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10大形象符號
10、漢語
漢語,又稱中文(中國官方語言)、華語(東南亞)、國語(中華人民***和國國語)、中國語(日本、韓國等),其他名稱有漢文(通常指文言文)、華文、唐文、唐話、中國話等。漢語屬於漢藏語系分析語,有聲調。漢字是壹種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壹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包含書面語以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壹般指現代標準漢語。現代漢語方言眾多,某些方言的口語之間差異較大,而書面語相對統壹。
9、長城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長城歷史長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裏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遼寧省丹東市的虎山,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國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等15個省區,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此前,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首次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
8、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6、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5、絲綢
絲綢是壹種紡織品,用蠶絲或合成纖維、人造纖維、長絲織成;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的總稱。漢族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制作的絲綢制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壹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漢代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曾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4、京劇
京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壹,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壹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京劇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2010年11月16日,京劇成功寫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功夫
功夫,又稱武功,武術,Kung fu(英文),不僅是搏擊術,更不是單純的拳腳運動。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漢族傳統文化的體現,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武文化”。思想核心是儒家中和養氣之說,同時融合道家的守靜致柔,釋家的禪定參悟,構成了博大精深的武學體系。它講究剛柔並濟,內外兼修,既有剛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內涵,蘊含著先哲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是中國漢族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文化遺產。中國功夫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不僅出現了大量中國功夫題材的中外影視作品,更有少林、太極、詠春拳等中國功夫在全球廣泛傳揚。目前,在香港得到較全面保留與發揚的中國傳統功夫,已引進深圳大梅沙鹽田體育中心。
2、天壇
天壇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北京市市中心3公裏,位於北京正陽門東南方向,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禱豐年的專用祭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築群。1918年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1、針灸
針灸是壹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壹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壹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