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黃淮海地區發展對策

黃淮海地區發展對策

黃淮海地區實施跨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自然災害威脅依然存在;產業結構層次低,傳統產業改造難度大;對外開放步伐不快,外向型經濟發展緩慢;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管理。只有正確認識和解決上述問題,才能保證地方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壹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和區域布局。

黃淮海平原經過連續八年的三期農業綜合開發,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實現大規模均衡增產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也要看到,這方面的治理難度大,任務依然艱巨。例如,截至1993年底,該地區仍有中低產田2.28億畝,荒地4658萬畝(其中宜農荒地15萬畝)。因此,必須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將本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保證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1.加強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增強防災抗災能力。

該地區農田基本建設仍然薄弱,特別是水利設施嚴重損壞老化,部分河流溝渠排水不暢,設計泄洪標準低,旱澇災害時有發生。因此,今後應采取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鞏固改造、適度開發、排灌結合、綜合治理的方針,繼續深入開展水利建設,重點是河北省東部的黑龍港地區、魯北與蘇魯交界的沂沭泗河流域、河南省東部和安徽省淮北地區。要抓住國家加大農業投入的有利時機,壹方面加快現有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設,進壹步提高抗旱排澇能力;另壹方面,要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搞好塘壩小型水庫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和丘陵山區水土保持。

2.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結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根據本地區農業發展條件、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因此,應在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和充分考慮經濟效益水平的基礎上,逐步調整和優化現有的農業結構。其方向是:壹是大力發展以畜牧業、林果業、養殖業為主體的多種經營,特別是畜牧業要快速發展。根據本地區資源條件和國內外市場需求,種植業和多種經營產值比由1995年的6: 4調整為2000年的5: 5和2010年的4: 6。二是調整種植結構。為適應畜牧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二元結構應逐步調整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在保證全區糧食自給的前提下,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包括蔬菜和其他作物)的種植比例由2000年的7.4∶2.6調整為6.5∶3.5,2010年調整為6 ∶ 4。

3.調整農業布局,完善商品農業基地建設。

發展市場農業,必須調整農業生產布局,逐步形成專業化生產、集約化規模經營和區域布局的新格局。今後,該區應根據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和原有基礎,在現有的商品糧、棉、油、蔬菜、畜牧、水果和水產品基地中引進專業化生產機制,發展適度規模經濟,不斷提高商品率和商品質量。同時,要圍繞規模經營、大宗農副產品生產流通、農業科技開發推廣等,進壹步發展和推廣各種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建立多層次、多元化、跨區域、開放式的農副產品綜合市場、專業批發市場和要素市場,以市場和基地引領農民,不斷加快本地區農業生產專業化、區域化步伐。

第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改造傳統產業。

1995年期間,黃淮海地區第壹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9.1%,第二產業占47.2%,第三產業占33.7%。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第壹產業低1.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低1.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高2.7個百分點。根據產業結構的特點,該地區已進入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但從各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來看,第壹產業的基礎地位並不穩固,與其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第二產業以傳統產業為主,經濟效益差,對整體經濟的帶動作用不大;第三產業發展還比較落後,以商業、交通、郵電為主,屬於第壹層次,與其區位優勢很不協調。導致自然資源、農副產品資源和勞動力資源難以有效利用,經濟效益低下,制約了整體經濟的發展。

為了實現本地區經濟跨世紀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調整本地區的產業結構,使第壹產業穩步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和調整,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第壹產業重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農業和商品農業基地。在保證糧食自給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牧、漁業;第二產業的重點是調整部門和產品結構,加快發展石油化工、汽車、機電壹體化、電子和通信設備等主導產業,調整改造紡織、服裝、冶金、機械、化工、輕工、食品飲料、建材等傳統產業,重點提高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第三產業要以對外開放為重點,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在改造、充實和壯大傳統產業(商業、交通、郵電)的同時,積極開拓金融、保險、房地產、旅遊、信息咨詢、法律服務等新領域,建立高效、便捷、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

