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2011至2020年中國發展趨勢。各位,謝謝。

2011至2020年中國發展趨勢。各位,謝謝。

趨勢之壹: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人民幣難以成為自由兌換貨幣,穩步升值是大勢所趨。未來10年是人民幣加速國際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超過10%,在國際儲備和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將達到15%。到2020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在4.2: 1左右,年均升值約4.5%。未來10年,人民幣國際化將更多地受到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的推動。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將促進利率和匯率改革、資本市場的擴大和貨幣監管的完善。與中國經濟規模和對外貿易在全球總量中的比重相比,中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明顯滯後,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壹直受到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金融監管水平的制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現有主要國際貨幣特別是美元的沖擊,為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預計未來1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8%。到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達到75.7萬億元左右,按當前匯率折合人民幣約11萬億美元。考慮到人民幣升值,中國的經濟規模可能接近美國,是日本的兩倍,相當於全球GDP的20%。在貿易方面,中國進出口也將年均增長8%,仍將快於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到2020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將達到6.4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壹,屆時占全球貿易總額的13%。中國的對外貿易將由順差轉為逆差。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與中國對外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大致相當,人民幣在儲備資產中的比重可能更高。人民幣國際化的羈絆依然存在。首先,中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出口和投資,貿易和投資雙順差阻礙人民幣出口,這是本幣國際化的首要條件。即使對外貿易和投資全部以人民幣結算,出口和投資的雙順差也會通過進口支付和對外投資吸收流出的人民幣,導致境外人民幣流通短缺,或者我們只能通過大幅增加外匯儲備來支撐人民幣國際流通的需要,也就是用美元等外匯的流入換取人民幣輸出。人民幣走出國門的過程將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進壹步開放和擴大,為海外人民幣持有者提供充足的“資產池”進行投資。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形成機制也將更加市場化,降低持有人民幣的風險。資本項下資本進出管制將放寬,以滿足人民幣資產投資者對投資安全性和收益性的流動性要求。這些趨勢將促進中國貨幣金融調控手段的完善。10年內,人民幣仍難以成為自由兌換貨幣。但是,人民幣穩步升值是大勢所趨。預計到2020年,對美元升值60%以上,先慢後快,年均升值4.5%左右。第二個趨勢:新能源助力中國成為汽車強國,低端汽車市場將孕育出壹批世界知名的大眾品牌。到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仍將落後於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將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汽車市場快速增長帶來的能源和環保壓力將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很可能是我國汽車產業縮小與汽車強國差距的契機。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汽車生產和市場以接近GDP增速壹倍的高速增長,私人消費成為中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最大動力。10年後,汽車在中國城市的普及將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就像今天的彩電壹樣。大城市家庭擁有兩輛及以上汽車將非常普遍,汽車也將大規模進入農村。輕型卡車、皮卡車、越野車等壹些既能作為交通工具又能作為生產資料的車型,將在農村開辟廣闊的市場。中國的新車消費市場可能會比預期的更快超過美國,這壹天會在2015到來。2020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000萬輛,比今年翻壹番。屆時,中國汽車保有量至少將達到65438+8500萬輛,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將給能源和環保帶來巨大壓力,迫使中國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並繼續提高傳統汽車的節能減排技術。技術進步將使中國汽車工業縮小與世界汽車強國的差距。如果堅持新能源汽車發展以自己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中國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率先突破,實現中國汽車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國家之壹。2020年,中國汽車出口占整個國內生產的比重將從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隨著汽車的大量出口,中國將在低端汽車市場孕育出壹批世界知名的大眾品牌。10年前,中國有110家整車生產企業,壹汽、SAIC、SAIC產量占國內整體產量的44%。2008年,雖然國內整車生產企業減少到82家,但三大集團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比重僅上升了不到5個百分點,為48.7%。未來10年,三大集團在中國的地位可能面臨其他企業後來居上的挑戰。趨勢三:能耗全球第壹。國內能源產出和需求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能源進口在總消費中的比例進壹步增加。未來1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壹大能源消費國,但人均能源消費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壹半,不到美國的1/3,與世界平均水平相當。中國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的缺口將進壹步擴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的比重將從目前的3%提高到2020年的20%。中國的能源政策將面臨巨大壓力,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義務的呼聲將逐漸高漲。