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中,藝術家們在白色幕布的背後,操縱戲曲人物,用當地流行的曲調演唱故事,並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在河南、山西、陜西的農村,這種樸實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說到皮影戲,不得不說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心愛的公主李夫人因病去世。武帝神往恍惚,終日不理國事。大臣李少翁有壹天出門,魯豫裏的孩子手裏拿著布娃娃玩耍,影子在地上映得惟妙惟肖。李少翁心中壹動。他用棉花和絲綢雕刻李夫人的形象,給它塗上顏色,並在他的手上和腳上放上木桿。晚上,皇帝被邀請坐在他的帳篷裏,用方形的窗簾和蠟燭觀看。武帝高興得愛不釋手。《漢書》中的這個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的最早起源。
皮影戲最早誕生於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頭戲皮影戲、驢皮影戲。發源於中國陜西,清代興盛於河北。
「北京西部皮影戲」北京西部皮影戲又稱北京皮影戲西城派,是北京最早的具有首都特色的城市皮影戲,是北京皮影戲的代表和主流。
皮影戲的制作極其復雜,從皮影戲的選材到皮影戲的成型都有很多工藝技巧。傳統制作工藝可分為八個基本步驟: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雕刻、繪畫、發汗熨燙、縫制。皮影戲的藝術創意借鑒了我國唐宋時期的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寺廟壁畫的技法和風格。壹般選用秦川的牛皮,六歲左右。
皮影戲人物是皮影戲的主體,結構相當巧妙。壹個完整的皮影人物為了動作靈活,壹般從頭到腳都有頭、胸、腹、腿、臂、肘、手,壹共十壹個部位。頭——頭包括臉、帽、須、頸,下端為楔形,表演時插入胸前上部的卡口,不用時取出保管。胸部——上部配有插入皮影戲人頭的刺刀。有兩只胳膊釘在胸部上側的同壹點上,每只胳膊分成兩段,下臂與壹只手相連。
腹部——腹部與胸部相連,腹部與腿部相連,腿腳是壹個整體,包括靴子和鞋子。皮影戲人物的每壹個關節部位都要雕刻壹個輪盤轂,稱之為“花輪”或“空花”,老藝術家則稱之為“骨縫”,以避免四肢重疊部位出現過多重影。連接骨縫的點叫做“骨眼”。骨眼的選擇關系到影人的美感。如果選擇得當,妳會充滿活力。反之,就會顯得搖搖晃晃,奄奄壹息。骨眼選定後,與牛皮雕成的樞銷或細牛皮條制成的線結合,十壹種主要部件就這樣組裝成壹個完整的皮影戲。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在不同地區的長期演變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四川皮影戲、湖北皮影戲、湖南皮影戲、北京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山東皮影戲、山西皮影戲、青海皮影戲、寧夏皮影戲、陜西皮影戲,以及川北皮影戲、隴東皮影戲等風格各異的地方皮影戲。各地皮影戲的音樂唱腔和節奏吸收了當地戲曲、曲藝、民歌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形成了許多多姿多彩的流派。有綿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福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祿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調、阿公調、弦板調、環縣道士皮影戲、淩源皮影戲等等。
河北、北京、東北、山東的皮影戲唱腔雖然都發源於冀東灤州樂亭,但各自的唱腔都得到了京劇、鑼鼓、梆子、民歌的滋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暢的平仄色調,華麗的絢麗色調,哀婉悲涼的色調,壹應俱全。其中唐代灤河地區的哽聲唱法非常獨特。
歌德18世紀,卓別林等世界名人都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給予了高度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民間藝術。這種起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吸引了眾多外國戲曲愛好者,人們親切地稱之為“中國影燈”。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湖北省雲夢皮影藝術團和山東省泰安市鄭凡安皮影工作室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2011,人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
皮影戲的制作過程正在從娛樂為主、欣賞為輔慢慢過渡到欣賞為主、娛樂為輔。今後,皮影戲將強調和突出其靜態藝術價值,通過場景的布置、人物的表情和豐富的色彩來展現其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