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地域(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和山區)非常封閉。因此,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建築都有壹些特殊的風格,壹般可以歸納為以下八類:
1,北方風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龍江以南的廣大平原地區。群體規整,院落大,但規模適宜;建築造型不起伏,房屋低平,屋頂曲線平緩;多用磚瓦,木結構材料大,裝修比較簡單。總的風格是開朗大方。
2.西北風。集中在黃河以西到甘肅寧夏的黃土高原。院子很封閉,房子很低,屋頂坡度低而平緩,相當壹部分建築采用平屋頂。很少用磚和瓦,用土坯或夯土墻,木質裝飾更簡單。在這個地區,經常有窯洞建築,包括坑窯和平券窯。總的風格是淳樸。但回族聚居區有許多清真寺,高大、屋頂陡峭、裝飾華麗、色彩濃厚,與壹般的民間建築有明顯區別。
3.江南style。集中在長江中下遊的河網地區。群體密集,庭院狹窄。大中型群體(大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較多。)在城鎮裏,還有建築物;小樓(壹般的房子和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陡,翼角高,裝飾精美豐富,雕畫多。整體風格美觀靈巧。
4.嶺南風格。集中在珠江流域的山區和丘陵地帶。建築平面比較規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門窗狹窄,火山墻多,屋頂坡度較陡,翼角比較傾斜。村鎮建築密集,封閉性強,雕刻繪畫豐富復雜,工藝精細。總的風格是清淡細膩。
5.西南風格。集中在西南山區,其中相當壹部分是壯、傣、瑤、苗等民族雜居的地區。多利用山坡建房子,是幹柱建築,架空樓板。平面和造型相當自由,很少成群出現。梁、柱等結構構件外露,僅用板壁或地墊作為維護屏障。房子曲線柔和,拖了很久,屋檐很遠,木瓦或者稻草梗裝飾性不是很強。總的風格是自由靈活的。其中,雲南南部的傣族佛寺空間巨大,裝飾富麗。寶塔的形狀與緬甸相似,民族風格很有特色。
6.藏式風格。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廣大草原和山區。牧民住在棕色的長方形帳篷裏。村裏居民住的是碉堡,多是2-3層的小天井式木屋,外面用面包砌成的石墻,墻分很大壹部分,山上有平屋頂。石墻。土堆門窗窄小,窗外黑色梯形窗套,頂檐裝飾線條,很有表現力。拉爾有很多寺廟,都建在highland _ hill。它們很高,顏色很濃。他們還使用厚墻和平屋頂,並在關鍵部位突出少量斜坡。整體風格紮實厚重。
7.蒙古風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區。牧民住在圓形氈包(蒙古包)裏,貴族的大氈包直徑可達10米,裏面有圓柱,裝飾華麗。慈瑪寺體現了蒙古族建築的風格,它來源於西藏喇嘛廟的原型,吸收了周邊地區回、漢族的建築藝術手法。它既厚重又華麗。
8.維吾爾風格。集中在新疆維吾爾族居住區。建築外部全封閉,平屋頂,內部庭院尺度友好,平面布局自由,有綠色點綴。房前有寬敞的遊廊,室內外有細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裝飾。整體風格是外簡單單調,內靈活精致。清真寺和阿亞圖拉墓地是建築藝術最集中的地方,體量巨大,塔樓高聳,磚雕、木雕、石膏裝飾豐富精美。還采用了拱形券結構,富有曲線節奏感。
二、時代風格(朝代)
由於中國古代建築的功能和材料結構長期以來變化不大,形成不同時代風格的主要因素是審美傾向的差異。同時,由於古代社會各民族和地區之間的緊密性很強,壹旦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或者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發生了急劇的交融,其藝術風格也會發生變化。根據這兩點,商周以後的建築藝術可以分為三種典型的時代風格:
1,秦漢風格。商周時期,初步形成。中國建築師的壹些重要藝術特征,如方方正正的院落、垂直軸對稱的布局、木梁框架結構體系、屋頂、屋身、基座組成的單壹造型等,在立面中屋頂占了很大的比重。但商周時期的建築也有地域和時間的差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建築風格因文化不同而不統壹。人體可分為兩種風格,即以齊晉為界的中原北方風格和以楚吳為主的江淮風格。秦統壹全國,集中關中各國文化,漢承秦文化,使民族建築風格走向。
在統壹中。秦漢時期的風格主要以都城、宮殿、墓葬、禮制建築為代表。其特點是:都城的劃分有規律,住宅巷和市場用高墻封閉;宮殿、陵墓是大群體,主體是高大厚重的梯田式建築;重要單體多為十字軸對稱的紀念型,規模巨大,形象突出;屋頂很大,曲線不明顯,但屋檐處已經有了‘反向空間’;雕塑用多種顏色裝飾,主題是神秘的橙色,造型誇張,色調強烈;重要建築追求象征意義,雖然有很多宗教內容,但能被人理解。秦漢建築奠定了中國建築的理性主義基礎,倫理內容明確,布局清晰,構圖工整規整,同時表現出壹種古樸、渾厚、明朗、濃烈的藝術風格。
2.隋唐風格。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建築風格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中原士紳南下,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隨著民族大融合,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傳入南方,也影響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時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傳入的佛教文化對幾乎所有的傳統文學藝術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增加了傳統藝術的種類和表現手段,改變了原有的風格。與此同時,文人隱退。
幽僻山林的生活情趣,川園山水詩的出現,江南美景的開發,正式形成了中國園林的審美思維和基本風格,也由此衍生出浪漫情調。隋唐時期民族的統壹和與西域的頻繁交流,促進了多民族間的文化藝術交流。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理性精神與佛教、西域的異域風情,以及南北朝以來的浪漫情調相互交融,最終形成了理性與浪漫交織的盛唐風貌。它的特點是:都城氣勢恢宏,四四方方;宮殿、寺廟等大型群體的序列。寬廣而舒展,空間尺度很大;建築造型豐富,輪廓凹凸不平,裝飾華麗;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規模、形式、色彩極其豐富,呈現出中外文化緊密融合的清新風貌。
3.明清風格。五代至宋代,中國封建社會的城市商品經濟大發展,城市生活的內容和人們的審美傾向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也改變了藝術風格。五代十國和宋遼金元時期,中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文化藝術再次交流融合。元朝對西藏、蒙古的開發和對阿拉伯文化的吸收,為傳統文化增添了新鮮血液。明朝繼元朝之後再次統壹全國,最終在清朝形成了統壹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建築最後壹個成熟的風格形成於清朝的鼎盛時期(18世紀)。它的特點是,城市在規格上仍然是方形的,但城市裏封閉的小巷和市場變成了開放的街道,臨街的店鋪和熱鬧的集市;市內或周邊景點多,市民觀光的地方多;重要建築完全定型、標準化,但組序形式多樣,技法豐富:民族地區的民居建築和建築質量和藝術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的多樣風格;大量私人和皇家的家林出現,造園藝術空前繁榮,造園技術最終成熟。總之,盛青建築繼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調,最終形成了中國建築藝術典型的成熟風格——大方、嚴謹典雅、機制清晰、充滿人情味。
秦漢,隋唐,明清,基本上相隔的時間是壹樣的。它們是國家統壹和民族融合的三個時期,也是封建社會前、中、後三個階段的代表朝代。作為積極全面反映生活的建築藝術,這三種時代風格所包含的內容顯然遠遠超出了純藝術的範疇;建築藝術風格的典型意義及其反映功能顯然遠遠超出了建築藝術本身。
妳更詳細的搜索百度文庫“中國古建築風格1”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