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熟悉港版《大公報》,但《大公報》在中國新聞研究領域壹直占有獨特的地位。民國時期,這份報紙是無可救藥的“掘糞人”。由於其巨大的影響力,張季鸞等記者與國民黨的壹些領導人建立了直呼其名的密切關系,但他們仍然與政府保持著非常適當的距離,並有著“不黨員、不賣、不私、不瞎”的思想。
1902年,在天津法租界,保皇派代表英斂之創辦《大公報》。這個希望國家和清朝能夠朝著漸進式改革的方向前進的清朝正紅旗人,接受過西式教育。然而,在目睹革命者將皇帝趕下王位後,他心灰意冷,將報紙賣給了股東之壹王誌龍。後來,王永龍的壹項人事任命徹底改變了這家報紙的命運。1916 10,全面接管《大公報》,並聘請曾辦過該報的胡為首席撰稿人兼經理。
胡不僅是壹位優秀的管理者,也是壹位傑出的記者。新文化運動時期,胡當政時掌管言論,大公報在光復、五四運動等壹系列重大事件中發表了許多有影響的文章。對胡來說,的職業生涯中,最輝煌的壹筆是巴黎和會之行。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胡以《大公報》記者的身份赴巴黎采訪巴黎和會,這是中國記者第壹次采訪國際會議。
投資者王永龍是北洋時期軍閥段和安福的支持者。年復壹年,北京的統治權力壹直在各大軍閥之間傳遞,希望某個政治勢力被證明只是壹個夢想。1923年9月,王誌龍在日本關東大地震中遇難,次年安福系崩潰。不可持續的大公報6月27日停刊1925+065438+。
但胡、等人的理想並沒有消失。胡找到了壹個新的投資者——民國初年著名的金融人物吳鼎昌,幾年後他成為南京政府的工業部部長,並請來了曾參與起草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的著名記者。他們三人合資成立新集公司,接手《大公報》。
辛集時期的《大公報》創造了中國報業史上的壹個高峰。1926年9月,《大公報》第二期張繼元發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四不”社會格言:“不要黨,不要自私,不要出賣,不要盲目”。吳、胡、張三人也達成壹定默契:資金由吳定昌壹人籌措,胡、以管理、技術入股,不從任何壹方集資;三個人專心辦報紙,三年內不得擔任任何公職。
復刊後,《大公報》的發行量起初不到2000份,1936年突破65438+萬份,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報紙。1936年,隨著吳鼎昌應邀在南方入閣擔任工業部長,《大公報》的發展重心南下,上海版創刊。天津版和上海版也同時發行。《大公報》正式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性報紙。從65438年到0945年,抗戰結束後,上海、天津、重慶、香港四版《大公報》總發行量達20萬份。
在《大公報》期間,張季鸞和其他《大公報》記者獲得了最高榮譽。1928年東北改旗易幟,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張學良通電全國歡迎蔣介石入關,這兩篇都是《大公報》獨家刊登的。1935至1937,《大公報》連載範長江西北行通訊,公開報道中國* * *產黨和紅軍。
這份沒有政黨立場的報紙在Xi事件中充分顯示了它的影響力。1936 12月12當蔣介石被拘禁在Xi安時,張季鸞收到了張學良發來的壹份特殊電報。張向他詳細介紹了東北軍的幾個主張。之後,“他(張季鸞)面色陰沈,在房間裏走了幾圈,還是壹句話不說。在我的記憶中,這是編輯部最郁悶的壹天。大家都肅然起敬,大家都在關註季鸞先生的行動。”《大公報》記者許回憶說。第二天,《大公報》在新聞版面的大標題刊登了“張學良率部叛變,蔣委員長被留在Xi安”的消息,沒有發社論,也沒有表態。
6月14日和6月16日,《大公報》發表了張季鸞的個人社論《Xi安事件的余波》和《Xi安事件再論》,提出和平解決,讓蔣介石平安歸來,重新領導國家。
18,本報帶動的輿論高潮來了,張季鸞親筆寫了壹篇社論《致安軍方的壹封公開信》。隨後,南京政府派飛機在Xi上空投下數萬份載有這篇社論的《大公報》,這也是中國報業史上的壹大奇觀。
1941年,本報獲得美國密蘇裏新聞學院“最佳報紙獎”,震驚全民國報業同仁。密蘇裏新聞學院認為“在中國遭受國內外嚴重局勢的漫長時期,《大公報》對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的報道總是充實而精到,其勇敢而犀利的社論對國內輿論產生了巨大影響?《大公報》自創刊以來的奮鬥史,在中國新聞史上大放異彩,無與倫比。”
至此,《大公報》成為唯壹獲此殊榮的中國報紙。此前,亞洲只有日本《朝日新聞》和《印度時報》獲此殊榮。那壹天,重慶新聞界舉行了盛大的慶祝集會。
1941年,張季鸞死後,得到雙方正面評價的《大公報》開始讓雙方緊張起來,指責他們是敵對陣營的幫兇。1943,《大公報》社論《看重慶,讀中原!,對比河南災民的悲慘境遇,斥責重慶富人的奢靡生活。這篇文章激怒了國民政府,被勒令停刊三天。而余* * *國內戰時期發表的《在質》等社論,被《新華日報》批評為“對蔣介石的壹點幫助”,是“法西斯幫兇”。
