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歷史教科書編寫的經驗和問題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國編寫中小學教材時間最長、經驗最豐富的出版社。自20世紀50年代初成立以來,已為全國中小學生編寫出版了十套教材,其中包括新出版的初中和高中實驗歷史教材。在長期的歷史教科書編寫過程中,人教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許多教訓。
50年來,人教社歷史室的專家和編輯們對編寫歷史教科書逐漸形成了許多看法和認識。下面列出了:
1,關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科書
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要重視歷史研究的新信息,了解新面貌,使歷史教學和歷史教科書符合新時代的要求。為此,近年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的編者們都盡力在教材中反映歷史學界的新研究成果。
他們註意到歷史研究和學術研究的壹些新進展,如社會史研究的成果(社會結構、人口、交通、飲食、服飾、婚姻、風俗、宗教等方面,即政治之外的歷史,下層階級的歷史),對壹些具體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評價,對壹些具體歷史概念的更新(如在教科書中,只用民族英雄來稱呼那些代表整個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的人),對歷史上所謂的二臣、楊迪皇帝等所謂暴君的新評價;隨著部分檔案的解密,我們對朝鮮戰爭等近代重大歷史事件有了新的認識。
人教版教材如何體現新成果?
對待新成果的態度是:參考學術界的論點,同時,往往通過自己的認真研究,得出可靠的結論。
第壹,經常直接使用考古研究和歷史研究考證的最新成果。比如古史斷代的研究成果,商鞅變法時間的考證等等。
第二,對於有分歧的問題,壹般會采納大多數學者或權威著作、機構的意見。比如關於中國最早的論文,80年代中後期學術界就有分歧。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表述和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的實物,教材采用了西漢時期就有紙的理論。
第三,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是壹門政策性很強的學問,涉及國家政策的很多方面,比如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歷史教科書是由教育部批準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應該反映國家的觀點。也就是說,要在廣泛吸收學術界科研成果的同時,關註政策,尤其是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比如,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北方少數民族,中國的歷史教科書都不用“異族”或“外國”來表述,這與日本、朝鮮、西方學者的表述不同。(臧榮歷史教科書:縱橫談(P117-134))
2.關於歷史人物和歷史教科書
人民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教科書必須有人民和人民的活動,否則就不是歷史教科書。王紅誌寫過兩篇相關文章,壹篇是《歷史人物與歷史教科書》,另壹篇是《談歷史人物與歷史教科書》,集中闡述了對歷史人物和歷史教科書的看法,以及人教版教科書的編寫方法。
第壹,教材應該選哪些人物?
第壹,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壹些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以及壹些傑出的科學家、發明家、思想家、文學藝術家等等。此外,還包括歷史上的昏君、暴君、奸臣、貪官、漢奸、法西斯頭子、民族敗類等重要小人。寫這些人物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歷史,也可以起到反面教員的作用。)
二是在某壹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比如著名抗金名將韓世忠,在南宋抗金史上的地位還不如嶽飛。但是,如果不寫他,嶽飛抗金的內容就會很單薄。再比如清初統壹臺灣省的施瑯。
三是典型案例相關人物。比如抗日戰爭,中日野蠻掠奪中國勞動力,舉了山東農民劉連仁的例子。再比如,關於朱元璋北伐,還有人參與,除了朱元璋,還有常遇春、徐達。這說明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之壹是他善於分析人,能夠正確認識人,控制人。
二、如何從具體人物身上取材?
不可能把人物的所有活動都寫出來,只能寫壹些方面。主要包括三點:壹是選擇能反映歷史人物作用的素材;二是選擇能體現性格的材料;第三是選擇能體現性格的材料。對於政治人物,主要寫他的政治活動和主張;對於文化代表,主要介紹他們的學術活動、成就和代表作品。
第三,人們如何評價?
