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愛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華民族自古崇尚“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即使自身富貴, 但也不做過份的事, 不窮奢極侈, 不為聲色所迷;?

即使自身貧困, 但身雖貧而誌不貧, 不為五鬥米折腰, 不做不仁不義之事;即使自身勇武, 但也只以德服人, 而不以武屈人, 濫用武力)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2、利義: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壹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 道德義務。

3、提倡美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

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 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準則。它正確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它是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具有科學性的優秀的遺產。

擴展資料: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壹以貫之的主線。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為中國人啟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條。其次,善是立身之基。

修身的核心在養善。最後,善是宇宙之理。“黃天無親,唯德是輔”。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規律而行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天道觀即是良心觀,天人合壹是在這壹價值層面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實踐的。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必須將善在個體及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全面推進,以實現人道之本。在個體層面,善是愛人和利人的修為和行動。首先要學會自律。其次要利人。

善與愛相連,要“泛愛眾”;再進壹步便是“民胞物與”。善與愛的情懷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推進就是追求大同社會的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個體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勵無數誌士仁人不斷為之奮鬥的目標。

在群體層面,善的追求是將個體與他人、家庭、群體聯系起來,並在其中有所奉獻的價值實踐過程,其導向歸之於以群體(集體)為本。在群體中,善的實現是以仁愛為根本的。所以,仁愛主義是群體主義的基礎。

同時,善利群體的價值追求在於以鄰為善,互利***生,這構成了群體與群體交往的和平主義的價值理念。群體主義、仁愛主義及和平主義的實現,是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所謀求的人類***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培育與實踐的重要場所之壹在家庭,其核心價值理念為孝。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維系家的核心在孝。孝首先是熱愛自己的生命並能發展延續生命。其次,孝是對父母、先祖的愛、養、畏、敬。

孝的基礎在愛,即“父子有親”;孝的實踐在贍養父母;孝的升華在敬畏;孝的終極關懷在慎終追遠;孝的最高價值追求在有所成就。

中國孝道的特殊性在於:孝與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作為相聯系,與忠君愛國相聯系。這是孝的家庭價值觀與忠的社會價值觀內在合壹性的體現,是個人、家庭、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維系。

孝的價值觀的本質在和諧。首先,孝是德之本。孝道的實踐與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質合壹。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現實地實現著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和諧統壹。

教育貫穿著感恩、為他、奉獻、責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後,孝是天之道。中國傳統道德將孝同天理、天道相聯系,使中國人孝道德觀同天人合壹宇宙觀、價值觀相合壹。

這既體現了中國人宗教性的終極追求,又將和諧的價值理念貫穿於宇宙人生,植根於每壹個人的心中。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外在維系核心在“禮”。對個體而言,“禮”是立身達人之本。對群體而言,“禮”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義之樞、天地之理。

禮儀對個人的實踐重在冠、昏、喪、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環節和重大場合。應該說,中國古人的壹生都在學習禮儀、踐行禮儀、維護禮儀。人的文明化、社會化的標誌就是禮儀化。

在群體社會生活層面,禮在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賀慶之禮、飲食之禮、養老禮、喪禮、祭禮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規範,

使群體生活的每壹位成員均了解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禮業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文化符號,成為鄉規民俗的基本準則和理念。

中國傳統禮儀同社會制度的結合,使“禮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價值追求。“禁於將然之前”的道德教化與“禁於已然之後”的法制規範在“禮制”的具體推進實踐之中緊密結合起來。

“禮”上升到社會普遍價值觀層面,則是別、讓、敬、同、和。“禮”的核心是實現人與動物的區別。在禮的實踐中,中國人首先要培養敬畏的心理與意識,即敬畏天地、敬畏規律、規則。其次,禮培育了中國人的“誠”。

“心誠則靈”是中國人的普遍行禮準則。最後,禮使中國人走向和平。“禮之用,和為貴”。禮使中國道德價值觀的和平、友好進入到人際交往之中,進入到與群體、自然的友善相處之中,使中華民族走向“禮儀之邦”。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在中國人生產、生活和發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華民族在道德價值上第壹是生存。而生存的第壹要務是勤勞。首先,在榜樣的樹立、輿論的導引上進行推動。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進行導引。

最後,在價值觀念的確立上堅持不懈。“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觀也是首要的。

中國人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實踐壹是開源,即勞作、奮鬥;二是節流,即節儉戒奢。

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中,“新”與中國人的理想、夢想與超越境界的追求與實現相聯系。

《周易》是對上古文化價值的總結和對後世中華文明價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壹。首先,《周易》強調“日新”。其次,強調要“與時偕行”。最後,要謀求變化和發展。

《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同弘揚及實踐,使創新成為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新”的價值觀在社會實踐層面的運用也處處體現。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處事安身上,強調“敬其在己”;在立業上,追求“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這種求“新”的精神,在中國古代儒商的開拓實踐中,在科技的進步上,在文學的創作上,甚至在中醫理論及實踐中等諸多方面均能夠實現不斷發展與突破。中國文化中的求新求變與不斷創新使中華文明不斷進步。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新”的本質在於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認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實現對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的肯定的。

這種超越的特點在於:其壹,在肯定主體的存在,在肯定現實、現世的存在中實現人的超越。其二,在每壹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煉”。其三,在群體之中追求超越。

中國文化強調“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人的終極追求上的價值導引,強調在群體中實現理想、夢想。這種倡導現實超越性及在群體中追求實現理想的價值理念使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恒的價值與意義。

百度百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 上一篇:東北小廚的歷史
  • 下一篇:為什麽說人文精神是數字化的靈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