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路、愚園路、華山路、興國路兩側建築風格多樣,有英式住宅、鄉村住宅、德式住宅、西班牙式住宅、法式建築。它們與道路、綠地構成的城市空間壹起,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市場空間,成為上海海派建築文化的壹部分,也記錄了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步伐。在此之前,西方傳教士設立書院和學校傳播西方文化。比如萬航渡路的聖約翰大學(現位於華東政法大學),早在19年底就在上海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築文化。江蘇路還有中西女校,引進了美國學院派城堡的建築風格。
總之,中國的歷史建築為上海留下了壹部分凝固的歷史。現在,我們在前人走過的歷史道路上前行,保留著這些歷史的印象和記憶。當人們回過頭來回望過去的時光,無疑會有無盡的回味,而這種回味會是美好的,智者會有自己的感悟。
這些優秀的歷史建築是對老上海的回憶,它可能有助於初來乍到的朋友了解他們生活和經營的地區的歷史環境並融入其中。
上海完整的建築體系
上海是壹個建築密度很高的大城市。宋春華二年(991),青龍鎮初建上海,市場繁榮,至今仍保存著壹批建築遺跡。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設郡,營建活動興盛,蓋樓酒樓大量興建。經過宋、元、明的發展,到清代嘉慶二十壹年(1816),上海的城市建築連成壹片,商鋪林立,其中私家園林、會館成為上海古建築的壹大特色。到了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經初步形成了壹個繁榮的大都市。
上海的古建築在建築技術和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嘉定夫子廟、龍華寺的建築遵守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布置,形制完整,布局嚴謹;南翔寺雙塔和文廟魁星閣是我國典型的木結構建築,體現了古代完善的結構技術。龍華塔、信陽寺地基處理因地制宜,堅實牢固;舒印樓的木雕和磚雕藝術精美,形象生動。這些都體現了上海在建築造型與布局、傳統木框架結構、軟土地基處理、裝飾畫、施工技術等方面的創造性和重要貢獻。
隨著上海的開放,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西方的建築結構、進口的建築材料和外國的建築技術滲透到傳統的建築業中。
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緒二十壹年(1840 ~ 1895)是上海近代建築業的起步階段。在這個階段,上海租界形成了壹個新的城區,出現了領事館、洋行、銀行、商店、工廠、倉庫、教堂、餐館、俱樂部和早期外國侵略者的獨立式住宅等新建築。這些建築大多是“券廊”和歐洲古典建築,壹層和二層混合磚木結構。磚木混合結構是對中國傳統木框架結構的第壹次沖擊。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老石庫門巷住宅,它是歐洲垂直式住宅與中國傳統磚木結構的結合體,成為上海居民特有的住宅類型。這壹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水泥和鋼框架結構的應用。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的英國商人上海自來消防站,是中國第壹座鋼結構建築。
清光緒二十壹年至民國八年(1895 ~ 1919)是上海近代建築業的發展階段。行政、金融、商業、交通、教育、娛樂等新型建築類型層出不窮。工業建築中出現了大跨度鋼結構廠房。隨著上海人口的增加,裏弄的住宅數量急劇增加,鋼結構得到應用,多層建築開始發展,出現了五層以上的建築。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的鐘會飯店、建於清宣彤二年(1910)的英國總會、建於民國四年的亞洲石油公司大樓都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作。美國公司上海特力豐公司,建於光緒三十四年~宣彤二年,創下了上海第壹座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的紀錄。
民國8年至26年是上海近代建築業達到頂峰的階段。大型百貨商場、大型酒店、高級劇院、花園洋房、高層公寓紛紛湧現。這壹時期歐洲現代運動傳到上海,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鋼框架結構成為頂層的主要結構模式。12年建成的匯豐銀行大樓和14年建成的海關大樓標誌著西方復古主義的巔峰。國際飯店,建於民國23年,保持了48年遠東第壹高樓的紀錄,是現代主義的代表建築。現階段還有壹批“大上海計劃”建築,由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於20世紀20年代規劃,民國20年開工,民國23年初步建成。20世紀30年代還出現了中西合璧的建築,如外灘的大新公司、中國銀行大廈等。這些成功的建築大多是由中國建築師設計的。
