秀專業技術人員1人。現有試驗基地120畝,太陽能節能大棚22座,塑料大棚5座,打谷場800 m,200m;在辦公室。實驗室面積450米,配有相關儀器設備。

二、作品簡介

園藝研究所立足青海高原氣候和資源特點,在蔬菜品種選育、設施建設和配套栽培技術研究、蔬菜安全生產與示範、科技成果推廣與培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0年以來,園藝所共承擔國家、省等科研項目65項,獲得省級科研成果37項,發表論文108篇,育成蔬菜新品種7個,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市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我院蔬菜科研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期,成為我省蔬菜科研的排頭兵,引領全省蔬菜科研不斷進步,為青海省蔬菜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第三,現有的技術基礎

1,種質資源與品種選育

建立了青海省蔬菜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了22科35種,3500多種蔬菜資源,其中辣椒資源600多種,西葫蘆資源500多種,洋姜300多種,洋蔥60多種,白菜40多種。利用系統育種、有性雜交、輻射誘變等技術開展蔬菜新品種選育,審定蔬菜新品種7個,包括青椒1和2號線辣椒品種、青玉1、2和3號菊芋品種、大同雞腿蔥品種、青甘1甘藍品種。正在向西葫蘆、菜豆、大白菜等蔬菜育種擴展。相關的分子育種工作也已經啟動。

2.蔬菜高效栽培技術

針對青海省冬季氣溫低、持續時間長、氣候涼爽、環境清潔等特點,開展了蔬菜高效栽培技術和安全生產技術研究。開展有機生態型蔬菜無土栽培技術研究,優化篩選主要蔬菜基質配方,制定相關技術標準;針對辣椒、黃瓜、番茄等保護地蔬菜,以及青海省線辣椒、大蒜等特色露地蔬菜,開展標準化安全蔬菜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形成安全高效蔬菜生產技術;引進黃瓜、番茄、辣椒等50多個蔬菜新品種,從蔬菜新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等方面進行篩選試驗和示範,為青海省蔬菜品種升級提供技術依據。

3.菊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是國內最早系統開展菊芋研究的單位,主要圍繞菊芋種質資源收集、新品種選育、生長發育規律、栽培技術、栽培生理等方面開展研究。截至目前,已收集、引進和創制菊芋種質資源400余份,建立了中國最大的菊芋種質資源庫。育成青玉1、2號、3號、4號菊芋新品種4個,其中青玉2號菊芋已成為我國菊芋的主栽品種,並建立了國家菊芋標準化示範區。獲得12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編制菊芋地方標準8項,發表學術論文32篇。菊芋新品種選育、配套栽培技術、菊芋抗旱生理和果聚糖代謝機理研究處於國內領先水平;菊芋DUS檢測技術研究正在進行中,已初步篩選出可用的DUS檢測性狀和標準樣品。同時,建立了穩定可靠的菊芋ISSR-PCR反應體系,為菊芋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研究奠定了基礎。

四。科技成果轉化與示範

依托西寧綜合實驗站、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青海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建成1個蔬菜產業技術轉移中心,設有育種、植保、土肥、栽培、設施等5個功能室。此外,還在樂都、平安、互助、湟中、大同等縣建立了工業技術推廣中心。形成了高效的示範推廣體系,省級專家和骨幹技師16人,縣級專家和基層技師100人,示範戶20000戶;建立以新品種選育、新品種引進篩選、栽培技術研究、新設施設備示範、新技術引進催熟為主要功能的京青合作蔬菜試驗示範基地,引進和示範各類蔬菜新品種,接待省內外專家參觀指導,培訓農民和各類科技人員;同時,在黃河流域地區的貴德縣建立了以蔬菜種子繁育技術試驗為主要功能的50畝基地,主要開展辣椒、白菜、西葫蘆、菠菜、蘿蔔等蔬菜種子的繁育和制種技術研究;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我們開始建立非栽培蔬菜生產示範基地。

