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男,7歲。5月4日首訪。孩子昨晚開始發燒,今天早上來看病。請醫生沒有錯。喉嚨不痛,不咳嗽,腹部不舒服,不惡寒。舌紅,舌苔白,脈細而緩。
我們看到,這個孩子除了發燒之外,似乎是正常的。臨床上遇到這樣的病歷怎麽辦?能從六經中區分出來嗎?應該是陽證、少陽證、太陽證還是陽明證?從溫病的角度,可以區分溫病和風熱病。
柴胡9克、黃芩6克、姜半夏6克、僵蠶6克、蟬蛻6克、炒萊菔子9克、瓜蔞9克、甘草2克。用水煎服。當天分4次服用2劑,晚上退燒痊愈。
柴胡、半夏、黃芩、甘草、小柴胡湯、僵蠶、蟬蛻、蘿蔔、栝樓為姜生粉。這個方子是小柴胡湯和姜生散。姜生粉中的姜黃和大黃用栝樓和蘿蔔代替,小柴胡湯中去掉人參、生姜和大棗。
中醫治療發燒等疾病,這是中醫的強項。傷寒和溫病都是從發燒開始的。我們可以這樣用,但是需要理性的梳理。只有理論上明確了,才能反復使用。如果理論上不清楚,就算治好了,也是個錯誤。
少陽無征,為何用小柴胡湯?可以用銀翹粉和銀翹粉嗎?結果會怎樣?可以用柴葛吉傑湯嗎?使用柴葛吉傑湯後會有什麽結果?
宋代王碩寫了壹本叫《簡毅方》的書,裏面有壹大段柴胡湯(也就是小柴胡湯)裏有壹句話:“小兒溫熱,可治。”我們在讀書的時候經常會在這個小縫隙裏發現這種文字,這種文字是可以起作用的。
從科學家的角度來看,當我們讀到“小兒溫熱可治”的時候,如果用西醫的思維去考慮,那就是吹牛,胡說八道,但這是中醫的語言,允許這麽說。小兒性溫,用小柴胡湯的機會多。為什麽有這麽多?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而這句“小兒溫熱,可治”是日本人湯本所寫並註意到的,他在《黃菡醫學》中說:“小兒之病,以小柴胡湯為主,故應重視。”當這樣壹句話是在方說的時候,它可能不會引起我們的註意,也不會受到重視。如果把《黃漢醫》和《簡毅方》這兩本書配對,就要認真對待了。
既然是壹回事,那麽,原因在哪裏呢?
小兒臟腑嬌嫩,氣機不充,病後易虛易實,寒熱。外感病單純發汗瀉下,內傷單純進補瀉下,容易導致病證向相反的極端變化。比如和解中發汗瀉,和解中進補瀉,似乎更符合孩子的生理病理特點。尤其是在小兒病證不是單純的表證、裏證或單純的實證、虛證的情況下,或者在難以區分方證的情況下,這種治療更為重要。
跟孩子的易假易真有關系。我們有前面的鋪墊,所以這段話很好理解。我們已經為在和解的基礎上治療表證和在和解的基礎上治療裏證鋪平了道路。這個孩子發燒了。可能早上我們看的時候是單純的太陽病,但是下午他喝藥的時候已經在少陽了。也就是說,他在喝藥的時候,需要在調和的基礎上開藥方進行治療。到了早上,他才確定是太陽綜合癥。有這種事嗎?臟腑嬌嫩,氣不充盈,易虛易實,易寒熱。另外,發熱擴散快,所以,結合小兒辨證的難度,說小柴胡湯有很多機會用在小兒發熱的癥狀上。
推而廣之,外邪不足與人的虛癥、老年人的外邪、老年人的疾病與小兒相同。調和法並不適用於所有疾病;小柴胡湯不是包治百病的。但對於此類疾病,在選擇治療方法和方劑時,不應忽視和合法和小柴胡湯。
前面提到的老先生,小柴胡湯合鄭虔散,說小柴胡湯是用來治熱郁滯的,那麽我們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解讀小柴胡湯在調和的基礎上是否有疏通三焦,治療頭痛的功效。畢竟,我們用了小柴胡湯、鄭虔散和保和丸。然後,疼痛很快就減輕了,厚膩的皮毛也褪去了。似乎全身都很光滑。
把這個方法和這個方寫下來,遇到這些病的時候,就能記住了。我們不必使用它。當我們想到它的時候,我們不會移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