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不是英雄集團的袁紹家族如何影響帝國命運?袁家世詳解

不是英雄集團的袁紹家族如何影響帝國命運?袁家世詳解

如果問東漢末年誰家最好,袁說沒人敢叫第壹。董卓壹統天下的時候,連皇帝都可以隨便廢除,卻被以袁世凱為首的關東士族集團打敗,被迫去了長安。

董卓進京後,隨意屠戮朝中大臣,猶如無冠皇帝,卻不敢動太傅魏源,甚至為了拉攏袁家,還提拔袁術為後將軍。董卓廢幼帝,滿清無人敢反對,只有袁紹拔劍反對董卓。後來袁紹和袁術兄弟雙雙逃離京城,董卓卻不敢追擊。而是任命袁紹為渤海提督,封了村長。

以董卓的力量,要想幹掉袁紹和袁術,也是分分鐘的事,不然兩兄弟也逃不了。後來袁紹為董集結了十八路軍。憤怒的董卓下令,包括魏源和袁吉在內,袁嘉立即失去了50多條生命。可見董卓不是不能滅袁,而是有所顧忌,不敢有所期待。

董卓入京前,袁術是中郎將,中級軍官。為什麽他壹個人跑到南陽,轉眼就成了諸侯?袁紹也是如此,本來就是個隊長。為什麽他能在短時間內如此走紅,率領十八路軍閥,然後占領河北、青海、右衛四州?

袁氏家族有什麽「特異功能」?它能在哪裏做愛?如何讓殺人不眨眼的董卓膽怯?

因為袁的“四代三公”,過去創造的巨大政權,足以推翻董卓的政治基礎!

所謂“四世三公”,是指袁紹的曾祖父袁安、曾祖父、祖父、父親袁峰、叔父。四代人先後擔任“三公”職務。所謂“三公”是指司徒雷登、邱、和朝廷中的三個最高職位。司徒雷登是宰相,主管行政;太尉是大司馬,掌管軍事;司空是古代的壹個學者,負責監督。

壹個家庭,壹個三公足以炫耀壹輩子。西漢時期(210)只有父子兩個家族擔任三公,而元嘉延續四代,產生了五個三公,這是史無前例的。

由此帶來壹個基本事實,就是袁氏家族與世界上很多富豪家族之間,或有姻親關系,或有師生情,或有同事之情,或有抽身之恩,從而形成壹個龐大的政治利益網絡。用壹句通俗的話說,袁氏家族走遍天下,但凡有秀才的地方,總是能拐幾個彎就找到“關系戶”。

如果妳認為這很誇張,讓我們以袁紹的曾祖父景源為例。他的官職“只是”蜀郡太守,後來厭倦官場,辭官到江西宜春隱居學習,成了壹個好學之人。像他這樣的學術大師,弟子不下百人。

袁紹和袁術兄弟到了地方,依靠家族的巨大影響力,立刻成為領袖。這就是董卓不敢得罪他們的原因,也是他在雙方反目後被迫留在洛陽的原因。刀槍不能征服人心,更不能改變政治格局,除非董卓有能力壹夜之間斬斷袁的所有利益鏈條。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東漢的基本政治結構是以開國功臣家族為基礎,形成皇權和貴族集團的* * *治理模式。這些英雄家族,以及他們與皇室的聯姻,牢牢控制了帝國的上層建築。問題是,袁不是英雄集團的人。他們是怎麽坐上巨人集團的火車的?而英雄團家族的後代卻消失了?