國內民眾的環保意識也會明顯加強。兩者都將推動中國能源結構向清潔化、經濟結構向低碳化轉變。近年來,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從2004年的1.6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0.44,這在發展中國家和新經濟體中極為罕見。如果相對於發展中國家能夠保持這種超低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在未來10年GDP平均增長8%的情況下,能源消費年均增長4%左右,到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將超過45億噸標準煤,相當於32億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四國之和。國內能源產量的增加將不能滿足需求的增長,中國對外國能源的依賴將進壹步增加。預計到2020年,中國近20%的能源需求需要通過進口來滿足。預計2020年,中國能源凈進口將超過8億噸標準煤,相當於5.6億桶油當量,約占全球能源出口總量的1/5。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增長將迅速推高能源價格。以石油為例。10年後,原油價格將沖擊200美元/桶(2008年不變價),至少站穩150美元/桶上方。煤炭、天然氣、液化氣和鈾的實際價格在今天會翻倍,這基本上是毫無疑問的。能源消耗的增長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日益成為全球關註的焦點。未來10年,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將超過恐怖主義成為頭號國際問題。據BP世界能源統計,從2000年到2008年,每年全球能源消耗增加約20億桶油當量,其中中國的消耗增量占壹半以上。大力發展水電、核電、風電乃至太陽能等非碳基能源,大力發展和普及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潔能源技術,是中國能源困境的唯壹出路。預計到2020年,煤炭在中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從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對清潔高效的油氣比重將從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重將從7%提高到15%甚至更多。趨勢四:銀行將走向“金融百貨”。銀行的杠桿產品會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的投資產生積極影響。未來10年,我國商業銀行將從傳統的“融資中介”為核心轉變為“財富管理”為核心。零售業務將成為未來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對公業務對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比例將顯著下降。未來銀行將減少對存款的依賴來籌集資金,金融創新帶來的高杠桿金融衍生品將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傳統銀行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將逐漸讓位於中間業務的盈利模式。未來,銀行對客戶的意義不再是“存錢罐”、“貸款批發商”,而是以銀行業務為核心,輻射保險、證券、基金、產權管理等領域的“金融百貨商店”。為客戶管理財富資產將是銀行的核心業務。未來銀行代客理財,投資領域將從股票、債券、基金等傳統領域擴展到結構性衍生品、大宗商品甚至藝術品,銀行不再以櫃臺服務為主。目前,客戶在銀行網點繳費、存取款、查詢的金融終端有望“飛入尋常百姓家”,網上銀行將完成過去只能在銀行網點辦理的各類業務。銀行卡作為銀行為客戶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在功能和外觀上都會有壹個很大的飛躍。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逐漸向銀行滲透,大型銀行為了追求規模經濟和分散風險,不得不采取並購等措施來擴大規模和提高競爭力,這就催生了壹批以商業銀行為主體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銀行杠桿產品作為金融加速器,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銀行消費信貸促進了消費杠桿的增加,在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轉型戰略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第五個趨勢: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的創新,將推動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未來10年,中國將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在紡織服裝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家用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的擴張將尤為引人註目。就纖維消費總量而言,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將“三分天下”作為時代變遷的重要標誌,服裝以非文字的方式記錄著歷史變遷。未來10年,服裝將更加多元化是不爭的趨勢,休閑生活的理念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滲透到服裝消費中,人們將更加追求通過服裝來展示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品位。中國服裝市場發展前景不可限量。回顧改革開放30年,中國服裝企業從只有2萬家左右增加到近30萬家,從業人員從不足百萬增加到400多萬人,服裝產量從不足20億件增加到200多億件,服裝出口從約6543.8+0億美元增加到6543.8+0多億美元。中國服裝出口總量占全球出口總量的30%以上。目前我國城鎮人均服裝支出超過65438+萬元,是農村居民的5倍多。未來,城鄉服裝消費市場將呈現巨大的發展空間。與服裝相比,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目前,我國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中消費纖維的比例為53: 33: 14,與本世紀初的68: 22: 10相比,服裝的比例明顯下降。預計10年後,這壹比例將演變為40: 35: 25,與當今歐美類似。未來10年,中國紡織工業的增長點和對社會的貢獻將主要體現在產業用紡織品上。產業用紡織品的市場規模將迅速擴大,涵蓋交通、鐵路、水利、機械、醫藥衛生、軍工等領域。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也將充分釋放裝飾用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家紡產品的市場需求。在未來10年,紡織工業仍將在中國國民經濟實現本世紀前20年發展目標的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紡織工業規模將繼續增長,但增速將放緩,產業結構將優化升級。預計到2020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將超過4000萬噸,占全球加工總量的40%。

請收下,謝謝!

  • 上一篇:香港傳統恐怖片推薦
  • 下一篇: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