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女性的生活中,中國結曾經是壹種重要的針線活。《紅樓夢》中,大概有四次提到打中國結。比如第二十四回“襲人因寶釵惱而打結”;第三十二回,是襲人求湘雲“打十個躬”——當然是為了寶玉;第六十四回,為了給寶玉做新的扇面,還寫了襲人“手裏拿著壹條灰絳在打結”。在第三十五章“黃巧結梅花”壹節中,用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用中國結系“錦”和“絡”。據迎兒介紹,她打出的圖案是“壹枝香、壹個鈸、壹只象眼、方勝、壹條鏈、梅花、柳葉”,其中方勝、壹條鏈、梅花仍然是打中國結時經常使用的基本樣式。從《紅樓夢》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物品都是由女性用中國結來裝飾的,包括“扇子、香墜兒、汗巾”、扇面、盛放東西的“絡”,也就是有結的小包。
其實中國結在古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遠不止《紅樓夢》裏提到的那些。由於古代有“結繩記”,中國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年代,這裏就不提了。根據我個人的印象,中國結大概是中國古代藝術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細節意象之壹。
比如中國結經常出現在人物的服飾上。這是因為直到明朝中期,中原地區的人們才普遍在衣服上使用紐扣。在此之前,人們總是主要用長皮帶系衣服。把腰帶兩端綁在壹起,自然要打個結,所以在腰帶上打個中國結成了大家每天的必修課。所以在古代生活中,最離不開中國結的地方就是古人的衣服。但是衣服腰帶上的結總是簡單的,要簡單的系,輕松的解。從古代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人們衣服上的結的樣式都比較簡單。對了,和中國古代的情況類似,日本傳統的衣服還是用帶子系的,沒有扣子,所以和服的帶子怎麽打成結還是壹門復雜的學問(見《五內元人的和服》,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至於中國,在《金瓶梅》時代,用紐扣代替衣服是相當普遍的。明清時期的紐扣,除金屬、玉石、象牙等材質外,多為布紐扣。這些布紐扣也是用中國結打結制成的。使用的打結方法多樣而復雜。
在藝術表現上,中國結的用途多種多樣,範圍很廣,很難歸類。例如,自春秋時期以來,將玉佩和珠子與掛毯壹起穿成長飾品並掛在腰帶上,是貴族炫耀身份和財富的重要手段。在信陽、江陵等地,戰國時期楚墓出土的木俑被塗上顏色,以表現這種華麗的長衣。從畫中可以明顯看出,人們在穿掛毯系珍珠和玉石時,會用掛毯制作不同風格的中國結作為裝飾。再比如,在據說是顧愷之的《洛神賦》和據說是顏的《行圖》中,在傘、旗等裝飾性的飄帶上系上中國結,形成美麗的效果。
更特別的是,在幾幅作為唐代作品流傳下來的名畫中,如《搖扇仕女》、《宮曲》、《調琴啜茶》等,都壹以貫之地表現出中國結的特殊使用方式。椅子和凳子在唐代開始流行。它們出現在這些畫作的椅子和凳子上。座位架上每隔壹段距離就有幾個小環。壹根長繩穿過每個小環,繩子兩端垂下,中間打個中國結。這些帶有中國結的掛件雖然起到了裝飾的作用,但據推測,這些椅子大多沒有靠背或扶手,所以這些掛件很可能具有拉手的功能。當人們想要移動椅子和凳子時,他們可以用手擡起來,這比直接擡起座位本身更省力。
在蘇漢臣作為宋代畫家流傳下來的《貨郎圖》(沈從文先生為元人作品,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第352頁)中,貨郎肩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許多東西上系著帶有精致中國結的緞帶,反映了宋元時期發達的商品、工藝和物質生活。另外,還有壹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河南偃師九流溝宋墓出土的磚上雕刻的宋代女子,在喇叭褲的外縫上用壹串中國結裝飾。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國結是古代藝術中經常出現的角色,但也是最不起眼的角色之壹。因為它總是作為衣服、器皿上的小裝飾,出現在角落裏,很難引起人們的註意,永遠起不到主角的作用。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要。中國結如此頻繁地被藝術家帶入創作中,甚至在《洛神賦》等傳世珍品中,它都是活躍的,這恰恰說明,作為古代生活中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的重要技術手段,藝術家是無法回避的。中國結在藝術表現上的命運,反映了所有女性創作活動、女性生活和女性自身命運的命運:它在人類歷史上如此重要,如此不可否認,卻只能永遠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