任何偉大的家族都有壹段傳奇的發展史。先說袁紹的曾祖父袁安。

袁安的仕途通行證是家學——孟士義,是西漢時期流行的易學分支,在當時風靡壹時。袁安的老師是他的祖父梁緣,因為學習成績好而做官。他在漢平帝建立時是舍人太子的官員,東漢建立後成為縣令。

所以袁安是“學三代”。到了漢代,對五經的學術研究達到了壹個高峰,尤其是漢元以後,朝廷幾乎成了儒家的天下。有資格擔任三公的,必須是學術大師。在"讀文憑"的時代,的家學《孟士義》無疑為袁氏家族的進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似乎自古以來,知識就改變了命運。

袁安靠學習起家,靠執政風格迅速崛起。他說的時候就說了兩個字,“嚴”和“公”。在河南殷任職期間,他的文風引起漢明帝的註意。洛陽屬於河南郡,權貴雲集。很難治理,漢明帝只是壹個苛刻的皇帝。袁安的風格完美契合漢明帝的心意。

袁安曾經處理過壹個很棘手的案子,攪亂了楚王劉英的叛亂,十幾年間殺了幾千人。劉英是漢明帝同父異母的弟弟,漢明帝雖然是君主,但是在兄弟關系上有點意思。出於恐懼,他追查此案,官員怕受牽連,故意擴大範圍迎合漢明帝,造成大量冤假錯案。

袁安調查真相後,要求文件如實上報。他手下的官員怕得罪漢明帝,就磕頭求袁安回心轉意。袁安不為所動,說壹切結果由自己承擔。漢明帝接到袁安的報告後,幡然醒悟,感動不已,下令釋放四百多名無辜百姓。

當時王莽的曾祖父王鶴曾說:“聽說千人有後代。”有壹次,袁安救了400多人,殺了1000多人。所以,從因緣上來說,他的後代被封並非偶然。

由於他的傑出成就,袁安終於步入中央政府,並被提升為壹名仆人,而且因為壹次討論,皇帝張寒印象深刻。在那次會議上,袁安與邱和第五輪直接交火,被校尉彈劾。而卻認為袁安做得對,第二年就讓他接任了第五倫的普通職務,壹年後又被調到司徒。

袁安真的很幸運。他的執政風格符合漢明帝的胃口,他的剛正不阿得到了張寒的賞識。

袁安有什麽幸運的地方嗎?是的,他的第三個特點是充滿危險,但是收到了奇效。這個特點就是他痛恨外戚獨裁,盯著竇氏家族。

擔任司徒後的第二年,張寒皇帝駕崩,9歲的漢和帝登基,竇太後聽政。竇太後依靠其弟竇憲作為外援控制朝政。竇憲的兄弟很不爭氣,壞到連攔路搶劫這種強盜行徑都敢做。結果,袁安多次與都史兄弟對抗,竇憲幾次試圖傷害袁安,但都失敗了。

按理說,袁安盯著火,就要被竇太後清算了。但實際上竇太後並沒有報復袁安。原因是竇太後知道哥哥們的名聲太臭,她不能公然拿袁安當標桿。俗話說的好,鬼往深處走就會害怕!

袁安的兒子常遠繼承了他的反外戚立場。

如果說袁安是個好學生的話,他的幾個兒子都是“學霸的學生”,三兒子常遠年紀輕輕就成了孟士義的後代,開了學校。我是壹名校長,我的父親是斯圖爾特。毫不奇怪,常遠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從舍人王子開始,壹路扶搖直上。除了在董軍做過知府,他壹直在中央政府做官。漢安帝元三年,壹步步走上尋常路,成為袁氏第二個三公。

常遠的性格與其父袁安極為相似,同樣剛正不阿,痛恨外戚政治。漢安帝時期的外戚就成了唐家,東漢開國第壹功臣鄧禹的孫女鄧綏就是皇太後。實事求是地說,鄧太後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傑出女政治家,為東漢帝國的穩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政客對權力的貪婪也讓她飽受詬病。

常遠反對外戚的立場使鄧皇後很不高興。不幸的是,常遠被鄧太後罷黜,因為他的兒子被發現泄露機密。遭受打擊的常遠壹怒之下自殺了。

袁安的次子景源(袁紹的曾祖父)是袁氏家族中學術成就最高的人。他是東漢易經研究最傑出的大師之壹,著作流傳後世。景源不喜歡官場的浮華,早早隱居山林,過著清貧的生活。今天的宜春市,原名袁,因而得名。

