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壹必修地理兩個知識點總結1。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水平影響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人口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和自然災害也會影響人口增長。
2.人口增長模型(人口再生產模型):原始模型:高、低(發展中國家水平低),現代模型:三低(發達國家),傳統模型:從“高、低”向“三低”過渡(發展中國家水平高)。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擁有最大的凈人口增長。
第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遷移)、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庭出身和婚姻、走親訪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好處: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②加強文化交流;(3)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4)為移民地區提供廉價勞動力。
(2)缺點:①造成遷出地人才流失;(2)加大了移民區社會管理的難度。
三。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1.人口與環境承載力:壹定時期內,某壹地區所能維持的最大人口數量。
合理人口容量:能夠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合理人口容量小於人口承載量。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第四,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區劃——同壹城市用地類型的集聚。
(1)商圈:位於市中心,交通要道兩側——交通便利,通訊發達,人流量大;支付租金能力強。
中央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利——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壹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部分河流、鐵路、公路經過。
(3)居住區:是城市中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壹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商業區。城市建設中要註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區域功能區劃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區域結構和服務範圍。
小城市:區域結構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水平低、範圍小★大城市:區域結構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水平高、範圍大。
動詞 (verb的縮寫)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誌:①城市人口的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最重要的指標之壹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二戰後城市化的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快於小城市;②大城市數量在增加;③人口1萬的特大城市發展迅速。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反城市化。
②逆城市化原因:環境質量需求增加,農村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中國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3)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擴張迅速,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中在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壹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六,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郊區熱力環流,空氣汙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地下水入滲量減少,地下水漏鬥區範圍和深度增加。
對於河水來說,坡水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容易形成洪峰。
水質——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汙染城市水源。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壹;生物棲息地的破壞減少了生物多樣性。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功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拓寬主幹道,建設環路,建設高架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保護和管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七、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隨著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理上擴大了。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和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貯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化肥、農藥等的施用。: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八、主要農業區域類型
1,商品糧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家。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遼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雨熱並舉的季風氣候,適宜水稻生長;(2)地形:河流平原或河口三角洲下遊,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有利於農耕;(3)勞動力:(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有利於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特點:①小規模農業;②單位面積產量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畜糧混合農業。中國珠江三角洲的池塘生產主要是漁業和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洲(“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收割機上的國家”)。
(3)特征(以默裏-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1)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提供肥料。
休耕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和牧草。
(2)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時的閑暇時間(5-6月播種,11-65438+2月收割),正式放牧。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決定是多種小麥還是多放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肥沃的土壤;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3)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程度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和支持。
4、牧場畜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木茂盛;
②地廣人稀,地租低;
③靠近海港,水陸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種牛,加強牛病研究;(2)圍欄放牧和輪牧;(3)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5、產業集聚和產業區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的分配等。
(2)集聚效益——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
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成本和能耗;
(3) * * *利用工業區內的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4)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汙染問題。