壹是不以今天的標準要求古人。比如林則徐是民族英雄,但他也鎮壓過農民起義。
第二,對於跨越較長歷史時期的重要人物,要根據其在不同時期的作用進行適當的評價。比如唐朝的玄宗,前期的統治,使唐朝進入盛世;後期的統治,奸臣的重用,生活的腐化導致了安史之亂。再比如梁啟超,前期參與變法運動;變法失敗後,曾與康有為組織保皇黨,反對辛亥革命,主張君主立憲,支持袁世凱。然而,當他發現袁世凱想當皇帝的野心時,他支持了保家衛國的運動。這樣的人物,要根據其在不同時期的不同作用,實事求是地評價。
第三,文化人物不是以政治立場來評價的。比如司馬光政治上保守,反對新政,但不能否認他對文化的重要貢獻。宋徽宗是亡國之君,但他在繪畫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四,對歷史上的反面人物也要實事求是地評價。比如曾國藩、李鴻章也做了壹些符合潮流的事情,比如洋務運動、派留學生等等。袁世凱執政時期,政府不承認“麥克馬洪線”。
寫人物要有自己的特點,言傳身教,有細有粗。教科書應該給學生呈現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王紅誌,《歷史教科書的改革與實踐》,第243-265頁)
3.關於民族問題和歷史的教科書
第壹,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多民族國家。今天很多少數民族的祖先在夏商時期就生活在祖國的土地上,這是寫民族歷史內容首先要註意的。
第二,祖國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第壹,各民族為祖國統壹和疆域形成做出了貢獻;第二,各民族也為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比如很多少數民族建立了政權,有的也進入了中原;壹些少數民族建立了影響後代的制度,如省制;有的做了很多有益於社會發展的事情,比如元朝修建的運河,史無前例的海上交通,都對未來產生影響。
第三,祖國的歷史應該是各民族的歷史。誠然,漢族是主體民族,但我們不能把壹部祖國的歷史寫成漢族的歷史。中學歷史教材篇幅有限,不可能涵蓋56個民族的歷史。少數民族史怎麽寫?第壹,要把壹大批有代表性的、歷史影響大的少數民族,包括已經消失或者已經與漢族融合的民族,納入其中。第二,今天存在的、歷史上發揮過較大作用的民族也應包括在內。第三,雖然人數不多,但在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揮了特殊的作用。比如東北的達斡爾族,人口不多,但在明清時期抗擊沙俄入侵的鬥爭中表現英勇,應該編入教材。四、教材中講少數民族歷史,首先要講各個民族的發生發展,各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各個民族的傑出人物等等,然後要講民族關系。
第四,歷史上民族關系的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歷史教科書關註的民族關系問題:壹是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密切聯系。比如唐代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二是友好交流相處。比如歷史上的“姻親”和互市,西漢的王昭君,北魏的馮太後,明朝的三娘子等等。民族之間的壓迫和戰爭是歷史的次要內容。壹是主要描寫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重要民族矛盾和鬥爭,如清朝入關後奉行的民族壓迫政策。教材壹般都是用小字寫這些內容,不作為主要內容。二是分清講述中矛盾的是非。但不要用“侵略”或“反侵略”這樣的字眼,否則容易被分裂勢力利用,容易加劇民族矛盾。
第五,用平等的原則講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歷史。具體有以下幾點:第壹,要講對祖國的貢獻,不僅是漢族的貢獻,還有少數民族的貢獻(比如少數民族建立的壹些政權,對邊疆發展的貢獻)。二是講民族之間的團結與和解,既有漢朝與少數民族的和解,也有少數民族與漢朝的和解(比如明朝的韃靼人達汗主動與明朝和解)。三是講民族之間的矛盾和鬥爭,不能認為漢朝是正義的。正義與非正義要具體分析,實事求是(比如北宋建立後兩次對遼用兵;努爾哈赤奮起反抗明朝的壓迫等。(王紅誌,歷史教科書的改革與實踐,P218-232)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人教版還總結了很多歷史教材編寫的經驗。比如1,教材的內容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即內容要符合時代的需要,觀點要更加客觀公正,略詳細過去。2.加強世界史的教學內容,尤其註意適當增加亞洲史的內容。我們的歷史教科書應該是有中國特色和亞洲特色的。3.教材的編排和設計要註重學生能力的培養。4、教材內容要靈活,分為大、小字兩部分;練習分組)5。高中教材要體現高中特色。比如加強宏觀知識和理性知識(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的發展,各個時期歷史發展的背景和情況,重大格局的變化等。),增加對文獻資料的閱讀和思考,在更高層次上活潑起來(即從課文到閱讀部分,到史料,到圖、圖、表、習題等。),並註意增強啟發性和生動性,啟發學生的思維,喚起他們。)
當然,人教版歷史教材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1,對“史論”新成果吸收不足;2.雖然近年來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修改,但仍有少數“硬傷”;3.中學歷史教材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大學歷史教材的簡稱,概念抽象、結論現成,難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知識內容過於厚重、密集,有專業化、成人化的傾向;等壹下。
(二)課程標準對編寫新教材的指導原則
課程標準有五個指導原則。
1,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切實實現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