景源的兒子唐遠是“男三代”。他為袁嘉創造了兩項紀錄。壹是用三年時間把、司徒、邱壹個壹個地放縱下去,二是掙回壹個侯爵。此外,唐遠的個人故事幾乎是空白的。

換句話說,唐遠實際上是壹個坐在大樹下享受祖先樹蔭的庸人。當他成為公職人員時,他已經到了接近退休的年齡。那麽他是怎麽封侯的呢?抱著漢獻帝。漢高祖被毒死後,梁太後決定立14歲的平原王劉智為帝。唐遠投了贊成票,成了部長。

可見,已經失去了父輩、祖輩不依附外戚的傳統,成為梁外戚的追隨者。當然,對袁氏家族還有壹個隱性的貢獻——兒子很多,壹共十二個。

在唐遠的兒子中,有兩個三公,壹個是元豐、袁紹和袁術的父親,另壹個是後來被董卓殺死的魏源。

袁峰甚至比他的父親還要平庸,只留下壹段忠心耿耿的描述。他曾經是壹個仆人,壹個普通的仆人和壹個司庫。魏源比他的哥哥元豐更早地當上了三公,在董卓掌權後,他還當過壹段時間的老師。

魏源曾經和大將軍刀鋒壹起擔任“正史”,也就是國家事務的實際決策者。這說明文臣團在漢靈帝後期重新進入決策層。然而,魏源的表現很難令人滿意,袁紹對刀鋒感到困惑。導演的“十大跟班”背後的主謀很可能是魏源。正是這場動亂將東漢帝國推向了滅亡。

董卓掌權後,魏源采取了迎合的態度,這在歷史上留下了批評。王夫之粗暴地罵他:“還在屍位素餐的時候就當大臣,真可恥。”

唐遠還有壹個兒子叫程遠。據《三國誌》記載,他曾擔任三公。如果是這樣,那袁氏家族就是“四世六公”。程遠是袁紹的養父。因為沒有孩子,袁峰就把普通人家的長子袁紹收養給了袁。所以袁紹和袁術在法律上是表兄弟,醫學上是親兄弟。

如果把董卓視為掏空東漢王朝的直接責任人,那麽發動“十常侍之亂”的魏源、袁紹、袁術三叔就是罪魁禍首。董卓掌握朝政後,又是袁氏兄弟,開了地方武裝割據的先河,天下從此分崩離析。所以說袁是東漢帝國的掘墓人,壹點也不為過。

回顧了袁氏家族的歷史,我們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不是英雄集團的袁氏家族為什麽能左右帝國的命運?

第壹,袁家四代人的努力,使他們擠進了豪門和士族集團的行列。

袁氏家族的發展顯然經歷了創業、鞏固、擴張三個階段。

袁安和常遠生逢其時。他們打擊外戚權貴,維護皇權的立場贏得了皇權的贊賞。他們的學術地位和耿介的人格得到了士族的廣泛支持。早年隱居的景源為袁氏家族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也從另壹個側面樹立了袁氏家族的品牌形象。父子三人組為袁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雖然唐遠的才華遠不如他父親,但他寬厚謹慎的作風保證了袁氏家族“不犯政治錯誤”,不被槍斃,甚至得到了他父親和父輩都沒有得到的爵位。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雖然不值得稱道,但客觀上為袁氏家族擠入富豪集團做出了很大貢獻。

除了延續唐遠的謹慎作風,魏源兄弟袁峰還做出了壹個非常重要的貢獻——他們與有錢有勢的集團廣泛聯姻,編織成壹個巨大的利益網絡。例如,魏源的妻子馬史是著名儒者馬蓉的女兒,而馬蓉是開國名將馬援的後代。此外,他們還娶了楊、陳、荀、高。

豪門不是壹代人能建成的,袁氏家族通過四代人的努力擠進了東漢末年的貴族集團。

第二,舉薦制度是袁氏家族政治資本擴張的內在動力

也許妳會問,袁家在第三代明顯表現出“道德不配”。難道家族優勢只能靠寬厚的品行和“政治正確”來維持嗎?

