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西方傳統工業文明道路,僅就生態層面講,由於中國的資源和環境成本轉移不出去,本身的資源環境人口的國情又支撐不起來,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經濟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環境汙染在中國30年間集中體現。
這次全球經濟危機說明,中國如果繼續西方工業文明的老路,只能是死路壹條。因為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的基礎比西方還要差很多。所以,我認為這次危機是我們重新審視西方工業文明和我們自己文化傳統的大好機會。
西方工業文明是以無限獲取利潤為動力,以現代資本主義體系為制度,以建立在工商業和金融業上的城市為載體的文明,它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財富。工業文明產生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發現了新大陸,開拓了殖民地,在擴大市場和原材料產地時,也把本國的階級矛盾、經濟矛盾、社會矛盾統統轉移出去。轉移了幾百年後,他們終於發現,什麽危機都能轉移,惟有環境危機轉移不了,誰讓大家“不幸”生活在同壹個地球。因為氣候危機壹來,颶風不光襲擊東南亞,也襲擊新奧爾良;海水上漲不光全淹掉南太平洋小島,也會淹掉紐約。
而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釋道三家,儒釋道三家都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儒家講求“仁民愛物”,即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猶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萬物壹體而相互仁愛。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過“道法自然”實現人道契合、人道為壹。佛教雖為外來文化,但很好地實現了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成為中華道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提出“佛性”為萬物本原,萬物之差別僅是佛性的不同表現,其本質乃是佛性的統壹,眾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這些價值觀在現實制度和生活中就具體落實為壹個“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節制,就是禮數,就是平衡,就是和諧。度是壹種從容回旋的空間,度是壹種進退有余的藝術,度是壹種節制合適的平衡,度是壹種立身達人的智慧。概言之,“度”不僅是中國政治智慧,也是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國生態智慧的凝練表達。
這種智慧還通過家族和禮儀牢牢地在基層社會中紮下了根。比如治家之道。《朱子治家格言》從清代壹直到民國都是五六歲兒童開蒙的課本。裏面教什麽?“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飯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這樣教育長大的人,有利於形成節制、有度、從容的生活態度。
當然還有劍道、酒道、弈道、醫道、藥道、江湖道等。所謂道,就是精神,就是原則,就是境界。這就不再多說了。
上連天道自然、下通人倫日用。不追求物質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態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現實的功利追求。這些生活實踐看似涓涓細流,卻***同匯成了生態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這種從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過節制人的無限欲望,追求充實飽滿的精神追求,能夠糾正西方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消費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重重迷霧。
我堅信,中華傳統文明雖然是農業文明時期的產物,但能夠進行現代的創造性轉化。尤其是在生態方面,因為中華道統不僅在價值理念上以天人合壹為訴求,而且具有壹系列的制度設計與之相匹配,更是深入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幾千年的生活實踐中,對於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與生態危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中國在短短百多年時間內從農業文明壹躍而入工業文明,再由工業文明向上壹越,提前跨入生態文明,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中國已經同時具備實現這壹戰略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和文化基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已經極大地解放生產力並發展生產力,國民財富迅速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高,這是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經濟基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已經完成了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壹個承載千年道統的政治民族最終屹立於世界東方,這是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政治基礎;充滿生態智慧的中華道統在現代社會實現創造性轉化,這是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礎。因此,中國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實現人類三期文明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