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魯爾治理模式

魯爾治理模式

1發展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2調整產業布局,如將鋼鐵產業向沿海靠攏,以利於鐵礦石進口。

3發展科技繁榮經濟,如建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4美化環境,消除汙染

5.改善交通網絡

詳情如下:

魯爾區是德國最大的工業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區之壹。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萊茵河及其支流魯爾和利伯之間。在行政上,魯爾區不是壹個獨立的地區。通常以該地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炭區開發協會的轄區為界,面積4,430 km2,不到全國面積的1.3%。人口約540萬,占全國的6.6%。傳統上,魯爾區是壹個老工業區,從19世紀中葉開始。其鮮明特色壹直是采煤、鋼鐵、化學、機械制造等重工業,也是國家的能源基地、鋼鐵基地、重型機械制造基地。這三個部門的產值壹度占到全區總產值的60%。二戰後,在新壹輪工業革命浪潮的沖擊下,當世界上其他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傳統工業區都陷入了嚴重的衰弱危機時,只有魯爾區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續的經濟發展。目前,魯爾區已經形成了壹個新舊產業並存、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緊密、布局相對合理的區域工業綜合體,這與審時度勢、緊跟經濟全球化趨勢、直面逆工業化和區域衰退進程、利用科技革命、不斷創新、全面開展區域更新改造密不可分。

1魯爾區更新改造的背景

20世紀50年代後,由於廉價石油的競爭,魯爾工業區爆發了持續10年的煤炭工業危機,隨後是持續的鋼鐵危機。礦區原有的以采煤、鋼鐵、煤化工、重型機械為主的單壹重工業經濟結構日益暴露,整個地區的經濟受到極大打擊,魯爾區的聲譽開始下降,經濟的中心地位減弱。面對衰落與發展的選擇,魯爾選擇了發展。發展的核心是進行全面的區域整治和更新,重點是改變原有的單壹經濟結構,使礦區經濟向多元化、壹體化發展,以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需要。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魯爾區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區域改造工作,至今成效顯著。它是聯邦德國地區改造最成功的範例,也為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2 .建立權威領導機構,創新區域發展規劃。

1920年5月5日,德國政府頒布法律,成立了Sied Lung Sever Band Ruhr Kohienbenzirk(SVR),是魯爾區的最高規劃機構。隨著地區的發展,這個規劃機構的職能和權限壹再擴大,現在已經成為州聯邦的權力部門——地區規劃(KVR)聯合機構。該協會由壹個88人的議會和壹個負責日常工作的7人委員會組成。協會60%的成員是市縣政府代表,40%是企業代表。行政上歸州政府主管部門管轄,財政上由地方主管部門撥款,協會自己籌集,協會自己有放款的權力。其總部位於埃森。針對魯爾區存在的問題,協會在1960提出了魯爾區總體發展規劃,作為法律要求全區嚴格遵守和執行。此外,還有壹個魯爾區工商局組織,作為區域性的工商經濟管理組織,也起到協助和監督魯爾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的作用。

魯爾煤礦區協會成立前,魯爾區在工業生產、城市建設、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等方面沒有統壹規劃,導致了壹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直接影響了工業區的生存和發展。但在協會成立初期,其主要工作只是制定“總聚落/聚落規劃”,即提出工業與民用用地、交通線路、綠化環境等的輪廓布局規劃。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協會逐漸承擔起工業區的總體規劃工作,與整個地區的建設和發展直接掛鉤,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因此,KVR組織在德國被普遍認為是壹個成功的典範。