紡織、冶金、化工、食品、建材等傳統產業作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已經並將繼續在工業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面對有限的市場空間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必須堅持高起點,加快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的步伐,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以增強市場競爭力。比如,紡織行業要按照“減少紗花,改善織染,大力開發最終產品”的思路,加快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把優化存量、產業轉移和技術改造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加工深度,促進產業升級。同時,要擴大化纖、絲綢和各種混紡織物的產能,使服裝業向高檔化、時尚化方向發展。化學工業將以石油化工、農化工業、煤化工、精細化工、海洋化工和橡膠加工為未來發展方向。其中,農藥以發展規模經濟為重點,以產品質量為重點,增加新產品品種,綜合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大力發展醫藥產業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系列產品。鋼鐵工業在抓好老廠技術改造的同時,大力調整產品結構,突出各廠特色,形成壹系列拳頭產品。比如首鋼主要生產板材、線材、螺紋鋼和型材,濟鋼主要生產中板,萊鋼主要生產型鋼等等。食品工業要適應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和生活節奏加快的需要,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檔次,創名牌,擴大市場份額,重點發展四大系列產品,即:啤酒、優質低度白酒和果酒;飲料系列產品,主要是果蔬汁和礦泉水;集營養和醫療為壹體的系列保健品;省時、優質、小包裝的方便系列食品。建材工業以擴大高中檔產品生產規模、提高規模效益和節能降耗為方向,重點發展高標號水泥、特種水泥、高檔建築衛生陶瓷、新型墻體材料和特種玻璃。

第三,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擴大對外開放,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提高經濟開放度,不僅是推動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促進該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南快北慢”的態勢,最直接的原因是開放的步伐和程度不同。從1979到1995,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為22194億美元,其中廣東和福建兩省占29.6%,黃淮海地區僅占12.9%。在黃淮海地區內,位於南部的山東省在17年占該地區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40%。

在影響地區對外開放的因素中,投資環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投資環境往往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其中,投資的“硬環境”主要指基礎設施的發展水平和配套程度。

如上所述,黃淮海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是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突出表現在交通、電力、水利建設滯後。因此,未來10 ~ 20年應優先考慮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交通建設的重點是鐵路改造、港口擴建、高等級公路建設,強調發展高速交通系統;電力建設重點是利用晉陜蒙三大運煤通道的有利條件和資源優勢,繼續擴建建設壹批大坑、路口、港口電廠,完善輸變電設施和優化電網結構,實現華北、山東、華東、華中四大電網互聯互通;水利建設的重點是提高黃河、淮河、海河及其主要支流的防洪標準,分別達到50年壹遇和100年壹遇。同時,要大力建設農田水利,搞好現有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設。

投資的“軟環境”主要包括投資政策法規、營商環境、管理和服務水平、社會治安穩定、市場狀況、勞動條件、勞動力素質、歷史文化傳統等無形因素。它與投資的“硬環境”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對於大多數國內外投資者來說,投資的“軟環境”往往被認為是首要因素。為此,各省市要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制定相應的投資管理權限、稅收和土地優惠政策、投資保障和服務制度,以規範、靈活、便捷、高效的服務吸引國內外投資者。

第四,搞好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

黃淮海地區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尤其是京津唐地區和膠東半島。根據上世紀90年代初的測算,正常年份前者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枯水年份缺水20多億立方米(P=75%)。後者正常年份缺水22億立方米,幹旱年份缺水26億立方米。由於地表水短缺,地下水長期超采,地下水漏鬥區面積不斷擴大,沿海地區造成海水入侵。以山東省為例,山東省地下水漏鬥面積從1980的3000多平方公裏迅速擴大到16 868平方公裏。未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缺水問題將更加嚴重。據預測,到2000年,京津唐地區正常年份缺水6543.8+0.9億立方米,枯水年份缺水38億立方米。膠東半島正常年缺水36億立方米,幹旱年缺水40億立方米。可見,水資源短缺將成為黃淮海地區實施跨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制約因素之壹。

解決黃淮海地區嚴重缺水的途徑是依靠長距離跨流域調水,積極“開源”,爭取在下世紀初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同時繼續建設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工程。還有壹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節流”,把發展節水產業、推廣節水技術、建立節水型經濟社會體系作為重要的戰略舉措。

為此,壹是穩定農業種植結構,不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大力推廣節水農業。二是繼續做好重工業和城市節水工作,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逐步實行工業和城市生活供水。第三,努力建設保留地表水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如丘陵地區的池塘、大壩和小型水庫,平原地區的平原水庫。第四,擴大海水資源利用,將電力、冶金、石化等大量消耗冷卻水的企業盡可能建設到海邊,用海水代替淡水。例如,日本大型火力發電廠的冷卻水幾乎全部是海水,海水在鋼鐵和化學工業用水中的比例超過1/3。