九。傳統工業區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英格蘭中部,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中國遼寧中南部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點
(1)壹般以豐富的煤、鐵資源為基礎,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產業為主;
(2)以大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
X.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和分布
1.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部分農村地區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區。
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德國南部,以及美國的“矽谷”,日本的“矽島”(九州島)。
XI。重要的交通網絡
1,鐵路網
五橫:
京包寶蘭隴海藍欣線。
上海-杭州-浙江-江西-湖南-貴州-昆明-濱州-濱南-昆明。
七宗
北京-上海-北京-九龍-北京-哈爾濱-京廣交通-劉彘寶成-成昆蘭青-青藏。
2、鐵路建設的意義:
政治戰略意義——(1)有利於人民往來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二)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1)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二)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推動沿線經濟發展;(3)完善交通和鐵路網絡。
十二。正視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
環境具有壹定的容納和清除人類生產生活排泄物的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排入環境的廢物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
(1)資源短缺。
(2)生態破壞。
(3)環境汙染。
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大類:環境汙染(包括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噪音汙染、固體廢物汙染、海洋汙染和放射性汙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漬化、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和臭氧破壞、資源枯竭和生物物種減少)。
3、環境問題的分布: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汙染,農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地區更嚴重(原因是: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後;發達國家汙染嚴重的產業轉移)。
十三。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的預防和控制:
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利用不合理、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總的來說,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是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也是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其內涵概括為:生態可持續發展(基礎)、經濟可持續發展(條件)、社會可持續發展(目的),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壹個體系。
(2)原則:公平性、連續性和* * *同性。
拓展閱讀:高二地理復習方法有哪些?首先,掌握地理的知識點。
要記住知識點,要掌握自然地理的知識點,尤其是《公轉自傳》和《地球時差》,通常出現在高考選擇題中,不容易做到。我們的解決方法是掌握課本上的地球自轉的地圖。
不僅是地理,其他學科,知識點都很重要。只有打好基礎,未來的路才會越走越踏實。
第二,不懂就問,這是個好習慣。
不懂就問,這是正確的學習態度,也是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它需要教師的培養和學生的努力,有助於班級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尤其有助於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不要因為不懂就氣餒,而是堅持下去,堅持下去,堅持下去。
第三,做地理筆記
我們不要低估地理筆記。地理筆記很重要。我們必須做筆記。我們不必壹直記筆記。我們只需要把經常考試的知識點寫下來,然後好好總結壹下,看看哪些容易考,哪些比較多。重點看什麽,但是不要沒有終點線的復習。這是高三復習時的大忌,因為太費時間,而且容易忘記,效果也不好。
第四,思考和總結
無論是看書還是做題,都要學會思考,不斷總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成績。記住學而不思則罔,學與思是同步進行的。
文科就業前景好的專業有哪些?1,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專業就業面廣。根據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至少35萬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目前有實踐資質的只有8萬人左右,遠遠不能滿足行業需求。工商管理專業可以從事市場營銷、企業管理、國際商務、人力資源、國際物流等,就業面廣,各行業薪資高。
2.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90年代,學國際貿易的成了“搶手貨”。竊上世紀末,國際貿易人才在市場上出現“滯銷”跡象。好在近幾年國際貿易專業迎來了第二個春天。國貿專業畢業生在國際商務領域的優勢不言而喻。外語水平過硬,專業知識紮實,計算機功底紮實,自然能獲得壹份優越的工作。
3.新聞專業
新聞專業畢業生就業不僅限於傳統媒體。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出現了兩個新的就業方向。壹個是輿情分析,很多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都需要招分析輿情的學生。二是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的運營。
4、外國語言文學專業(外語)
主要學習英語、德語、法語、日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小語種。被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畢業後在外事、經貿、文化、新聞出版、教育、科研、旅遊等部門從事翻譯、科研、教學、企業、事業和管理工作的高級語言文字人才。
5、廣播電視新聞學。
主要學習廣播電視概論,廣播電視技術基礎,新聞采訪寫作,我的制作,攝影等等。被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畢業後可以在新聞媒體做記者,我或者主持人,也可以在廣告公司做廣告策劃,文案,在企事業單位做宣傳策劃,文秘,或者影視制作。
6.心理學專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越來越快,這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心理健康”這個詞也越來越受到重視。2005年底,壹份心理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有超過1/6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因此,心理咨詢師將成為壹個新興的熱門職業。很多人以為心理學專業是專門給理科生的,但其實很多師範大學的“應用心理學”專業是文理兼收的。
7.新媒體專業
權威數據顯示,新媒體行業相關專業就業率達98%以上。目前影視後期制作行業的人才缺口在20萬左右,其中播音主持和新聞采編最缺,工資也遠高於傳統行業。60%的畢業生入行能拿到7000以上的工資。而且大部分影視公司都有完善的福利制度和獎勵機制。因此,近年來,新媒體專業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廣泛歡迎。
8.市場營銷專業
營銷人員是指從事市場分析和開發研究,為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提供建議,推廣產品的人員。
在近日重慶舉行的壹場畢業生雙選會上,營銷人員成為眾多用人單位招聘的重頭戲。比如某家居生活廣場公開招聘的32個崗位中,營銷專業人員達到20人。
近年來,市場營銷已經滲透到各類企業中,對該領域人才的需求將持續看好,並有可能持續升溫。
9.對外漢語專業
據教育部統計,漢語教學正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世界各國學習漢語的總人數已超過2000萬。目前,美國、新西蘭、日本、泰國、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已經將中文成績納入大學課程。
由於學習漢語的人數越來越多,許多國家都面臨著漢語教師嚴重短缺的問題。所以學對外漢語就業前景好。
目前,在許多國家,漢語教師已經成為待遇優厚、令人羨慕的職業之壹。
10,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主要學習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法、國際貿易理論、金融學、會計學、統計學。(註意外語成績)。被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
畢業後從事國際營銷業務或研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