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順德市大良鎮清輝路,與佛山梁園、番禺余音方善、東關科苑並稱為廣東四大名園,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公園最初是由明末狀元黃建造的。清朝乾隆年間,為進士龍在時間上購買。後來,經過龍氏家族幾代人的精心營造,園內的水木清華,景色幽雅,碧水青山,怪石嶙峋,小橋流水,亭臺樓閣,造型獨特。花果樹木遍地,藝術精品薈萃,集建築、園林、雕塑、詩畫、灰雕等藝術於壹體,突出“雄、奇、險、幽”,其主要景點有船堂、碧溪草堂、成毅亭、六角亭、尹喜書店、朱元、鬥東、筆生花亭、鬼雞路、小鵬營、邱虹書店、風來峰、讀書雲軒、木英劍、劉芬亭。
寶琳寺
順德寶林寺位於順德大良太平山腳下。1998年10月11日,寶林寺重修對外開放,十萬信眾,低頭南,皆大歡喜。
始建於五代,至廣田元年(公元942年)延續千余年。歷經滄桑,從寶林寺到明代景泰初,成為當地第壹剎。順德開縣初(明三年景泰,1452),每次有國禮或宣讀聖旨時,當地的長輩、士紳仍聚集在廟裏舉行儀式。作為壹個佛教場所,寶林寺香火鼎盛,香客眾多。
由於歷史原因,原寶林寺大殿後來改作他用,又由於舊城改造,寺廟舊貌已難以恢復。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政策得到進壹步落實。原林寶弟子中的信眾、眾多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紛紛回鄉探親,紛紛要求重建寶林寺。經省宗教部門批準,我市相關人士組成籌備委員會,籌集重建資金。此舉贏得了海內外社會賢達的全力支持和四面八方的善意,慷慨解囊,誠心捐款,助力慈善,使寶林寺重建得以順利進行。
重建地點位於城南太平山腳下,左側為德勝河環繞,右側為舊村和青雲雙塔。山體面積12萬平方米,其中8.3萬平方米建為廟前公園和居士林,正殿依山布局,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大門雄偉,佛寺莊嚴,涼亭清涼。三寶珠佛出自天臺山,五百羅漢金貼由浙江東陽的能工巧匠雕刻而成,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碑廊展示了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的著名書法家的代表作,增添了寺廟的文化氛圍,古樹名木的引入彰顯了園林特色。壹片比原址更宏偉的禪林,成為順德的佛教聖地。
自1998年開光以來,寶林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好評。2000年被廣東省佛教協會授予佛寺。
西山廟
在大良鎮中心的鳳山腳下,有壹座頗具特色的古建築,就是眾所周知的西山寺。西山寺現被列為順德市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始於明嘉靖二十年(1154),距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數百年來,經過壹代又壹代能工巧匠的反復修繕,充分運用了建築、木雕、泥塑的表現技巧,使這座古寺在今天得以保存豐富的藝術瑰寶。整個建築群坐落在東北面,依山而建。面積約6000平方米。依次是山門、石階、前廳、正殿、偏殿、香亭、玄關等。從遠處看,層次分明,典雅莊重。山門的門面是磚牌樓,三樓三室。脊頂用太陽神、月神、和合二仙、奧玉、雙龍戲珠等材料裝飾石灣瓷脊。其他臺階和門梃上的磚雕非常精美。進山門後,我擡頭,大殿輝煌,彩瓦飛檐掩映在綠葉中。石階左側有“玉泉”小景,流水蜿蜒,通向幽庵前平臺上的巨榕。樹葉茂盛,到處都是影子。關羽坐在大廳裏,大廳高2米,用銅制成,重3000斤。這是清朝早期的文物。右邊有周倉持刀塑像;在左邊,有壹尊關平的雕像。神龕金碧輝煌,殿外兩側殿宇分別為觀音殿和羅漢殿。寺廟右側,原為三元宮,大革命時期為“順德縣農業陸軍幹部學校”舊址。現在它是縣博物館的陳列室。右側山坡上有壹座碑廊,陳列著順德縣的18塊古碑,有反映順德人反對鴉片的“防英毒碑”,也有反映順德人劃龍舟歷史的“屠龍碑”。這座寺廟融合了園林、自然歷史和古建築。自1987恢復開放以來,中外遊客不斷湧入,成為省內旅遊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