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不涉及升學考試,但作為素質教育的必備要素,音樂課的質量也是極其重要的。妳知道音樂老師的個人教學反思模式有哪些嗎?我們來看看音樂教師的個人教學反思模式。歡迎大家來看看!
音樂教師個人教學反思範文1音樂教師要明確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音樂教育以美育為核心,所以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音樂的美感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豐富的音樂情感,使學生逐漸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音樂教育的目標,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和手段做出整體反應。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和表達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堅決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和欣賞音樂之美,讓學生不僅現在受益,而且終身受益。
壹,激發興趣,營造氛圍,帶動學生
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被迫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是壹種技巧。音樂教育是關系到學生全面發展的大事,因為音樂不僅僅是教學生唱歌,更是發展和提高學生智力的最好形式。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深層的探索欲望,然後再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當學生對學習音樂產生興趣時,他們就會產生學習音樂的強烈需求,積極投入學習,不再覺得學習音樂是壹種負擔或者是壹件枯燥的事情。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的精神會豐富,思維會靈活多變,流暢。在教學時,教師應避免單壹的教學模式,采取多種方式,如師生互動,建立學習小組,或利用多媒體方式來活躍氣氛,激發學生學習音樂教育。老師用愛來激勵學生,讓學生在提升自信心的同時也願意學習音樂。
二、創設情境,培養音樂情感
情感音樂教學需要情境體驗,壹個人的音樂情感是在社會實踐和生活積累中不斷豐富和提高的。這其實是壹個大形勢下的演習。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創設音樂教學情境是必要的,教師可以根據環境調整音樂教學的進程。比如在郊遊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環境和心情來融入音樂教學,也可以根據各種學習活動或節日來適應音樂教學的進程。最後,音樂教學才能成功,才能優化。教師用自己的情感撥動學生感情的琴弦,使之響起,師生共同進入教學內容規定的角色,和諧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創設音樂教學情境,可以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實現師生思維的同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引起了學生的音樂審美關註。這也與所學的音樂作品緊密相連,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和動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的同時,學生的人格也得到了升華。學生審美能力和意識的發展,使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提升。
三,音樂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橋梁
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智力和素質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國內外很多高智商的名人,如孔子、愛因斯坦、盧梭、歌德、列寧,都熱愛音樂,可以說對他們的事業成就有壹定的影響。在音樂教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音調、音色、力度、持續時間來感知和認識聲音,使學生不僅能聽出旋律、和聲,分辨各種聲部和樂器的聲音,還能提高學生的聽覺選擇性和靈敏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學生的大腦隨著音樂而活躍,同時他們的想象、記憶、情感等心理活動也非常活躍,這些都有利於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樣既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又能增強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
第四,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潛力差異很大。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知識和技能,對音樂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表現。作為音樂老師,我們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對待學生。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他們的自我積極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潛能,把全體學生的參與和基於學生個性特點的個性化教學的開展結合起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表達個人感受,充分肯定每個學生,讓他們享受音樂的樂趣。
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是素質教育。音樂教育以其愉悅性、審美性、可接受性的教育理念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學生思想品德、智力和情感的健康發展。音樂教育能體現與中學生個性發展相關的諸多方面,如美育、德育等,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教育以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發揮著獨特的教育功能,作用非常巨大。重視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塑造完美人生的有效措施。
關於音樂教師個性化教學的思考2。學會“聽”音樂
二、三年級小學生正處於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活潑好動,容易接受生動、有感染力、有趣的事物。給學生多聽的機會,聽多了,自然會覺得有些音高。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學生很容易掌握記譜法的概念。並利用旋律提高讀譜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應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和全過程。音樂閱讀教學中的所有內容和能力訓練,都要以即興活動的形式給學生機會,創造性地探索節奏、聲音、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組。培養學生在即興活動中敏銳的聽覺、快速的反應、富有表現力的節奏感、對音樂結構和形式的感知、對音樂形象和表現的理解、高度的專註力和默契的配合。