高中歷史教材要體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融合。歷史課程不僅要教給學生歷史的基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方法,註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民族意識、國際意識、國家意識、公民意識等。,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歷史教科書要把三個層次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知識學習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2.按照高中課程計劃規定的課時編寫歷史教材。
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高中歷史必修6學分,108學時。如果學校每周安排3課時,壹個學期18周,那麽壹年就可以完成108課時的教學任務。
山東省實驗區的學校壹般在高壹年級開設必修的歷史模塊,完成三本的教學任務需要壹年時間。
人教版必修教材(1 )*** 30課,需33課時;必修教材(2 )*** 28節課,需要30個課時;必修教材(三)*** 31課時,共33課時。這樣用96個課時(含探究活動課)教完所有人教版必修教材,剩下的12個課時作為復習考試和機動,教學時數在課程計劃規定的範圍內。
人版教材按照“學題”呈現教學內容,相當於“課”。必修(上冊)* * *共分33個學習課題(含學習與探究活動),必修(下冊)* * *共分30個學習課題(含學習與探究活動),必修(下冊)* * *共分31個學習課題(含學習與探究活動)。這樣,人版必修教材* * *共有94個學習題目。根據這壹版《教師教學用書》的建議,每壹個學習課題通常在1課時內完成,94個學習課題的教學大約需要94個課時。其分班也在課程計劃規定的範圍內。
3.歷史教材的呈現方式要多樣化,有利於探究性學習。
與以往高中使用的歷史教材不同,新編著的人教版和人教版在呈現方式上有兩大變化:壹是中外史合編,二是專史體例。當然,這也是課程標準的呈現。
采用中外歷史合編的主要好處是在世界歷史舞臺的背景下觀察中國歷史,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中外歷史的聯系和比較。這種寫法也可以和初中歷史課本區分開來。新教材的每壹本書都是按照前中國史、後世界史和從古代到現代的順序排列的。人教版和人版都是這樣安排的。其優點是教師容易適應,缺點是這種編排失去了合編者應有的聯系和比較的特點,變成了相關內容的簡單組合。僅整合了嶽麓版教材。
新教材確立的特殊歷史體例,避免了與原有通史體例的雷同,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這種風格可以靈活選擇教學內容,包容性更強。比如必修壹所反映的政治內容,涉及中國乃至世界從古到今的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有利於學生縱向把握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影響。特別是在初中歷史課程學習的基礎上,他們可以改變理解歷史問題的視角,避免與初中歷史內容重復,適當提高歷史學習的難度,使學生能夠從特定的視角理解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
當然,新的呈現方式必然會增加教師的教學難度。而且,專史的學習必須建立在紮實的通史學習基礎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為此采取了壹些措施,旨在淡化高中課程的學術性和專業性。具體有三種方式:壹是盡量將內容與其他學科“歷史化”,註意避開純政治、法律、文學、藝術、科學的專業性和學術性特征,盡量將相關內容與具體史實和時代背景相提並論。二、註意參考初中課程標準和教材,給高中生補課,補充相關歷史內容的沿革和背景知識,為學習新知識提供依據。第三,盡量減少抽象概念,註意語言的通俗化,以降低學習難度。
應該說,新教材的呈現方式與原教材有很大不同,但新教材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很小,也很相似。離“壹標多本”的本質還有壹定距離,即平行體例,即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教育水平的多版本教材。
4.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要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本來,開設選修模塊有利於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興趣。從必修模塊的教學來看,高中歷史教材的體例和結構要給教師的創造性教學和學生的個性化、自主性學習留有余地。編寫新教材的主要措施是:壹是開放,努力改變學生僵化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實踐、收集信息、合作交流,體現個性發展;第二,重視並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加強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
5.適應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克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增強可讀性。
根據課程標準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分析,高中歷史課程仍然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素養的基礎課程。因此,不應過分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避免專業化和內容成人化的傾向。它應該只向學生介紹最基本、最重要的歷史知識,構建符合高中生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也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新課程體系。
第二,對人教版新教材的分析研究
(壹)寫作原則
這次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突破,是徹底打破了歷史學科的傳統體系和結構,邁出了國內外歷史教科書編寫史上前所未有的壹步。以模塊為基本框架,以專題為基本單位,以中外合編為體例,對教材編寫者來說是壹個極大的挑戰。用模塊來安排高中歷史教學體系確實有其優勢:在知識處理上更加靈活;知識的主題性和包容性非常突出;知識的選擇性和個性化更加明顯。但是也有很大的挑戰。
