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頂碗舞裝飾

頂碗舞裝飾

蒙古人壹直是能歌善舞的。宴會、婚禮、慶典、體育比賽都是載歌載舞,宗教舞蹈、宮廷舞蹈、民間舞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統治者宮廷中的盛大宴會仍然保留著民間即興舞蹈的習俗。《出使蒙古》記載:“他們舉行盛大宴會時,都是拍手隨樂器節奏起舞,男的在主人面前,女的在女主人面前。”蒙古族民間舞蹈“踏歌”、“倒拉”、“筷子舞”、“小杯舞”等在民間流傳,成為娛樂性的群舞。

踩歌

在蒙古人進入中原之前,氏族部落的集體舞是以圍樹唱歌的形式流行的。《蒙古秘史》中有記載,李虎圖刺(成吉思汗的叔祖)成為河漢(部落)首領時舉行了慶祝活動。《蒙古之慶,以舞筵慶之》,推薦李虎圖刺為可汗,故要“繞蓬松蔥郁之樹舞,直出肋間,得齊膝之塵”。圍著樹或圍成壹圈跳舞是遊牧舞蹈的原始形式。“在郁郁蔥蔥的樹蔭下,我們跳舞宴飲,踐踏雜草和土地”(詳見《蒙古秘史》全篇)。在古代蒙古,遊牧部落以“庫倫”的形式生活,每個庫倫都是圓形的,中間是部落首領的帳篷,其他家族層層包圍,所以他們習慣圍成壹圈唱歌跳舞,也喜歡跺腳(莫傑瑪的蒙古舞蹈文化)。這種舞蹈形式在他們從草原進入大都市的元代仍然流行。而且在宮廷雄偉的廳堂裏,宴席上也有歌舞。《輟耕錄》記載:“羚羊之尾,豹之幼,長生杯滴玉液。九堂暖紫,歌滿喜。”直到現在,這種即興踢踏舞的形式還保留在蒙古族民間的“黛安”中。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傳說,但就動作特點而言,它與步唱壹脈相承。Modegma的研究認為是“Debulet's Step Dance”。

反向拉力

道拉(蒙古語中既有唱歌又有跳舞的意思)與內蒙古杜爾伯特部落流行的萬鼎舞(萬鼎頭上舞),鄂爾多斯地區廣泛流行的筷子舞和酒盅舞,以及燈籠舞和竹拉舞等佛教舞蹈有著密切的聯系。《歷代舊聞》曾說:“元代有壹出《道拉》的戲,叫宋。琵琶、胡琴、箏都是壹個人演奏,用瓷燈跳舞。”清代人吳昌源曾指出“道拉”是金元時期的劇名,還引用了陸慈雲的《漫方婷》:“左手持琵琶,右手持琥珀,胡琴倚秦征,冰弦驟奏,玉指驟響。唱到復聲入破龜茲歌,作邊音。我豎起耳朵,感到悲傷、快樂和憎恨。舞者們為自己的舞姿感到驕傲,雙頭,頭頂燃燈。聽到湖南竹拍聲更好聽。歸空滾雪,搖絳燭使人驚,極悲,色藝誠,四席不知所措。”從這個生動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道拉”是壹個優美動人的獨舞,而且還有特技,不僅有頭頂的燈,還有嘴裏吹著笛子。“雙甌分兩部分,上燈”,指的是上有兩個碗或上燃的燈。蒙古族舞蹈藝術家莫傑瑪集中了杜爾伯特部落的頂碗和鄂爾多斯的小杯舞的精華,創造了當代的小杯舞,再現了古代蒙古族婦女高貴、端莊、典雅、美麗的風采。表演中,三個瓷碗仿佛是長在人體上的零件,頭連著碗,手連著手。

布拉克山雞舞

這是布裏亞特蒙古族流行的壹種古老民間舞蹈。它模仿黑雉的動作和叫聲,跳舞。舞者跳舞時用舌頭吹口哨或撥浪鼓,並模仿公雞的叫聲進行伴奏(布裏亞特蒙古人歷史)。

樂器、音樂和舞曲

元代的樂器除了包括蒙古族的胡琴和圓號外,還吸收了漢族的樂器,如、、賦、拍子等。山西曲沃出土的元祐元年磚雕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蒙古音樂見於《新元史》、《禮樂誌》、《輟耕錄》等書。這些樂曲不同於漢族的樂曲,具有濃厚的蒙古族民族色彩。除了大曲和小曲,還有來自新疆的音樂,即所謂的“維吾爾歌曲”。