1960年,協會提出將魯爾區分為三個區的設想:第壹個區是“南部飽和區”,主要指魯爾河谷,是早期的采礦集中區。隨著煤炭開采業的北移,地位大大降低,但經濟結構相對協調,未來發展是繼續保持穩定。第二個區是“重新規劃區”,是魯爾區的核心區域,包括魯爾區的重要城鎮和埃姆舍河沿岸的城鎮。它是壹個人口和城市高度集中的地區,存在許多社會和經濟問題。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刻不容緩。第三個區是“發展區”,包括魯爾區西部、東部和北部正在發展的新區,其中北部是重點發展區。協會根據三個區的不同情況,提出了發展第三區、穩定第壹區、控制第二區的戰略思想,為以後魯爾區的整體規劃奠定了基礎。1966年,協會在修改上述規劃的基礎上,編制了魯爾區總體發展規劃。這是聯邦德國地區改造規劃史上第壹個地區總體規劃,也是第壹個具有法律效力的規劃方案。本方案在1969進行了補充,並以補充報告的形式發布。總體規劃的主要目的是發展新興產業,改善地區經濟部門結構,擴大交通網絡;控制核心區和主要城市的產業和人口增長;在中心區增設具有區域意義的服務部門;在工業中心和城鎮之間創造綠色空間或保持開放空間;進入邊緣地區的商業領域;並在列伯河以北的魯爾河谷及其周邊丘陵地區,開辟旅遊和休息點,為人們提供休息和娛樂的場所。1989年,KVR為10年國際建築博覽會做了壹個宏大的規劃(IBA),重點是200萬人口、17個城市的魯爾區核心區城市改造工程,使魯爾區以煥然壹新的面貌進入21世紀。

3區域創新發展的有效性

3.1以傳統產業為基礎,豐富和調整區域產業結構。

魯爾區是德國許多大型企業的總部所在地,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大型企業產業結構特點和變化的影響。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煤炭和鋼鐵壹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所以這兩個部門的危機直接導致魯爾區經濟結構老化,魯爾區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家的支持下,魯爾區首先采取了企業集中化和合理化的進程。在1966-1976這10年期間,政府撥款15億馬克支持煤礦集中改造,並制定相應政策保護煤炭行業。1969年,魯爾區26家煤炭公司聯合成立魯爾煤炭公司,集中機械化程度高、利潤高的大礦采煤,關閉不盈利的小企業,在整個魯爾煤田重新規劃、統壹部署、安排生產,實行整體機械化。現在煤炭生產集中在七個大型煤礦。與此同時,鋼鐵行業也進行了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關閉和兼並老廠,擴建新廠,調整企業內外,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協作;同時,鋼鐵工業布局得到合理調整。其次,為了使魯爾區的經濟結構多元化,聯邦政府、州政府和魯爾煤炭管理協會都盡力改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產業遷入魯爾區,而魯爾區完全具備發展這些新興產業的有利條件:勞動力充足、交通便利、消費市場巨大。因此,新建和遷入的工業企業如雨後春筍,僅1958-1973,新建和遷入企業就有459家。1985-1988期間,魯爾區新增企業數量增長41%,大幅超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目前,這類企業已遍布全區,多為技術過硬的中小型企業,產品種類繁多,包括汽車、煉油、化工、電子、服裝和食品等。最著名的胡珀汽車廠,建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坐落在壹個關閉礦井的舊址上,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汽車廠之壹,擁有20多萬人。由於鹿特丹和威廉港至魯爾的輸油管道的建成,煉油和石化工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威廉港至魯爾的兩條輸油管道直徑分別為71和102 cm,年輸量約為45000 kt/a..戰前,魯爾區以煤化工為主,僅有兩家小規模煉油廠。目前全國煉油廠10多家,煉油能力3萬kt/a,石油煉制和石油化工已成為化學工業的主營業務。與此同時,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大多數城市建立了完善的服務業,服務網點遍布各個角落,在邊緣地區開辟了許多新的旅遊點,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由於上述措施,魯爾區的經濟結構得到了調整、豐富和提升。煤鋼比重大幅下降,現在的產值只占全區的16%。煤炭和鋼鐵兩大部門的從業人員也從50年代初占工業部門總數的60%下降到90年代初的33%,而非煤和鋼鐵行業的從業人員從32%上升到目前的54%以上,第三產業的比重從29.8%上升到56%。特別是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方興未艾。在信息技術領域,魯爾區的發展速度在德國遙遙領先,只有1994-1997。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的軟件企業數量從241增加到2 720家,這些企業大多落戶在魯爾區。魯爾區正在向以強勢傳統產業為基礎,以不斷成長的新興產業為增長點的多部門綜合工業區發展。