在認真理解和消化標準的基礎上,人教版的編寫者們制定了自己的編寫原則:
1,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結構體系和知識內容。
在開始寫作之前,他們就內容和結構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充分的討論。有的同誌認為,政治、經濟、文化分了不同的模塊,相互之間聯系不緊密,歷史好像是分割的。因此,他們希望打破課程標準的結構和體系,重新整合內容,重新構建自己的體系。有些同誌認為,重新整合可能會走老路。即使整合得再好,也難以超越歷年大綱和現行教材的水平,有超標或不達標之嫌。
經過熱烈的討論和深思熟慮,大家最終達成的認識是:壹定要順應改革的潮流,準確理解和把握改革的實質,看這次改革的突破口,就是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的規定,以模塊為基礎,按照中西合璧的特殊歷史體例進行編寫。決定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規定的題目及其順序,認真考慮課程標準中每個題目的描述,對每個知識點堅決不超標,甚至避免不達標。編寫的教科書應符合課程標準,不違背改革的理念。這樣做是為了充分體現這次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主旨,也是改革的壹種嘗試和實驗。
2、堅持正確的理論作為指導。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歷史的敘述是現實的;堅持歷史與理論相結合,努力做到教育性、科學性、思想性、啟發性、生動性的統壹。
●觀點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尤其是外交、民族、宗教等方面,教科書非常重視。比如,就中國的民族關系而言,要註意“中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這壹基本思想,以表明“各民族對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作出了貢獻”。教科書還註重“中國的歷史是各民族的歷史,而不是漢族的歷史”這壹原則。堅持平等的原則講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歷史。由於課程標準中幾乎沒有涉及少數民族的內容,在必修壹中,特別設計了探究活動課《多民族凝聚力的中華民族——嘗試編寫教材》,就是對這壹原則的堅持和重申。
●力求歷史與理論相結合,從歷史中討論,避免空洞的討論。用紮實穩定的敘述,說明歷史中的真相;盡量避免思想、觀點、內容、文字上的任意性,盡量避免文學語言。
3.講究過程和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力求改變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的傾向,更加註重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在教科書方面,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特別重視改革和創新:
●加強探究性學習活動課。每本教材中,壹般有兩節探究性學習活動課,比現行教材多。在壹個單元之後,它與該單元的內容密切相關。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各種實踐能力,鍛煉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的各種能力,體驗和掌握歷史探究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探究活動課類型多樣,如“歷史問卷分析研討會”、“嘗試編寫教材”、“撰寫歷史小論文”、“與歷史人物對話”、“舉辦歷史展覽”、“研討會”等等。
正文中間有幾欄。
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各種知識。
數據回放屬於原始數據,訓練學生對歷史信息的解讀和分析能力。
學習思維之窗提供閱讀材料,提出問題,屬於侵入式思維,旨在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附錄“歷史讀物及網站推薦”
提供與本教材內容相關的通俗歷史讀物和網站,為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進壹步探索提供更豐富的信息來源。《重要概念漢英對照表》:為有興趣的同學提供進壹步學習和探索的路徑。
4.註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滲透。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歷史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主流價值觀教育。為了使我國高中生具備21世紀合格中國公民的基本素質,人民教育始終牢記,高中歷史教學要努力使學生更多地了解我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加深愛國情懷,樹立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類和平進步事業貢獻力量的人生理想。同時也註重加強學生正確國際意識的培養,加深對世界其他國家或民族優秀成果的理解和尊重。同時也註重培養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5.充分體現時代精神。
●努力體現新的教育理念。充分表達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參與式、探究式學習;培養他們積極探索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善於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初步形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積極審慎地吸收歷史學家普遍認可的歷史研究和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將歷史敘事的下限延伸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充分反映當代中國和世界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新成就、新特點、新趨勢。
