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說韓國人把端午節成功申請為文化遺產的時候,我想全中國的人都震驚了。在震驚的同時,我們感到了更多的不解。壹個好好的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怎麽在其他國家成了外來文化遺產?於是我們開始反思,什麽時候把傳統文化當回事了。只有當別人拿走了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正在失去它的時候,我們才突然意識到,我們所做的真的不夠!
面對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正在消失的現象,我們想到了保護。就像最近新出臺的放假規定,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包括在內。以後這些節日都會有壹天假期。只希望保護有效果,而不是傳統節日變成純粹的節日。
在我看來,保護不是拯救我們傳統文化的根本途徑,而在於發展。在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只有發展才能更有生命力,只有發展才能長久。但是發展是合理的發展。如果壹味的隨意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我覺得只能加速它的滅亡!傳統文化不會因為個人的保護和發展而繁榮。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社會的力量,大家的保護和發展才能為傳統文化註入更多的活力!
我多麽希望傳統文化不再哭泣,而是微笑著在現代文化的碰撞中前行!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幾千年前。上至皇族,下至三公九臣。下至普通百姓、知識分子、農民、商人,都深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教體系的影響。那麽傳統文化禮儀是什麽意思呢?
古代的三綱五常、三從四、九禮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社會各階層的交往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封建思想有很大弊端。瑣碎的規章制度僵硬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它扼殺了人們追求自由和浪漫的靈魂。當然,也有壹些本質的部分值得被起訴。那就是尊重老師,尊重父母,規規矩矩做人等等。新時期的道德關懷也是幾千年慣例的結果。正確全面地看待文化的魅力,是看利大於弊,還是利大於弊。縱觀中國古代史,就是壓迫與被壓迫的交替、演變、演變。上下級之間的嚴格關系違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甚至可以註定是幾代人的奴隸。他們處於金字塔的底層,行使著被壓迫被奴役的權利。顯然,這種現象不利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但是它極大地抑制了社會的發展。對於這些不利於時代特征的文化,我們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拋棄。對於壹些精華,要吸收並服務於社會生活,如孔融讓梨、救父、項九歲暖席等婦孺皆知、流傳至今的歷史典故,值得發揚光大。糟粕文化應該被埋沒在史料中,畢竟它們在歷史舞臺上留下了“美好”的痕跡。提供價值依據的參考,讓自己熟悉史記,無疑是了解古今興衰的壹種方式!精華要繼承,糟粕不要徹底拋棄!拋棄的方法有很多。第壹,不用的話很容易知道該怎麽辦。第二,如果不保存,它會徹底消失。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我覺得後者更好。借用中庸之道,萬物的興衰都是有規律的。全盤否定和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不用做就知道糟粕的好方法!不就是因為新的是在舊的基礎上推出來的嗎?壹個不能正視自己民族歷史的民族不是壹個優越的民族,忘記糟粕有時就相當於空中樓閣。糟粕不就是成功與輝煌的基石嗎?糟粕、精華、落後、進步,這不就是壹個民族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嗎?
傳統文化如同壹個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和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動力,給人勇攀高峰的鬥誌和毅力;傳統文化仿佛是溝通世界的橋梁,向世界傳遞著溫暖和色彩。所以,我想說:讓我們壹起來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近日公布了壹項名為“全球12大最具影響力文化強國”的調查結果。中國排名第二,擁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個好消息讓每個人都很高興。但當我們靜下心來,和擁有很多流行現代文化的美國相比,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悠久的傳統文化。但是,當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己是否足夠重視呢?如果不能很好的繼承傳統文化,這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值得社會關註。現在很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朋友,對外國文化的認同度很高。於是我們不再挑剔“哈韓”和“哈日”,不再陌生好萊塢。其實,感受和學習外國文化的精髓並沒有錯。但過度的關註和模仿,必然會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這種情況值得我們註意。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保護我們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比如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用文章表達了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願望。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載體之壹,普查和記錄的目的是見證和記錄壹種歷史精神。”是的如果我們失去了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壹直有壹種說不出的痛苦?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個傳統節日,保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其他國家搶先註冊。為此,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隨著全社會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我們應該充滿信心,堅信懂得保護我們傳統文化的民族,永遠站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