動詞 (verb的縮寫)學科建設

該學科是青海大學重點學科作物遺傳育種的三個重點專業方向之壹。2010批準成立“青海大學高原蔬菜遺傳與生理創新團隊”,20110批準成立“青海大學園藝作物遺傳育種與栽培生理教研組”。同時,園藝所承擔著培養青海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和作物栽培與耕作專業研究生的任務。截至2012年5月,已培養遺傳育種學研究生4名,在讀研究生9名(其中作物栽培學研究生2名)。實驗室還為青海大學農業、生物系本科生提供畢業論文研究實習條件,每年協助培養3-4名本科生。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成立於1955,是壹家專業從事農作物有害生物研究和防治的省級社會公益科研機構。目前員工18人,其中科研人員17人,財務人員1人。研究人員中,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5人,高級實驗人員1人,助理研究員6人,研究實習生2人。管理部下設6個研究室(中心)和7個科室,包括植物病害研究室、農業昆蟲研究室、雜草科學研究室、作物抗性鑒定中心、生物防治研究室和農藥研究室。

自1990以來,我院共承擔國家、省(部)重點科研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科研項目36項以上,註冊項目20余項,其中國際先進國內先進水平1項,國內先進水平2項,國內先進水平6項。青海省地方標準登記成果19項。獎項1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農業部二等獎1項,省部級壹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省科技進步四等獎1項。其他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廳局級科技進步壹、二、三等獎1。發表學術論文360余篇,其中國際期刊20余篇,獲省級優秀學術論文獎17。寫壹本書。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還是農藥部農藥測試研究所農藥登記田間藥效試驗指定認證單位。壹、基本信息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是全省土壤資源、土地利用、肥料研究、測試分析、耕作制度、土壤微生物和食用菌、農業科技服務的專業研究機構。50年來,* * *承擔了100多個研發項目,其中獲獎成果20多項,發表論文300多篇,出版專著10多部。主要成果有青海土壤圖的調查與繪制、柴達木盆地鹽堿地改良、沙漠灌區快速經濟施肥技術及其理論研究、灌區棄耕地恢復利用技術、化肥經濟施用技術、配方施肥技術開發與示範、溫灌區輪作復種制及整體薄層土壤標本制作等。農作物專用復合肥的研發、土壤微生物的利用、中加項目土壤養分資源與平衡施肥技術的研究、食用菌品種引種栽培技術的研究,已成為農業增產增效的主要措施,也為青海省農業發展、科研教學提供了重要參考。經過50多年的發展,基本形成了壹支科研隊伍素質高、設備先進、學科齊全的專業研究單位。

目前研究所共有員工28人,其中高級7人,12中級,初級7人。設有土壤資源與環境、肥料應用、農業微生物、農產品加工、分析測試、食用菌研發等6個專業研究實驗室。該所擁有8個實驗室和89臺儀器設備,可承擔土壤、肥料和植物的物理、化學、生理生化分析,以及水質和有害物質的分析。同時,還開展了土壤微生物利用、抗菌劑篩選、菌肥開發、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肥料使用技術和耕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二。“十五”以來的科研工作和成就

在研究所工作人員的積極努力下,我們通過各種渠道爭取科研成果。主要項目有:青海省科技廳“中加土壤養分資源管理與平衡施肥技術研究合作項目”、“全國肥料長期定位檢測”、“全國葉面肥增效合作網絡”、“湟水流域主要土壤類型調查”、“海南島塔拉坦生態治理項目初步調查”、“龍羊峽庫區移民安置區農田鹽漬化危害與危害”等。引進國外技術合作項目“氮循環損失及其對環境影響的研究”。為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全院重視科技發展。主要項目包括農作物高效復合肥示範推廣、全方位有機生物肥開發生產、生物菌肥和葉面肥推廣等。農業微生物的研發在生物制劑防治土傳病害、根瘤菌應用、微生物肥料開發、食用菌高效栽培等方面取得了快速進展和效益。通過與國內外的合作,拓寬了工作領域,擴大了科研項目的實施範圍,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科技發展突出了本專業的優勢,取得了壹定的經濟效益。

