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高密普惠年畫的藝術特色

高密普惠年畫的藝術特色

所謂拋灰,就是用柳枝燒灰,描線為主,壹次做多份。然後藝術家在印好的手稿上畫上臉和手,上色,畫金,劃線,最後用清漆塗上關鍵部位。噴粉年畫技法獨特,以色代墨,線條粗獷流暢,書寫意味濃厚,風格鮮明。

高密普惠年畫起源於明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據說它的創始人是高密北鄉公婆廟村(今夏莊鎮東風村)的壹個王興家族。這家人是從其他地方移民過來的。迫於生計,他們臨摹了壹些海報和寺廟壁畫,擺攤出售。他們逐漸掌握了壹些技巧,不斷探索。他們把隨處可得的柳枝燒成炭棒當刷子,把腌菜刻成印章和印刷模具。從此,高密度的拋灰年畫誕生了,有農村的泥土氣息,有農民的傳統習俗,有民間藝術的瑰麗韻味和巨大魅力,早期的拋灰年畫多以神和墨屏花為主。到了明代中期,墨花作為定型品在市場上暢銷。清朝乾隆年間,公婆廟村的王開始收徒,先是收了村裏張的四個兒子當徒弟。完成學業後,張氏兄弟開辦了自己的作坊作畫出售,題材新穎,擴大了拋灰年畫的影響。乾隆末年,高密、趙家泉、杜家官莊等地的壹些人先後來到公婆廟拜張氏兄弟為師,帶著技藝回國,還辦起了作坊和學徒。壹時間,跳上灰色年畫的藝術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嘉慶年間,高密普惠年畫開始使用繪畫和印刷相結合的新技術。那時,曾在天津楊柳青畫店工作的胡三來到高密李家莊,加入了胡玉仙。他將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技法融入到塵封年畫的制作中。他雕刻印刷線稿,然後手繪完成畫面,這樣每壹幅畫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批量生產,大大提高了效率。因為經濟效益成倍增長,很多畫坊改畫這種年畫,叫半印半畫。

在高密北鄉開設了新的作坊,逐漸形成規模化生產,吸引了大批外地畫商、客商蜂擁而至,使拋灰年畫逐漸由近及遠銷往全國各地,名聲遠揚,成為中國著名的年畫之壹。為了保持年畫的暢銷,藝術家們不斷拓展題材領域,並參考其他繪畫的各種技法加以改進和靈活運用。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創作大賽中,藝術家們在題材和技法上各有特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大抵形成了兩大流派:壹派以水墨畫和墨屏為主,其畫面淡雅、平實、穩重,人們稱之為“舊畫”;另壹個學校是“大紅大綠”學校。他們借鑒楊柳青木版年畫和其他木版年畫的色彩運用技巧,用紅、綠來染畫,以色代墨,追求畫面的鮮艷、繁榮和強烈的對比。早期的拋灰年畫以水墨為主,從清代道光年間逐漸發展到以彩代墨,趨於華麗。起初,扔灰年畫的主題是竈王爺和財神。後來逐漸轉向用來裝飾美化房間的各種年畫。大部分內容也圍繞著中國的傳統習俗。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大多是長壽多孝為先。表現長壽的年畫,有拄著拐杖的老壽星,大壽桃,祥雲或仙鹿騎在腳上,以古松和仙鶴為對比,兩邊還有對聯: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之流。表現孝道的代表性年畫是在高密風靡壹時的《二十四孝圖》。

為了迎合市場的需要,拋灰年畫的內容多是喜慶的,非常適合人們貼節日。比如說我姑姑的閑話,踢毽子,萬事如意,繁榮和平,八仙過生日,牛郎織女,兩個都長壽,兩個孩子的生日,團扇的美麗,四季花屏,家庭大廳都是年畫的代表作品。拋灰年畫的主要流派有中堂、條屏、對聯、窗畫、竈畫、炕畫、祭祀畫、日歷等。按題材分,主要有家族崇拜、文武富貴、八仙、吉祥慶典、故事戲曲、歷史典故、風景花卉、歷史人物等。堪稱農村社會生活的縮影,民間生活的大觀園。拋灰年畫分為老畫和紅貨兩個流派。舊毛筆繪畫繼承傳統畫法,仍以畫水墨畫面為主,畫風典雅。雖受新畫派沖擊,但決心不改初衷,自創以表誌:墨屏墨屏,書桌明。老婆不喜歡,老頭奉承。每個賣家都有自己的未來。紅貨,大膽借鑒天津楊柳青年畫和魏縣年畫對色彩的運用,向紅、綠靠攏,使作品呈現出絢爛繁盛的特點,反差強烈,壹時間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藝術家們還自己寫歌謠宣傳自己的成就:紅的綠的用大筆畫出來,在市場上賣得很好,掛在農民的墻上,吉祥興旺。

刷刷刷,溜去種花。很多塗鴉,畫個勾。細心的粉臉,靈動的眉眼畫。留美,泡菜敲花。這首順口溜不僅解釋了高密普惠年畫的風格和特點,還講述了制作的手段。刷刷自然指的是畫的速度。民間畫師為了追求效率,滿足銷售的需要,在繪畫時表現出無拘無束、不加雕琢的風格。大量塗鴉,畫勾指的是扔灰年畫的筆法。大量的塗鴉是意義的體現,繪畫是作品的寫照。

這就是為什麽扔灰年畫被稱為民間寫意畫的原因。細心的粉臉,巧妙的眉眼畫法,是拋灰年畫的精妙之處。撣灰年畫的人物作品中有壹個或幾個白粉面,即先在臉上塗上壹張白粉面,然後巧妙地勾勒五官,再塗畫,看起來富有彈性,通透細膩,給人以強烈的真實感,這是其他民間年畫所達不到的效果。醬菜花是增強噴粉年畫欣賞效果的壹種制作方法,即在整幅作品完成後,將蘿蔔、醬菜刻上圖案,再蘸色敲上大量胡亂畫的衣服,以打破畫面的沈悶感,尋求生動和變化。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強畫面效果,民間藝人還創造了鴛鴦筆、排線筆和各種類型的涮筆,這些工具的分工也為工筆重彩年畫風格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盡管拋灰年畫的制作工藝獨特,但它仍然屬於中國年畫群體中的壹個畫種。在拋灰年畫出現之前,高密地區的年畫制作多由壹些貧苦文人手繪。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他們用工筆或半工半讀的方法畫了壹些喜慶的年畫,在城裏出售,以彌補生活的不足。可想而知,這種生產效率是極低的。因此,單靠低效的年畫繪制,無法滿足民間民眾春節張貼年畫的需求。多年的生產實踐促使藝術家們改進年畫的技法,於是誕生了“普惠年畫”這壹畫種。拋灰年畫的出現,讓那些心靈手巧的民間藝人有了從事年畫制作,以此謀生的手段。

  • 上一篇:青島哪家裝修公司在青島裝修公司中排名好?
  • 下一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讀後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