這就涉及到東漢時期的選拔制度“舉薦制”。所謂推薦制,就是由地方官員推薦,中央政府考核的人才選拔制度。推薦制在推行之初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推薦制被豪門壟斷,成為豪門士紳集團內部利益交換的工具。

比如袁氏家族,他們的關系網已經延伸到地方,如果他們想得到地方官員的推薦,如果他們與袁沒有可交換的利益,就會被排除在推薦之外。即使是推薦,中央檢查也在別人手裏。

東漢末年,除袁氏外,還有荀氏、陳氏、楊氏、司馬氏、孔氏等富戶。這些家族千絲萬縷,東漢的官場就掌握在這些家族手中。

董卓為什麽不被袁家等強大勢力所容忍?因為董卓既不是豪門,也不是關東集團,他武力奪權,破壞了關東集團的利益。所以董卓只能回關中碰碰運氣。

為什麽於迅後來背叛了曹操?原因是曹操堅持任人唯賢,取消了推薦制,動了巨人集團的奶酪。

漢靈帝為何另起爐竈,成立「洪都學派」?這裏也有問題。官場已經被巨頭集團壟斷了。他幹脆放棄國子監,招收窮人家的孩子進洪都學堂,由皇帝直接選舉任命。

所以,保障袁家權力的不是操行,而是檢察制度。只要這個東西存在,不管朝中大臣是誰,都需要和袁家進行利益交換。請問,在這種環境下,處於利益中心的唐遠、袁峰和魏源是偶然嗎?

第三,桓陵對外戚的持續打擊為袁集團的崛起創造了空間。

第三個問題來了。既然巨人集團牢不可破,那麽東漢開國的原始英雄家族在哪裏呢?他們是伴隨帝國誕生的第壹批豪門貴族群體。

槍打中頭部,被擊斃!

東漢建立之初,以殷、郭、鄧、馬、、梁、竇、賈、耿氏等豪傑家族為班底,構建了皇權與巨頭集團* * *統治天下的模式。這些家族相互通婚,並與王室通婚,形成“血緣聯盟”

這個聯盟看起來很和諧,其實不然。這必然會形成壹種政治產物——配偶政治。東漢的皇帝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皇帝了。除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張寒帝劉維外,其余皇帝即位時均未成年,與皇太後無血緣關系。無壹例外,慈禧太後靠著娘家的影響力,把皇帝架空了。每當皇太後駕崩,皇帝上臺,外戚無壹例外的被清算,所以皇權和外戚的矛盾非常深。

漢桓帝和漢靈帝對外戚的打擊最大。他們重用宦官,利用英雄群體之間、英雄群體與平民群體之間的矛盾,進行鐵腕清洗。尤其是漢靈帝,在廢除了宋皇後之後,幹脆立出身於屠夫家庭的何為皇後,將英雄集團家族徹底踢出政治核心圈。

以英雄集團為代表的老牌大亨集團退出了政治中心,留下了政治空缺,而這些空缺恰好留給了袁、楊等新興士紳集團,形成了新的大亨集團。

為什麽壹定要有巨人集團?難道皇帝連袁等人都不能罷免嗎?對不起,我不能!政治不是獨角戲,而是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力量平衡。中國古代最大的政權是士紳集團,東漢是士紳集團發展為巨頭的階段。

可見,袁氏家族的崛起不僅是其家族的努力,也是對舉薦制歷史條件的保護,充分利用了皇權與外戚之間的鬥爭。新生的士紳群體,其生命力遠強於英雄群體,在沒有外戚身份保護的情況下,穿越歷史生態環境,成長為參天大樹。

  • 上一篇:金華市中小學藝術培訓機構監督管理實施方案
  • 下一篇:魔術師屬於哪個宗教派別?還是源於哪個民族的傳說或原始信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