成果包括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農業部豐收計劃高效食用菌雙孢蘑菇引種示範三等獎,承擔省科學基金項目《高原富鉀地區鉀素效應研究》、《農作物高效緩釋專用肥研究》等,引進強力葉面肥“世豐樂”進行室內和田間多點試驗示範。承擔香日德-巴隆地區農業開發項目的前期調查和實地考察,提供土壤和水質分析結果樣品4000余份,完成種植業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加鉀肥合作項目”已經工作了14年,研究內容擴大,經費增加。

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開發主要圍繞農作物高效復合肥的研發和生產,與肥料企業合作,通過測土分析設計施肥方案,組織企業生產產品服務用戶。該專用肥針對性強,增產顯著,基層反響好。豐樂、高樂、根微肥、富鉀等葉面肥的引進、示範和推廣,推廣效果明顯,可大量使用。青海省林業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57,是壹所具有高原特色的專業林業研究所。青海省林業研究所積極進行內部機構改革,調整專業學科結構,適應西部發展戰略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形成了科研、生產、管理壹體化的運行機制,成為高原林業科研生產建設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

青海省林業科學研究所立足青海高原生態治理和經濟建設的需要,以林木育種、林木培育、生態環境保護、森林經營、荒漠化治理、森林資源開發利用、城市綠化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壹系列研究成果,為青海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 *取得研究成果56項,其中科技獎勵33項,發表論文400余篇,出版專著10余部,如《青海省木本植物區系》、《青海次生林經營》、《西寧蛾類圖鑒》等。

研究所下設林木育種、林木培育、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荒漠化治理、城市林業五個研究室和林業公司。現有員工23人,其中科技人員20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副高級職稱5人,中級職稱10人,初級職稱3人。大部分技術人員具有本科以上學歷。

青海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各實驗室簡介

壹、林木育種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為林木育種、引種和樹種馴化。對三江源地區、柴達木地區、東部幹旱地區和城市綠化的造林樹種進行分類選育,進壹步加強抗逆灌木和觀賞樹木的引種馴化和規模化繁育,積極尋求生態、觀賞、經濟多用途樹種,開辟森林利用方向,為高原林業生態和林業經濟建設提供物質基礎。

二、森林培育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為高山地區森林培育、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和生態工程技術。以高寒地區森林培育為重點,開展高原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生態脆弱地區植被恢復相關技術研究。研究分析了高原森林生態環境演替的規律和機制,高原森林生態環境變化對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出了培育高原森林資源、促進森林生態功能發展的主要措施,為高原森林資源培育和森林生態功能發展提供了技術和理論依據。

三、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為森林保護、森林經營和高原特色植物資源開發。以經濟林、食用菌、中藏藥和野生植物資源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相關應用基礎研究和保護性開發技術研究。同時,以保護森林資源、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平衡、控制本地區主要森林病蟲害、抵禦外來有害生物入侵、鞏固造林成果為總目標,開展相關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四、荒漠化控制實驗室

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荒漠化防治、防護林體系建設、沙區資源保護與開發。重點研究高寒地區土地荒漠化機理及發展趨勢、荒漠化防治、高寒濕地保護與重建、高寒荒漠區植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區工業新技術開發等。

動詞 (verb的縮寫)城市林業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為高原城市林業系統、園林綠化樹種資源開發利用、園林綠化新技術及綠化工程咨詢、設計、施工。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資源研究所成立於2001年9月,是從事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資源研究、開發和利用的專業研究所。現有高級職稱人員7人,中級職稱人員4人,其他人員2人,其中碩士5人。專業涉及植物學、微生物學、林學、園藝學等。該研究所有兩個實驗室,即植物資源利用實驗室和食用菌實驗室,以及兩個實驗室,即天然產物實驗室和微生物實驗室。

“十壹五”期間,該院承擔了多項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海省科技廳、青海省發改委下達的科研項目。目前,已在荒漠資源植物種質資源篩選利用、野生植物化學成分研發利用、野生灌木引種馴化、高原城鎮園林樹木引種栽培、高原特色野生食用菌馴化、珍稀食用菌引種栽培、食用菌規模化生產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並取得階段性成果。

  • 上一篇:道路交通的四項原則
  • 下一篇:龍音樂作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