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黃岡本地人有哪些習俗?

黃岡本地人有哪些習俗?

第壹,禮儀

1,走親訪友:“六親,相見”;三友四友,時不時走走。傳統的問候親戚的風俗習慣有規律的,也有不規律的。定期包括“送三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辭舊歲”、“拜年”,帶新婚女性回父母家“吃飯”、“過六月”,給父母送已婚女性冬鞋。不定期探視包括探望、問候、告別、祝賀、邀請、探視、看望女兒、回父母家。規則是,探病,早去不遲到。最好在中午之前。問候主要是對老人和長輩。晚輩出遠門前去親戚家被稱為“送別”。回來的時候,打招呼之前要帶禮物。親戚們可能會準備“送別晚宴”或送路費,然後在妳回來的時候為妳準備“歡迎晚宴”。親戚朋友結婚、建房、科研都要帶禮物祝賀。被祝賀的人將來會回贈禮物以示感謝。

2、待客之道:歡迎朋友要看情況。如果難得見面,就遠道而來,約好時間,或者在家,或者門外等。如果壹個朋友已經到家,他應該會聽到聲音。當妳在春節期間來訪時,燃放鞭炮來歡迎妳(以及為妳的朋友送行)。出門見妳態度熱情誠懇。客人到了,主人看著坐下,坐下奉茶遞煙,雙手奉上。紅安對待茶特別尊重。每次客人喝幹了,主人就倒茶。客人到了,壹壹介紹。如果主人有急事,他必須道歉,以免客人感到冷淡。不要翻客人攜帶的東西;送的禮物不應該讓客人在家人面前吃。客人坐著的時候,家裏人不要吵架,不要變臉,不要罵的雞犬不寧,盡量不讓小姑娘哭。招待客人時要謙虛。有以北方為頂的座位,有以橫木為頂的,有以左側或靠墻壹側為頂的。上酒時,客人第壹。客人不吃飯,主人行為不端;直到客人停下來,主人才會結束宴會。春節期間,各地都有“煲湯”的習慣。主人用蛋糕、掛面、荷包蛋和雞肉招待客人。客人吃或啜湯時,把湯放回去,這叫“回碗”。如果是客人,會穿著整潔大方,準時赴宴。不要偷看主人的內室,不要暴飲暴食,不要翻盤子,不要坐在主人的座位上。

3.禮物指示:紅色代表快樂,黑色和白色代表悲傷。結婚送禮是禁忌,喪事也是禁忌,除了老年喪主(俗話說,老年喪主是白婚)。以前生日禮物不給錢(錢是祭祀鬼神的紙錢的代名詞)也不送鈴鐺(鈴鐺與“終”諧音),現在已經打破了規矩。壹般男女互不送內衣。除了人參、燕窩等高級補品,藥物壹般不送。餵豬肉時,不要送公母種豬肉。水產不送鱅魚(俗稱“肥頭”)、鰻魚、鯰魚、烏龜、甲魚、烏魚、芡實(俗稱“雞頭”),因為不好看。水果、煙酒、飲料、衣服、手工藝品在這個小鎮也很受歡迎。

4.普通稱謂:家庭稱謂包括通用稱謂、反向稱謂、代詞、親昵稱謂、貶義稱謂、家庭昵稱和禁忌稱謂。父親、母親、叔叔、舅舅、舅媽、哥哥、嫂子、哥哥、姐姐、妹妹是通稱;叫“爸爸”就是叫“媽媽”,叫“媽媽”就是叫“爸爸”,叫“爸爸”就是叫“叔叔”就是叫“爸爸”。稱丈夫為外人,稱妻子為外人,長子、次子、長子、長子、次子都是代詞。稱孩子為“毛毛”、“寶貝”、“親愛的”、“姐姐”和“寶寶”都是愛稱。變相的名字有“多丫”、“恨丫”、“忍弟”、“貓”、“屎”。外號有“死鬼”、“我兒”、“我爸”、“我媽”、“老頭”、“婆婆”。壹般來說,大多數地區都忌諱稱“阿姨”或“老婆”。有的地方有專門的稱呼,如武穴稱妻子為“màmà”,紅安稱母親為“大”。還有,在大部分地方,我叫爺爺爸爸,叫爸爸葉,黃梅則相反。黃州、團風等地也叫葉阿姨。親戚的稱謂和其他地方的差不多。只是在北方山區,爺爺叫“賈(gà)公”,奶奶叫“賈(gà)婆”,公婆叫qìng gā。

5.對親屬及親屬以外的人的稱謂有:對老人的“老人”、“妳老了”、“妳婆家”;稱呼讀者為“先生”、“老師”、“相公”;稱幹部為“同誌”或“公職人員”,也叫官職;稱呼工匠為“師傅”、“老師傅”、“師傅”;做生意的人叫“老板”、“大老板”、“小老板”、“掌櫃”,現在叫“經理”、“服務員”。稱呼對方的父母為“妳爸”“妳媽”;稱呼對方的姐姐為“妳姐”;稱呼對方的女兒為“艾玲”;稱呼老師的兒女為“世雄”“世美”;也稱“師母”、“師父”、“師兄(師姐)”、“師姐(師姐)”。