3.2合理調整區域內的生產力布局

魯爾區以前的工業布局是以貼近原材料為原則的。例如,煤礦工業位於魯爾河以南。

靠近煤田,隨著煤炭作為燃料和化工原料的重要性越來越大,煤礦逐漸北移,所以歷史上生產力布局由南向北發展。到二戰時,基本形成了壹個東西向延伸,以中部為核心的工礦區。尤其是從杜伊斯堡-多特蒙德地帶,城市眾多,沒有面積大於100 hm2的空地。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世紀60年代,區域總體規劃提出了劃分三個不同區域,平衡整個區域生產力布局的思路,規定在布局新企業時,首先考慮安排在邊緣開發區,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發展,有計劃地將工廠從核心區向外緣遷移。同時根據不同情況對傳統行業進行關閉、停止、兼並、轉移。調整變化最明顯的是鋼鐵行業。原來的鋼鐵生產高度集中在蒂森、惠世、克虜伯等幾家大公司,布局形成了沿魯爾河東西向的生產格局。通過改造和調整,鋼鐵工業面貌煥然壹新。比如,同為鋼鐵生產巨頭的蒂森鋼鐵公司和克虜伯公司為了提升競爭力,在1998實行強強聯合,目前鋼鐵產量約占整個地區的壹半;在布局調整中,鑒於該地區鋼鐵工業使用的鐵礦石幾乎全部靠進口的新趨勢,考慮到鹿特丹經萊茵河到杜伊斯堡的每噸礦石運費比從多特蒙德要便宜得多,將過去的鋼鐵工業布局由煤的東西布局改為鐵的南北布局,在萊茵河沿岸港口以杜伊斯堡為中心的南北狹長地帶形成29 000 kt/a的鋼鐵產量。電力生產主要集中在Feba和Rein-westfalen電力有限公司,化學工業集中在Hughes、Shuerwen和Gerbeck。因為大公司科技實力強,現代化水平高,生產成本低,產品優,煤炭,鋼鐵,化工,機械等等?quot魯爾區的特色產品在國內外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為魯爾區贏得了很高的聲譽。目前整個魯爾區的生產力分布格局已經突破了原來魯爾煤田的束縛,向西(跨越萊茵河)和向北(跨越利伯河)發展。

魯爾區地域結構的變化還體現在其城市的功能演變上。魯爾區是城市密集區,城市發展經歷了采煤城、鋼鐵城、化工城、綜合城的單壹發展路徑。城市規劃也從早期的混亂無規劃狀態發展到完全規劃的現代城市。在區域更新的過程中,許多城市已經從單壹功能演變為多功能的綜合性城市,但大企業的商業性質仍然給這些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比如飛霸公司總部所在地杜塞爾多夫,是能源、化工、鋼鐵、機械、電力等行業的中心,也是德國最大的銀行所在地;蒂森公司所在的杜伊斯堡是鋼鐵、機械和化學工業的典範。壹只鹿?公司所在地埃森是能源、鋼鐵、化工和建築工業的中心,也是世界上具有競爭力的世博城市。大企業的發展不僅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而且擴大了城市的規模,加快了城市建設的步伐,提高了城市的能級。區域內人口超過5萬的城市有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超過50萬,形成多中心的萊茵-魯爾城市群,人口超過654.38+00萬,是世界主要大都市群之壹。