海清娜天鵝

海清是壹種鷹,有白色的身體,紅色的嘴和紅色的爪子。擅長抓天鵝,是成吉思汗部落的圖騰。蒙古人放飛海清,帶走天鵝是壹個非常古老的習俗,還產生了反映這種生活的音樂和舞蹈,稱為海清和帶走天鵝。元代詩人楊雲甫在《鑾景雜詠》中這樣描述這首琵琶曲:“我愛琵琶,月高不輟飲。”新曲轉涼州歌,天鵝彈出避海。"

根據內蒙古雜木蘇的記載,興安嶺南麓的狩獵歌舞《海青那天鵝》是壹種兩個人演奏的小型歌舞。據說蒙古族舞蹈的直轉體和小步前進都是模仿海青,可以說是蒙古族圖騰舞蹈的遺存,值得關註。

白靈麻雀

《白靈闕》是元代著名的漢曲。“答漢”是蒙古語,又稱“白靈雀用雙手彈”。參見《新元史·樂至》。楊維楨的《元恭詞》有壹句“建國琴行傳,飛上十三弦”(十三弦是箏,是和合奏的曲子)。起初,元世祖忽必烈汗命令演員作曲,這表現在白靈雀可以控制野生動物,並在沙漠中驅趕天鵝。這只鳥齊聲歌唱,聲音悅耳動聽。曲調開始時緩中帶柔,歌曲結尾時急,展現了“白草稀黃雲”“百鳥迷誤”的美景,感人至深。這首歌之後是舞曲。張羽在白靈的《鳥之歌》中描述了女真舞者的舞姿之美和變化多端:“女真的少女舞入袈裟,團衫的飄帶分兩邊,玉質修長,衣袖麻花,應和鳥聲相諧。”

“白沙細樂”——不要錯過答謝禮物

這是保存在雲南省麗江縣的元代歌舞音樂。相傳南宋末年(1253),元世祖忽必烈南下,渡過大渡河,到達金沙江。麗江莫霍面(納西族)土司阿良表示支持忽必烈,並幫助他進入大理。臨走時,忽必烈向阿良贈送了十章音樂、音樂家和樂譜。這就是白沙Xi樂的由來——不要錯過的感謝禮物。《麗江誌》記載,元太祖(忽必烈)背著皮包過河。據傳說,他的音樂包括、箏和笛子,他的曲調包括南北歌、散曲、壹本書和寄生草。叫喜樂。據調查,元代遺存於麗江地區的納西族,成為納西族的古典音樂和舞蹈。並配以舞蹈,以前是大型套曲,有十個樂章,現在只有音樂《篤》(序曲),第壹章是《壹本書》,第二章是《雪山腳下三溪水》,第三章是《美麗的白雲》,第四章是《多居》(即“池”是舞蹈,“坎池”、“多池”、“老滿池”都是舞蹈。特別值得註意的是“百靈舞”(簡稱“百靈舞”)由兩人身穿黑白長袍,束腰,扮作壹對雲雀,手持黑白扇繞場飛舞,曲調活潑,舞姿優美靈動,頗有元代遺風。這與女真人舞妓擅長的白靈雀舞和白靈雀舞有著內在的聯系。陳曾向壹位雲南老藝術家學過這種舞蹈。至今,雲南大理仍保存著元代樂隊陶俑。這些陶俑有的會吹大號,有的會吹竹子,都穿著長袍、靴子,有的還戴著笠帽。

維吾爾歌曲

這是來自新疆的音樂。《輟耕錄》音樂篇說:惠河有“黑木當當”“清泉當當”。馬黑木當當大概是新疆維吾爾族最古老的音樂,木卡姆。“木卡姆”當時被稱為“馬黑木”。成吉思汗西征,使東西交通暢通無阻。後來到了至元時期(1264),忽必烈控制了淩北的局勢,勢力已經延伸到回紇地區,西域和邊疆的樂舞在元朝非常盛行。“木卡姆”樂舞已成為康巴魯克和上都(開平)的重要節目。至今,新疆還保留著“十二木卡姆”。據學者考證,“十二木卡姆”起源於新疆南部和和田地區。

  • 上一篇:銀行貸款融資的利與弊
  • 下一篇:黃粉蟲吃什麽動物最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