二、出生和生日

1.為孩子祈福的民俗:按照古老的習俗,中國的婦女常以“觸秋”、“送龍珠”、“送麒麟”等方式祈求孩子的祝福。其中,摸秋是最習慣的特征:中秋之夜,結婚多年的不孕婦女空腹凈身,悄悄進入隔壁的瓜園,摸到心儀的對象——冬瓜家,擦掉絨毛,摟著冬瓜睡覺,等待冬瓜依偎,起身進廚房控廚。第二天,我向鄰居暗示,惹得鄰居尖叫。越罵越開心。失去理智的人心裏有數,罵而不傷。如果碰巧有了孩子,婆家會用酒招待。這種習俗過去在英山、麻城和羅田的壹些村莊流行。

2.出生昵稱:是女性懷孕時俗稱的“開心”;嗜酸細胞“對孩子有害”;腹部凸起“出胸”;產前腹痛稱為“發生”;勞動被稱為“勞動”;生完孩子,他說“月亮掉下來了”;壹月不出庭的用戶說“存月”“坐月子”;第壹個孩子叫“謝淮”;稱產婦為“月中大姐”;先遞出“討鹽”;腳先是以“踩花生”出名;手臂先伸出去說“坐花生”;當妳倒在地上,妳不哭。男學生取名“弄璋”,女學生取名“娃娃”(或“得相公”“得女兒”)。農夫的兒子說:“牛郎”;女的說“賠錢”。何付嘉生壹子,稱“宋嶽降神”;他自己的女兒說“優先不是有益的。"晚年,兒子說:“老蚌出珍珠”. "《洗三朝》意為“湯和餅之會”(或“吃紅蛋”)。這統稱為“懷孕”和“分娩”。

3.出生儀式:在舊農村,嬰兒出生後有許多儀式。壹是報喜。新生兒出來後,父親帶著壹只公雞到父母家報喜。丈母娘給母雞,帶回老公雞(這個習俗在安徽河南交界)。二是送結婚蛋糕。長江沿岸,送喜餅,生男生女。親戚鄰居收到結婚蛋糕都要送禮物,尤其是公公婆婆。大到搖窩、嬰兒車,小到衣服帽子、掛面、雞蛋、豬肉、紅糖、糯米。三是洗三朝。出生第三天,洗了三個朝代。步驟:先用泡好的艾草洗凈,然後將煮好的雞蛋滾遍全身。四是剃“毛頭”。壹月份,男孩和女孩在18天前接受了理發師的理發。在孩子頭頂留壹撮頭發,稱之為“救命(d m)”,也稱“百歲頭發”。剃下來的頭發揉成壹團,交給母親保管。第五是做壹個月。而在壹月,燒香祭祖,小康人家捧酒請客。有的還想“做九朝”“做百日”。六是做“拼布衣”和“長命圈”。當嬰兒還在繈褓中的時候,它的母親去拜訪親戚和朋友,並向每家乞討壹塊布和壹個雞蛋。用布片縫制“拼布衣”,用雞蛋換銀戒指,做成“長命項圈”,寓意祝福。

4.年輕時過生日:國內習俗壹般是老幼同慶,壹歲和六十歲的生日慶祝最隆重。

(1)孩子壹歲時會“抓周”。在主屋,酒被送達,祭壇上綁著桌子,錦緞放在大廳參加。衣服、鞋襪、鞭子、弓箭、文房四寶、象棋、字畫、算盤刀尺、貴重玩具、胭脂水粉、蔥(諧音巧)果糕、雜七雜八的東西都陳列在祭壇上。打扮好後,母親幫孩子坐在裝滿東西的簸箕裏,看他先抓起什麽,推斷他的愛好未來。希望他能抓住書先掂量掂量。主人經常把書放在孩子手裏掂量。但無論抓到什麽,觀眾都會鼓掌。“抓周”後喝壹年酒。

(2)孩子十歲的時候,流行“十歲”。長江沿岸的幾個縣和紅安、麻城尤為重要,但沒有具體的儀式。壹般也會邀請酒會協議,父母親友的禮物也比較豐富。今天,只有點播電視歌曲來慶祝。對於孩子平時的生日,家長們也各抒己見。平時切點肉,殺個雞,做兩個菜,或者給孩子做雞蛋和掛面。生日那天違規的孩子可以免於打罵。

5、老年生日慶祝:人們在50歲時做生日,俗稱“做壽”。壹歲生日後,每周五過“小生日”,十號過“大生日”。父母在世的時候,即使“衣冠楚楚”或者“老稀”,也不慶祝生日。有同年同月滿60歲的夫妻,長輩破例過“雙生日”。這種禮儀特別隆重。有的人怕親友花錢,就提出不提前過生日,而是前壹天去親友家,這叫“避壽”。