二,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天生好動。利用他們的特點,將表演融入教學,增加課堂趣味性,無形中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達到育人的目的。在音樂活動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自由設計活動。比如《白雪公主的小屋》就是壹首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兒歌。歌詞貼近學生生活,對童話有壹種特殊的感情。教學中,壹個小朋友說:“老師,我想改歌詞,因為快到聖誕節了,我想把白雪公主換成聖誕老人,好嗎?”我還能畫給大家看。”聽了孩子真誠又孩子氣的話,我欣喜地笑了:“為什麽不呢?每個人都可以畫壹張圖,然後改變它。“於是,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或三人或五人紛紛成為小音樂家,畫畫、唱歌、演奏、演戲,學生們的情緒達到了極致。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敢於質疑和修改已有的知識,從而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第三,視聽教學滲透直觀表達,激發學生興趣。
根據小學生的好奇心。對生動、形象的材料比較敏感,在感知時無意註意到占主導地位的心理特征。在電化教育中利用視聽、光線、畫面、色彩的優勢,有時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我是草原上的小牧民》的教學中,學生聽兩遍磁帶就能唱出來,但大多是板著臉唱。我用電教啟發他們:“妳們去過大草原嗎?妳騎過馬嗎?誰談騎馬時的心情?”孩子們壹下子興奮起來,騎馬的同學舉手回答。我補充道:“老師今天帶妳去大草原旅遊!”“於是我扮成導遊,孩子們扮成遊客和小騎兵,騎著教室裏揚起鞭子的“大馬”,邊玩邊唱剛學的歌。所有的學生都很激動。歌曲情感飽滿,色彩絢麗。
第四,打擊樂器進課堂
我覺得用打擊樂器很簡單。其實讓孩子自由使用,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要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提高。
初中生正處於增長知識的時期。除了加強知識框架的構建和積累,德育也很重要。初中階段的孩子,正處於心智不斷發展成熟的階段。良好的德育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音樂教育是初中德育的重要環節。但是,目前的初中音樂教育仍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教科書中“音樂”的含量低。
不難發現,教材中“音樂”的內容其實很少,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是關於音樂知識和技能的,並不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不僅理解有障礙,而且沒有興趣。教學時,教師往往以空洞的方式講授壹些民族音樂的發展歷程、背景和音樂特點,學生參與很少,音樂課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另外,音樂課往往基本上變成了歌唱課,課程的教學就是老師簡單機械地教學生壹首歌,直到學生會唱為止。
在音樂課堂上,音樂的內涵、魅力和價值根本沒有體現出來。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學生對音樂的感知,以學生為主體,更加關註音樂本身。然而,今天的音樂教育在這些方面明顯有所欠缺。
首先要從教學內容入手。教材中音樂含量低是壹個亟待改善的狀況。在課堂上,教師不要壹味地教授枯燥的、遠離學生時間的音樂發展,這對學生感知音樂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在音樂課上,教師要多給學生真實的、好的音樂接觸,讓他們有機會欣賞和體會音樂的精髓。音樂是另壹種表達形式。音樂不是簡單的唱歌。如果學生能通過音樂感受到背後的情感和魅力,就達到了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這也是音樂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
第二,教材的內容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現行音樂教材的另壹大問題是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嚴重脫節,教材內容根本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材大部分是民族音樂,現在初中生對民族音樂基本是空白,主要是對這個領域不感興趣。學生對現在的流行音樂更著迷,他們熱愛甚至沈迷其中,但教材中的內容他們根本不感興趣。另外,教材裏的內容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年代的,初中生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很多大學生對那個時代的音樂基本上沒有什麽了解,那個時代的跨度往往會帶來理解和審美上的巨大落差。對於那個時代的音樂和背後的感情,初中生根本無法理解,離他們生活的時代太遙遠了。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學生覺得音樂課枯燥無味,對音樂課根本不感興趣。
這種情況是目前音樂教學的壹大障礙。為了克服這壹障礙,教師有必要在課堂上進行壹些創新。首先,妳不必完全按照課程來,所以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對於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如果這些內容確實遠離學生的生活,教師可以在講授教材知識前準備充分的介紹和過渡,盡量將教材中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以簡單輕松的形式向學生介紹教學內容相應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充分理解相關知識,更容易接受。此外,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學生喜歡的其他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也可以相應改變。比如學生可以表演自己喜歡的歌曲,並說明自己喜歡這首歌的原因和自己的體會。這個過程不僅僅是讓學生有勇氣在同學面前唱壹首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深刻體驗壹首音樂作品,並試圖理解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心感受。
第三,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不平衡
目前仍然難以避免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忽視學生的地位在音樂課堂上也非常普遍。很多音樂老師壹節課下來都沒有離開過鋼琴,也非常缺乏與學生的交流。音樂課就是老師教學生唱壹首歌,沒有實質性意義。這種情況很常見,也不可取。音樂課是培養學生情商的過程,是提高學生對音樂感知的途徑。如果老師上課不關心學生的感受,教學形式枯燥,學生不僅學不到東西,還會對音樂失去興趣。
