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壹位的。壹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壹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壹點米也沒有,怎麽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路,從親戚家背回了壹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壹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尊師敬長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老師,就象燃燒的蠟燭,用知識之光照亮學生的心靈,直到生命的終結。——毛澤東尊師美德故事
作為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不忘恩師的故事,更是給我們留下美談,做出榜樣。我們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好歷史的續篇,這樣才無愧於辛勤培養我們的老師,無愧於我們的偉大時代。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1959年,毛澤東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請韶山的老人們吃飯。毛澤東親自把老師讓在首席,向他敬酒,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敬意。
毛澤東青年時代聽過徐特立先生的課。當徐特立60壽辰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愛國愛民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清之際愛國學者顧炎武的名言。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實踐,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愛國愛民的誌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們光大和發揚這壹優秀的民族傳統,團結壹致,眾誌成城,就會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壹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腐敗,英國強盜把壹種叫鴉片的毒品,源源不斷的偷運進中國,毒害中國百姓。
林則徐面對這壹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書,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則徐的建議,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人們把繳獲的鴉片全部投進硝煙池。頃刻間,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壹件大好事。虎門硝煙的壯舉,給英國侵略者以沈重的打擊,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第壹頁。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謙虛禮貌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壹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壹個人如果只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麽,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征之壹。
七歲之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壹天,他們駕車去晉國。壹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妳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麽?”孔子壹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壹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妳叫什麽?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刻苦學習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勤奮讀書方面表現得格外突出。不論是善於治國的政治家,還是胸懷韜略的軍事家;不論是思維敏捷的思想家,還是智慧超群的科學家,他們之所以在事業上不同凡響,都是與他們從小的遠大抱負分不開的。俗話說:“有誌者立常誌,無誌者常立誌”,立誌,貴在少年——
鐵杵磨針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壹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
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壹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壹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麽?”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麽粗大,怎麽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終於成為有名的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