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我看黃梅戲)作文

(我看黃梅戲)作文

有人說,不會唱黃梅戲,就不是真正的安慶人。這個說法是對的。在安慶城鄉,無論男女老少,誰不會哼幾句“樹上鳥成雙,夫妻雙雙歸家”?

誕生於清道光年間安慶的黃梅戲,以其動人委婉的唱腔,醇厚甜美的韻味,清新濃郁的鄉土氣息,歡快的歌舞表演形式,深受人們的喜愛。在短短的100多年裏,這個在農村的草臺班子上傳唱的小戲,迅速上升為中國五大地方戲之壹,享譽海內外。

黃梅戲起源於與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黃梅縣的采茶民歌。這裏的東北部盛產茶葉。每年谷雨前後,壹群群青年男女壹邊采茶,壹邊創作、演唱民歌,俗稱黃梅采茶調。清朝乾隆年間,黃梅縣遭受水災,災民外出逃難,主要靠唱歌謀生。采茶派壹路傳入安慶的宿松、望江、懷寧等鄰近縣。在這裏,它就像埋在沃土裏的壹顆飽滿的種子,很快就會生根發芽。淳樸通俗的采茶調,逐漸吸收了安慶民歌、民樂的藝術營養,結合了“花鼓”、“花燈”等民間藝術,借鑒了徽劇的表演藝術,用安慶柔和通俗易懂的方言說唱,並受到當地民俗的影響。到了清代道光年間,終於轉化為壹種新的歌舞藝術表演形式,成為安慶黃梅調中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戲曲。據天竺石天所撰《萬有譜》“江壹南也有”,“外省無此劇”

黃梅戲形成初期,由於主要以反映愛情生活內容的小戲為主,壹直被政府視為“淫劇”。黃梅戲民間藝人只能在鄉下搭壹個簡易的“草臺”,偷偷表演。但這種“曹太”劇卻受到下層窮人的熱烈歡迎,因為劇情貼近生活,真實感人,表達了窮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表達了他們的內心感受,所以越是禁止,流傳越廣。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黃梅戲終於打入安慶、上海等城市,得以正式登臺演出。然而,藝術家們仍然沒有擺脫被歧視和迫害的悲慘命運。盡管風風雨雨,歷盡艱辛,但黃梅戲在農村的藝術消化始終在人民群眾的精心呵護下頑強生長,先後產生了蔡忠賢、胡普亞、丁永泉、查、等壹代又壹代的優秀藝術家。

1953年,黃梅戲終於唱響了安慶。安徽省委決定將嚴鳳英、王紹航、丁永泉等壹批著名黃梅戲演員從安慶調往省會合肥,組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黃梅戲繼徽劇之後,正式成為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1930生於安慶。他從小就喜歡唱民歌。14歲學唱黃梅戲,15歲登臺表演。在舊社會,他吃過生活的苦,也吃過賣藝的苦。解放後,她在舞臺和電影《神仙眷侶》、《馬旭》、《牛郎織女》中的出色表演和藝術創作,將黃梅戲推向了壹個嶄新的高峰,奠定了黃梅戲在中國地方戲中的突出地位,創造了黃梅戲發展史上輝煌的“嚴鳳英時代”。

黃梅戲的表演樸實自然,清新的風格賞心悅目,令人陶醉。黃梅戲的舞臺以白和安慶話為主,唱腔以抒情優美見長。早期的黃梅戲版本《良渚》發展於清末至辛亥革命前後。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18世紀後期在安徽、湖北和江西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民間戲劇。其中壹支逐漸東移至安徽安慶,以懷寧縣為中心,結合當地民間藝術,用當地語言演唱、說話,形成自己的特色,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天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從產生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劇、三打七曲、管弦樂伴奏四個歷史階段。前三個階段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的最終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清代康熙、乾隆至光緒時期是“三弦七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在這個階段,傳統劇目、唱腔、表演藝術的積累和戲曲的廣泛傳播得到了充分的實踐。在這壹時期,傳統劇目非常豐富,藝術家們可以表演200多種戲劇和歌劇,俗稱“大本鐘36,小曲72”。其中有不少是根據黃梅的真實故事改編的,如《高精誠》、《高八飛》、《大慈大悲》、《過界嶺》。劇目方面,號稱“36大劇,72折小戲”。該劇主要表現了人民群眾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蕎麥物語》、關、田賢培等。戲曲多表現農村勞動力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水桶等。

黃梅戲是藝術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正以蓬勃的青春活力綻放在祖國白色的文藝百花園中。

  • 上一篇:求遂寧安居小區信息
  • 下一篇: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材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