從26年到38年,上海的現代建築業處於停滯狀態。日軍炮火給上海建築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內戰,上海的主要建設項目都處於停滯狀態。
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的性質形成了上海近代建築分布的特點。現代化的行政、商業和金融建築集中在黃浦江沿岸。歡樂谷廳周邊已形成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金陵路、西藏路的商業建築。西面的蘇州河和東面的黃浦江沿岸有許多工業建築。高檔住宅主要集中在西區,這是1920年代以後租界擴大的結果。上海閘北、滬南、浦東等中國邊境地區有大量的窩棚、簡易木屋、平房。據民國36年的統計,舊上海有5萬多處棚戶區。解放前夕,全國共有322個棚戶區,100戶,13萬戶,18萬戶,人口近100萬。
上海5月解放1949。從此,上海的城市建築翻開了新的壹頁。20世紀50年代初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上海的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少數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項目對象主要是住宅。當時計劃建設2萬套工人住宅,解決工人的住房問題,其中曹楊新村是解放後最早的工人住宅區。第壹個五年計劃期間,從65438年到0953年,除了繼續建設曹楊新村外,還建設了鳳城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嶗山新村、日暉新村、玉田新村、誌丹新村等新的居住區。這些建築多為兩層磚木結構,後來發展為3-4層混合結構,有預制樓板。這壹時期還修建了壹些建築裝飾水平較高的劇院、文化館、學校和中蘇友誼大廈(現上海展覽中心)。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設高層住宅,其中樂康路12層住宅、漕溪北路13層住宅和3棟16層住宅建設較早。此後,雁蕩樓、愛建樓等高層公寓相繼建成。80年代以後,高層住宅比例大幅增加,新壹代住宅區和建築不僅規模大,而且布局合理,形態多樣,設施齊全。
在工業建設方面,上海在解放後不久就開始投資改建和擴建壹些舊工廠,如上海電機廠和上海柴油機廠。滬東造船廠、上海鋼鐵三廠等。從1958開始,上海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建設對象由民用建築變為工業建築,建成了彭浦、閔行、松江、吳淞、吳涇、嘉定、安亭、高橋、桃浦等工業區。這壹時期大量使用預制鋼筋混凝土結構,重型工廠的鋼結構開始出現,如上鋼三廠轉爐車間、重型機械廠萬噸水壓機車間等。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先後建成了許多不同學科的科研大樓,18000個座位的上海體育館,210.5米高的上海電視塔,以及其他施工難度較高的建築。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步伐。工業、商業、娛樂、文化、體育、居住、辦公等各種新型多功能建築在大面積興建。工業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建立現代化企業。上海石油化工總廠二期工程、上海寶山鋼鐵總廠、永新彩色顯像管廠、華鑰皮爾金頓浮法玻璃生產線項目和施貴寶制藥廠均在此期間建成。聯誼大廈、電信大廈、華亭酒店、上海新火車站、上海遊泳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上海電影院、中科院上海學術活動中心等壹批具有現代特色、功能多樣的建築也相繼建成。同期,上海每年都有幾十個重點實事項目如期完成。許多建築不僅造型獨特,裝飾新穎,而且采用了現代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這些建築的建成標誌著上海建築實力和建築技術與管理水平的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上海城市建設進入大發展時期,上海建築業每年在建工程超過1,000個。其中,黃浦江三橋、地鐵等大型市政工程,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工程,壹批風格各異的高檔酒店,浦東地區大量的內外資高層建築,外資企業的廠房,高檔商品房,遍布全市的住宅小區建設和土地租賃帶動的高檔別墅建築,結合舊區改造的市中心黃金地段的多功能商務辦公中心、金融中心建築和壹些高檔裝修工程,都是這壹建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