3.3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

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國的工業技術占有重要地位,魯爾區是德國多項技術發明的發源地,因此科研基礎非常雄厚。魯爾區的很多大企業都有自己的科研機構,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國際國內市場情況制定自己的科研計劃。科研中心和生產中心的緊密結合也是德國在科技上領先世界的壹大法寶。比如魯爾煤炭有限公司下屬的煤礦研究中心,是中國最大的煤炭研究機構,擁有17個研究所,4個實驗場和計算機處理中心,研究人員超過1,100人。研究成果有力地促進了煤炭工業的機械化、現代化和煤炭的綜合利用。面對新形勢,魯爾采取了以下措施:壹是改革創新,加強科研與經濟界的合作,從多特蒙德出發,經波鴻、埃森、哈根、杜伊斯堡,構建跨區域的“科技之路”,將區域內的經濟中心和研究中心聯系起來,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成立魯爾風險投資基金會和新技術服務公司,為新技術企業提供資金和咨詢。其次,州政府通過改革傳統教育,建立新的學科,將高等院校的教育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相結合,試圖將魯爾區建成“歐洲學院區”。目前魯爾區共有高等院校15所,在校生14萬人,其中理工科和經濟類學生占63.5%,高於全國水平12個百分點。

另外,用新技術改造舊產業。魯爾區單純發展新興產業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此,在發展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快了用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綜合改造,如建立科技創新信息中心,幫助企業制定技術創新計劃,結合中小企業對新技術的靈活應用,優先向中小企業轉移技術,大大加快了科研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提升了地區產業結構水平。魯爾區的目標是成為歐洲新的經濟中心。

3.4加強企業間的聯系與合作,確保區域資源的合理配置。

魯爾區的大企業之間、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有著廣泛的聯系和密切的合作關系。最早的煤鋼聯營形式出現了,之後又出現了煤化、煤電、鋼機聯營。有的以合同形式組成聯合公司,既保證了生產,又穩定了銷售,充分發揮了區域內的資源和加工能力優勢。例如,魯爾區生產的煤炭約76%在該地區消費,主要用於煉焦和發電;魯爾區的大型鋼鐵公司有自己的煤田,開采並經營焦化廠,蒂森、克虜伯等大型鋼鐵公司有自己的煤礦。魯爾區生產的70%的鋼材提供了當地的機械制造業;自煉焦以來,煤化工合資企業大力回收煉焦副產品,供化工企業用作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料。例如,該地區最大的公司休斯化學公司從煤礦購買煤用於自己的發電廠。買焦化廠的焦爐氣提取甲烷,買粗苯和苯酚生產塑料和橡膠;機械工業與鋼鐵的合資表明,大的鋼鐵公司大多下轄機械制造業,鋼鐵工業的中心也是機械制造業最發達的地區。生產的礦山機械70%在當地銷售,主要用戶是采礦、冶金、化工等行業。同時,通過有效的企業組織結構,大企業也為當地眾多中小企業提供配套的技術、資金和配套生產。魯爾區的企業聯盟促進了該地區的資源和交通優勢,使魯爾區成為資源、生產和消費地。

3.5完善交通網絡,促進區域綜合發展。

魯爾區原有的交通系統非常發達。然而,由於新企業和城市居民區向郊區發展,該地區的交通負荷越來越大,邊緣地區和核心地區的交通脫節。迫切需要進壹步完善交通網絡和裝備現代化。魯爾區煤炭管理協會在1968-1973交通規劃中提出,有計劃地對現有線路進行技術改造,發展區域內的快線。1969魯爾區架設高架鐵路,解決了鐵路與公路交叉帶來的矛盾,起到了非常高的作用。波恩-科隆-杜塞爾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珀塔爾-多特蒙德兩條高速公路於1975竣工,采用時速200公裏的新型列車。兩條新建的高速公路,壹條平行於北部的魯爾河,穿過埃森市中心時有壹條800米長的地下通道,另壹條大部分經過埃姆舍河。在這個交通規劃中,還提出了壹條新的高速公路,使該地區任何地方與高速公路之間的距離不超過6公裏。目前,全區鐵路總長近10 000 km,年貨運量超過150 Mt,還有6條內河航道。因此,魯爾區提出在最大限度發揮本區水運優勢的基礎上,搞好水陸聯運,加快建設南北交通線,形成統壹的交通體系,將全區相互分離的工業區和城市緊密連接起來。這些措施對整個地區的綜合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帶頭作用。