五、搞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管理

1.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10年來,在黃淮海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造成的環境汙染,以及自然災害的雙重影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隨著鋼鐵、火電、石化和海洋化工、建材、造紙、鄉鎮工業等重汙染行業的快速發展,環境負荷逐漸增大,環境汙染日益嚴重。1995年,區域內廢氣平均排放密度為552.63萬立方米/平方公裏,其中SO2排放密度為8.89噸/平方公裏,廢水排放密度為165438+。工業固體廢物產出密度為289.20噸/平方公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2倍、3.56倍、1.92倍和3.3倍。其中,空氣和水汙染影響最大。北京、天津、唐山、石家莊、邯鄲、濟南、青島、濰坊、徐州、焦作成為重度和中度汙染城市。由於地表水汙染物長期積累,除少數水庫外,幾乎所有河流湖泊汙染物都嚴重超標,屬於地表水ⅳ類(中度汙染)和ⅴ類(重度汙染),部分河流黑臭,已完全失去功能。目前區域內環境汙染嚴重的地區有三類:壹是產業和人口過度集中的超大、特大城市地區,如北京、天津、濟南、石家莊、鄭州等;二是汙染企業集中、自凈能力弱的地區,如唐山、淄博、徐州、邯鄲、焦作等;三是鄉鎮企業發達且分散的地區,如山東半島、京津唐地區、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未來10 ~ 20年,該地區仍將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資源消耗大、“三廢”汙染嚴重的基礎產業仍將有較大發展,因此將繼續面臨環境汙染的嚴重威脅。

(2)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該地區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基礎脆弱。如旱澇災害、沿海地區風暴潮、平原地區鹽堿區、采砂采煤沈陷區、山區丘陵區水土流失、沿海地區長期超采地下水造成的海水入侵等。以山東省為例,山東省水土流失面積6.48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面積的41.3%。風沙46.9萬公頃,鹽堿地65.8萬公頃(占全省耕地的9.8%),海水鹹水入侵5.93.7平方公裏,采煤塌陷537平方公裏。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黃淮海平原附近的黃海、渤海受到沿海地區工業、城鎮、農業和旅遊業的汙染,特別是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直接排海,導致沿海地區海水汙染和生態環境惡化,漁業資源大幅度減少。據統計,渤海沿岸地區每年向渤海排放工業和城市汙水29.9億噸,占全國海量排放量的34%,其中主要有毒物質69.9萬噸,占全國的47.7%;約21.5億噸通過河流排入大海,占汙水排放總量的72%。由於近岸海域的汙染,海水富營養化,導致赤潮的發生。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黃海和渤海附近發生了多次赤潮,有時面積達30-40平方公裏。赤潮不僅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系統,也給海洋漁業、海水養殖業和旅遊業造成巨大損失。

2.生態環境保護與管理對策

針對黃淮海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必須進行綜合整治和保護。

(1)大幅增加環保投入,加強治理。環保投資是控制環境汙染和生態惡化,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物質保證。這方面的環保投入只占GDP的0.5% ~ 0.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72%)。為了緩解該地區日益增加的環境負荷,政府和企業應投入更多的資金,通過建立環保基金來控制汙染,改善生態環境。根據該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要求,結合經濟發展水平,2000年環保投資應占GDP的0.8%,2065年提高到1.2%,2020年達到1.5%。

(2)嚴格實施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根據本地區的環境容量,分別制定不同行業、沿海城市和內陸地區的汙染物排放限值標準,落實到所有排汙單位,實行排汙申報和總量控制。為了促進企業控制汙染,達到國家和地方的要求,我們應該逐步提高排汙費。同時,要區別對待不同功能、不同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的地區,在全省和全國通用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調整。比如北京、天津、青島、煙臺、威海等國際著名城市和旅遊城市,對其環境質量的要求應該更高,相應制定更嚴格的排放標準。

(3)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因為以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為主的重化工業是本地區“三廢”排放量最大、環境汙染最重的行業,所以今後要統籌輕重工業結構,特別是要控制重化工業的過度擴張趨勢;另壹方面,隨著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大力發展汽車、機械、電子、服裝等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汙染輕的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布局方面,壹是禁止在城市上風向、水源地附近新建“三廢”排放量大的工業企業。二是現有的重汙染企業要有計劃地逐步向周邊郊區遷移。對於壹些重汙染行業,比如造紙,可以實行集中制漿,分散造紙,便於集中處理重汙染黑液。第三,對於廣大鄉鎮企業,要根據市場競爭和加速規模化、集團化的需要,適當集中布局,以利於提高“三廢”的集中處理水平。四是要嚴格控制汙染嚴重的小造紙廠、小化肥、小電鍍、小水泥、小皮革廠和沿海拆船廠的發展,逐步實行關、停、並、轉。

  • 上一篇:馬誌明的演藝經歷
  • 下一篇:中國傳統家庭英語詞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