●盡量表現出歷史學科內容的多層次、多方向的聯系和交叉;註意展示歷史發展的縱向和橫向聯系,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系,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歷史學科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的有機聯系,註意加強和補充模塊之間的聯系和融合。
6.突出高中歷史教材的特色。
人教版編輯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理解:它仍屬於高壹基礎教育階段,主要培養目標不是為高校歷史專業輸送學生,而是針對我國廣大城鄉高中生,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難度應與我國高中平均水平相當。
因此,教材力求體現高中歷史課程的基礎性、開放性和選擇性。同時,高中基礎知識是更高層次的基礎知識,體現在重視理性探索和增加文獻分析,重視理性探索和思考。
7、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如前所述,他們積極理解並在課程標準中體現改革精神,但也註意繼承建國50年來教材編寫的壹些成功經驗,吸取有益的歷史教訓。
他們認為,中學歷史教科書,尤其是教育部發行的教科書,肩負著極其重要而嚴肅的歷史使命,因此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壹是教科書必須追求的目的。因為中學歷史教材不是展示作者獨特見解、語言風格甚至表達主觀情感的地方,所以我們特別註意保持50年來教材編寫中的壹些優良傳統:
8.強化教材的“學本”功能。
●在保證科學性和準確性的前提下,努力追求教材的生動性和可讀性:盡量使教材內容豐富有趣,文字生動流暢,敘事形象相對集中,思想簡潔大方,既方便學生學習,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歷史的興趣。
●為了方便學生學習,進行了壹些改革和創新:
比如單元介紹:單元頁面的設置是壹個創新,包括單元內容的大致介紹,學習要點,學習建議。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本單元開頭的核心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目的。
再比如,班級導入框的設計也很有新意。每節課開始時引入框中的內容不再是現行高中教材中籠統抽象的詞語,而是適合高中生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相對具體的歷史場景,提出問題引入新課,起到吸引學生註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同時,增強了教材的啟發性和指導性。
“探究的主要問題”和“重要概念”是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需要掌握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在探索和學習某個問題之前,了解學習的重點和核心,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為了保持學生閱讀的連貫性,要求學生只掌握宋體字,不同欄目的斜體只是宋體字的輔助補充和延伸。
(2)基本結構體系
1,卷首“編者的話”
本文對教材進行了概括性介紹,相當於原版教材前面的“講解”部分。
2.單位
采用中外史合編的特殊歷史體例,每個單元著重探討壹個相對宏觀的歷史話題。比如歷史1第壹單元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重點講了四個話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權的形成、漢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演變以及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第三單元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主要圍繞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四個主題展開。
3.班級
每節課的基本結構由導入框、文本、文檔、圖表和圖片、探究性學習等組成。每壹課都涉及壹個或幾個具體的歷史問題,同壹單元的課力求形成壹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4.導入零件
包括單元導入框和類導入框。
“單元簡介”用蝴蝶頁編輯印刷,包括本單元的“學習要點”和“學習建議”。單元導入主要集中在學習中應該掌握的壹些基本觀點和學習方法,值得關註。
“課導入框”主要列出了本節課需要探究和掌握的“主要問題”和“重要概念”,這部分也是需要註意的。此外,“課導入箱”的文字比較形象,大多有圖片,容易吸引學生,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作為導入新課的素材。
5.文本正文部分
宋體詞“壹條龍”屬於課文的主體部分,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每課2000字左右。原來的小字部分變成了輔助欄,不需要了。
6.正文的輔助部分
輔助部分中間有“歷史”、“學習之窗”、“數據回放”等多個欄目,也有圖片、地圖、示意圖及其說明。這些都是楷書安排的,並不是必須掌握的內容,而是對課文的解釋、補充或學習延伸。“素材回放”是與正文壹起列出的文獻素材;“歷史視界”是與文本學習相關的各種知識背景;“學習與思考之窗”提供閱讀材料和提問,壹般是每節課壹個,有時會缺少。
7.評價部分——“探究學習總結”
“本課評價”是測試每節課必須掌握的內容。壹般設置兩個問題,課文基本能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
“學習延伸”有相對多樣化的形式,包括探究活動、閱讀思考、爭鳴等。這些是為有興趣和有余力學習的學生設計的。
8.單元學習總結
每個單元之後設置壹個“單元學習總結”,目的是評價本單元的知識,測試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重要概念的簡要說明”是為了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