生日祭拜儀式是在大廳鋪氈條(沒有氈條的用手稿代替),擺香案。“壽星”領著小家祭祖,高高坐在中殿接受晚輩的膜拜。崇拜結束後,給家人、親戚和朋友分發生日蛋糕和面條。

第三,婚喪嫁娶

1,舊式婚姻:中國解放前,農村男女訂婚結婚早,講究門當戶對。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數婚姻是包辦婚姻,童養媳、血親婚姻(表親婚姻)、買賣婚姻也很常見。民國成立後,實行婚姻法,移風易俗。非法婚姻被禁止,舊式的婚姻形式被改變。在過去,婚禮禮儀既復雜又老套。訂婚時,中央媒體首先表示同意。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問姓名”,征得父母同意結婚。然後“改耿糊。”男女出生年份和算命先生的月報,對符後送到女方家。男方帶禮物到女方家,女方準備酒席“送別”女婿。有的地方對大媽有“潘女婿”的趨勢。最後選擇結婚日期,把“日期”放進柬埔寨盒子裏,帶上錢和東西,送到女方家裏。在婚姻中,有很多刻板印象,壹個是哭。已婚婦女從接受“天”開始就壹直在哭,表示對自己和親人的憐憫,並要求嫁妝。婚禮前半天我哭給親戚朋友看。愛哭的人經常發“紅包”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二是搬嫁妝。結婚那天,男方請人擡,新郎去了,擡的工具壹個個都掛紅了。女方家買酒招待,封了“利潤市場”(小費)。大部分人的嫁妝是家用電器和衣服被子。富婆的“全福嫁妝”裏裝滿了黃金、白銀、珠寶、山野、農舍、店鋪。搬家時,女婿跪到丈母娘面前要鑰匙。敬男性家庭。打開櫃子“挑箱子”,展示新的縫紉技藝,讓人評價。第三是嫁人。民國以前,新娘是坐轎子出嫁的,分為小轎子和大轎子兩種。轎子由兩人擡著,四角掛著燈籠,四周掛著簾子,轎眉掛著鏡子,貼著“喜”字,意在辟邪。轎子由四個人擡著。簾罩裝飾豪華,龍鳳環繞。前排是儀仗,後面是弦鑼鼓、喇叭、嗩吶。車到了,女方把門關上,雙方隔著門放鞭子。男方送了足夠多的“上門禮”,撒了足夠多的“彩禮錢”,女方很滿意才開門提車。女子經過“開臉”(拔臉上的毛)、化妝、“辭祖”、“辭親”,被扶上轎子,伴娘們隨著鼓點和音樂跟在後面。男性家庭用燈籠和鞭炮迎接村長。門口舉行“回馬”儀式,新郎解開轎子,新娘由“執母”(兩個女人)攙扶出來。參觀教堂,喝圓滿之酒。前來祝賀婚禮的親戚和鄰居喝了“喜酒”。多數地方有酒後“擾新房”的習俗。

第二天早上,舉行了“課堂上見”儀式。房間裏鋪著紅地毯和手稿。新娘似乎去拜訪親戚和朋友了。朝拜者壹個接壹個地得到了“壓歲錢”。第三天早上,新郎去廚房摸勺子和碗蓋,去叔叔的廚房看了看。那天是“參與廚房”的日子。早上,在丈夫的陪同下,她回到門口(去看望父母)。同壹天返回。習慣上認為新房不能空。到滿月,帶禮物然後回姑娘家看望父母。

2.新式婚禮:《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實施以來,婚俗有所改變和簡化。壹般是介紹人安排見面相親,雙方約定拍照,互贈禮物。然後分別去門口和雙方父母見面,男方給女方“見面禮”。婚期是男女雙方約定的,儀式不能壹樣。結婚登記後,決定采取元旦、3月8日、5月1日、5月4日、國慶節等日期(俗稱“舊日”)。結婚的時候租車拖拉機,很少坐轎子。婚禮不祭奠,由主禮人(領導幹部)講鼓勵的話,新人介紹愛情故事,然後散煙、糖果。新房或新娘子鬧也有可能,但不過分。鎮上有* * *團委和婦聯主辦的集體婚禮。旅遊結婚壹度流行,酒店裏也經常包宴席。“嫁妝”是男女雙方共同提供的。70年代推廣“四十九條腿”,80年代推廣“電器四化”、模塊化家具。合八字、送庚貼、飲右杯、哭嫁、哭轎子、回轎、上廚等禮儀不見了。認親戚,路過,送節日,給人打招呼,準備結婚,送彩禮,辦婚宴,上課見,更實惠。

  • 上一篇:難忘的元宵節高中作文
  • 下一篇:中國古代哲學有多少流派?其精髓是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