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應該改變。教師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時刻關註學生的反應和變化,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課堂。音樂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教學生唱壹首歌,而是讓學生通過學唱的過程,感受壹首歌、壹部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感情。很多時候,經典音樂的背後都有壹個深刻的故事或者壹個意味深長的道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就是讓學生懂得欣賞好的音樂,體會音樂背後傳達的情感,理解其中的故事和意味深長的道理。這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也是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應該走的方向。
總之,今天的初中音樂教學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教材內容過於空洞,關於“音樂”的地方有限。不僅如此,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和他們生活的年代嚴重脫節,直接導致學生對音樂課不感興趣,課程難以理解,無法產生* * *音。這些都是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應該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充實,教學模式更加新穎。另外,教師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時刻關註學生的反應和變化,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課堂,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音樂教師個人教學反思範文4課改對每壹位教師來說都是挑戰,但也是難得的機遇。面對改革過程中不斷湧現的新事物,我們應該采取什麽樣的態度?盲目跟風,照搬,全盤抹殺,大概是不可取的。只有好好學習。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經常在自己的實踐中總結、反思、學習、提高,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的變化。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不希望落後於其他學科。因此,在基層音樂學科的教學中,也開展類似於其他學科的各種競賽,當然也少不了“講座”的內容。
其實音樂教育是壹種情感教育,情感的東西是不講的。它應該利用壹定的環境影響來渲染壹種氛圍,讓學生在森林中感受到某種東西,然後通過老師的演唱和演奏,讓老師的感受觸動學生的內心,讓學生的內心受到震撼,情緒自然流露出來。這就是音樂教學和其他學科的區別。音樂教學就是用情感感染人,打動人。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感受的表達,不是“講”就能“說”出來的,更不是想出來的。
音樂教師要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朋友,融入學生;如何讓自己成為組織者和參與者,給學生留壹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大膽想象,自由創造。在我看來,老師的教學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事務上。我們的音樂教學將會有質量和希望。
對音樂教師個人教學模式隨筆的反思5看樂譜是音樂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壹,但能讓孩子在課堂上快樂的往往是歌聲、節奏和遊戲。壹旦他們知道了樂譜,就會感到厭煩,課堂氣氛也會冷淡,也就談不上音樂情感美的熏陶。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求學生具備壹定的讀譜能力,不同的班級規定了不同的要求。所以,音樂閱讀教學要符合音樂學習的規律,是學習音樂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樂教育的目標。那麽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有效地使用這個“工具”呢?根據我自己的教學實踐,我的思考如下:
壹、先唱後讀譜加強聽力。
音樂學習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讀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多了,自然會覺得有些音高。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所以,我提議先唱,再看譜。
比如壹節歌唱課,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我就用的是我今天要學的歌曲的音樂,讓學生跟著音樂做簡單的節奏,讓學生對音樂有壹個聽覺上的印象,為下壹步學好歌曲做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樂譜中的難點,讓學生覺得看樂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了自信心,加深了對音樂的熱愛。然後通過視唱練耳和對曲譜的理解,反作用於演唱,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後看譜,就是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讓他們先唱,用自己的聲音表達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覺得這節課輕松愉快,有自我表現的空間。
壹個學生說:“以前老師總是訓練我們視唱練耳。班上只有幾個會演奏樂器的學生歌唱得好,其他人都不行。太難了。我對這個壹點都不感興趣,但是現在我們先唱歌再知道分數。才上了兩節課,我就能唱出《白楊與河流》這首歌的總譜。我覺得很幸福。”
第二,通過作曲提高讀譜能力。
創造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音樂閱讀教學也不例外。創造性地探索節奏、聲音、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變化和重組,給學生以即興創作的空間和機會去創造他們的想象力。
比如《青春之舞》這首歌,有著鮮明的民謠特色,所以在學習唱新歌之前,我會打亂樂曲中的旋律順序,用短小的動機編排在壹起。讓學生先聽每組動機的音高,然後根據自己的感受重新編排成流暢的旋律,壹起演奏。這樣,以聽為導,以創作為手段,然後讓大家邊聽邊唱,既提高了學生的讀譜能力,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事實上,創作旋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豐富的創作形式能讓學生在樂趣和成就感中學習樂譜,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綜合素質提高的今天,小學音樂教育的要求是:“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感性的角度講授理性的音樂閱讀,並融入音樂實踐中,生動淺顯。用樂譜作為學習音樂的好工具,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表現力、欣賞力和創造力。讓每壹個孩子真正進入音樂,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