1949年,隨著天津、上海國民黨軍隊的潰敗,新政權接管了《大公報》。天津版改組為進步日報;上海版宣布報刊為人民所有;重慶版在新政權入駐9個月後的8月4日1952出版,隨後重慶市委創辦了市委機關報《重慶日報》。
此後,進步日報與上海《大公報》合並,出版了新的《大公報》。雖然在1958中,周恩來曾在壹次談話中為其背書,“首先,大公報是愛國的;其次,是堅持抗日;第三,她為中國新聞界培養了許多傑出的人才。然而,1966年9月“文革”到來後,該報更名為《前進》,103天後,《前進》也宣布停刊。至此,內地沒有大公報,只有港版壹直存在至今。
“我去澳門的時候,遇到了何厚鏵特首。他說他們是看《大公報》長大的,他的父親何賢是在老主席費壹民的指引下走上愛國道路的。《大公報》是愛國愛黨人士的旗幟,他們團結在《大公報》的旗幟下。香港回歸後,《大公報》在內地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傳遞壹線信息需求的作用。”《大公報》現任社長江在中說。
在1997之前,這樣的定位不會讓很多香港人感到反感,因為當時報紙立場鮮明。70年代以前,香港報紙成為眾多政治勢力的兵家必爭之地,被香港人大致分為左、中、右三派。以《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為代表的媒體,因其親北京立場(甚至由北京直接創辦或接手)而被稱為“左派報紙”。從1980到1997,左、中、右逐漸演變為“親北京”、“親香港”(港英政府)。
1997之前,香港《大公報》經常被查封,這段歷史被《大公報》人稱為與港英當局對抗的歷史。除了政治任務,這份報紙還繼承了民國的優良傳統,成為許多記者的培訓基地。比如金庸和梁羽生兩位武俠小說家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們在《大公報》工作期間創作的,發表在它的專欄裏。
1997之後,部分報紙開始慢慢商業化,政治傾向趨於模糊。但只有《大公報》和《文匯報》等左翼報紙的立場沒有改變。
這種鮮明的政治立場也給《大公報》帶來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待遇。在香港,市民對商業報紙更感興趣。在《大公報》上,他們只能看到壹些轉載自新華社或類似中央黨報媒體的書面報道;然而,在中國大陸,這份報紙很受政府歡迎。壹些省市高官訪港,必到《大公報》和《文匯報》總部。招商廣告以軟文的形式成堆出現在報紙頭版,甚至壹些招商活動也由該報承辦。
行政長官、壹些地方議員和高級公務員經常稱贊《大公報》的信息準確。“面對信息爆炸的社會環境,大公報壹直以嚴謹的態度處理每壹條新聞。大家可以放心看,相信發布的消息是準確的、專業的。”前立法會主席範徐麗泰說。然而,香港電臺(港臺)在2009年進行的壹項香港市民對傳媒公信力的調查顯示,《文匯報》和《大公報》被視為公信力得分最低。
由於香港市場的變化,香港回歸以來,《大公報》在內地的辦事處每年都在增加,最遠的新疆也有辦事處。在雲南,他們設立了南亞新聞中心,河南辦事處升級為中原新聞中心,福建有了西海岸新聞中心。壹些地方辦事處以管理為主要目標,以配合省市政府的地方發展計劃。
《大公報》的特殊定位必然導致這樣的結局。“像香港的黨報壹樣說話,難免會失去壹些商業廣告和市場,但報紙需要廣告才能生存。在內地沒有發行和讀者的情況下,沒有商業廣告,各地辦事處只能配合當地政府,以維護官方招商廣告為己任,完成總公司下達的業務任務。”《大公報》駐當地辦事處壹位負責人說。
雖然內地相關法規禁止本地媒體記者從事發行、廣告等經營活動,並規定記者未經許可不得設立網站、編制特刊,但這並不適用於香港左派報紙。官方甚至默許了這樣的行為。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香港大公報、文匯報廣告收入營業稅政策的通知》指出,由於香港大公報駐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辦事處承攬廣告業務後,廣告的設計、制作、印刷、發布均在香港完成, 對香港《大公報》和香港《空聞文匯報》駐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辦事處取得的廣告收入不征稅。
目前《大公報》開始將重心向網絡傾斜。祖籍浙江的企業家林選擇在投資。今年6月,這個曾經以北美華人讀者為主的紙質官方網站正在向新聞門戶轉型,並初具規模。“林先生是壹位成功的企業家,積累了很多做生意的成功經驗。經有關方面批準,現在《大公報》與林先生合作共建,為百年《大公報》註入了新的活力。”江在忠說。
除了大公。com,由《大公報》創辦,因連載金庸武俠小說而風靡香江的《新晚報》有望復刊。據香港《香港信報》報道,該報計劃將其作為免費報紙出版,最快8月出版,初期投資3億元。據悉,《大公報》高層和投資者已與該公司接觸,但表示沒有具體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