3.6開發傳統產業資源,拓展區域產業新功能。

在反工業化的過程中,魯爾區開始思考對其積累的地域資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工業遺產旅遊資源的再開發。借鑒英國、瑞典等國的經驗,魯爾區從1989提出了“IBA計劃”,利用國際博覽會的形式,通過工業旅遊開發實現區域振興。經過10多年的探索,經歷了從零星景點獨立開發到區域統壹開發的模式,工業旅遊成為魯爾區的新時尚。

從景區開發模式來看,具體模式大致有四種:(1)博物館開發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將壹個建於1854的舊鋼鐵廠改造成露天博物館,特點是設計了可以給孩子們提供各種活動的遊戲故事,導遊由原廠誌願者擔任。激活旅遊區的現實感和歷史感;(2)休閑與景觀公園發展模式。蒂森公司將1985停產的壹家企業改造成以煤炭鋼鐵行業景觀為背景的大型景觀公園。公園占地2.3平方公裏,內容豐富多樣,既有青少年活動場所,也有各種文藝演出。(3)購物與旅遊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說,工廠原址將建壹個大型購物中心,旁邊仍保留壹個有原始工業設施的博物館。還將建設壹條美食文化街、壹個體育中心、壹個遊樂園和影視設施,以吸引大量遊客和購物人士。(4)傳統工業區轉變為現代科學園區、工商業發展園區和服務業園區。1998,區域規劃機構制定了連接全區旅遊景點的區域旅遊線路。這條被稱為“工業遺產之路”的道路,連接了19個工業旅遊景點、6個國家博物館和12個典型工業城鎮,規劃了25條旅遊線路,幾乎覆蓋了整個魯爾區。工業旅遊的發展對提升區域功能和形象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3.7完善環境管理和建設,重塑田園城市風光。

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汙染比中國任何地方都大。魯爾區上空的6600多個大煙囪每年排放約4,000 kt的二氧化碳和硫,其中600 kt滯留在這壹區域上空。空氣汙染嚴重,汽車無法通行,行人肺部疼痛。礦區排放的汙水嚴重汙染了水質,使魚類壹度滅絕。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汙染,州政府投資成立環保機構,頒布環保法規,進行統壹規劃。第壹個行動是改造這條河。壹是在魯爾河上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在100 km的江面上先後建立了4個蓄水池和108個澄清池,凈化汙水。此外,在埃姆舍河入海口設置了微生物凈水站,至今未出現汙水危害居民健康的情況。魯爾河水利工程的先進設備在世界上首屈壹指,不僅可以解決水汙染問題,還具有蓄水防洪、發電、旅遊等多種用途。此外,建立了全區煙囪自動報警系統,所有工廠都設置了有害氣體和粉塵回收裝置,使大氣汙染得到有效控制。

為了美化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創建“綠色空間”的計劃,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昔日荒涼的廢棄礦井已經披上了綠色的衣裳,坍塌的礦井變成了碧波蕩漾的湖泊。目前,該地區約有75 000 hm2的綠地,平均每個居民65 438+030m2(魯爾核心區65 438+0968,該指標僅為18 m2),還有3 000多個公園,整個礦區綠樹環繞,壹派田園風光。到處是煙塵和黑色灰塵的過去景象已經壹去不復返了。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魯爾河上空的藍天”早已成為現實。魯爾區所在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擁有1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壹個衰落的工業區,相反,它正保持著不斷發展的勢頭。整個地區的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的GDP。1989年,位於慕尼黑的德國經濟發展研究所調查了11 000名歐洲企業和地區研究專家。結果表明,魯爾區是歐洲工業區位條件最好的地區之壹。1990 65438+2月,位於美國華盛頓的人口危機委員會發布了壹份關於全球100個特大城市和工業及人口密集地區生活質量的評估報告。根據生活質量和品位,魯爾區排名世界第二。魯爾區的區域改造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發展趨勢,才能充滿活力,保持持久繁榮的局面。

  • 上一篇:什麽是靶向治療?有用嗎?
  • 下一篇:中國傳統江南彩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