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中西部的農村是十年前東部沿海的樣子嗎?

中國中西部的農村是十年前東部沿海的樣子嗎?

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壹步。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首先是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韓國通過20世紀70年代的新村運動發展經濟,改善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中國中西部發展中的鄉村建設背景與當時的韓國相似,發展目標相同。因此,借鑒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結合我國中西部農村現實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對我國中西部農村建設會有壹定的啟示。

壹,韓國新村運動的情況

韓國新村運動的背景

1970以前,韓國的經濟和社會經濟重心在農村。農民約占全國人口的60%,80%生活在農村,約40%的GNP依靠農業。1965年農民家庭收入150美元,農民人均收入20美元,仍處於極度貧困狀態。為了給朝鮮人民貧窮的心靈註入新的希望,1970年4月,韓國總統樸正熙創立了自助互助自力更生新村運動。運動以農村為主體,把貧窮的農村經濟社會變成富裕、幸福、美麗的鄉村;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實現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建立其獨立的經濟。

二、韓國新村運動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韓國20世紀70年代的新村運動把發展農村作為最高國策。其主要內容是:

1,實施社會發展改善環境

社會發展是發展農村的起點。它包括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的發展。例如,生活環境的發展包括改善屋頂和房屋以安裝自來水和下水道;從改善廁所和廚房到建造公共浴室、遊泳池和小巷。生產環境的發展包括公共工作場所的建設,如農業道路、公共糞肥場和橋梁,以及耕地的整理和小河的整治。這其實是鄉村建設的基礎和根基。

2.發展經濟,提高經濟效益

增收事業包括農業收入和非農業收入。例如,農業收入事業包括建設公共苗圃和畜牧場,以防治病蟲害和使用農業機械和工具。非農業創收事業包括農產品加工、手工業和商業聯合。到90年代,農產品加工已接近國際水平,部分農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韓國新村運動的本質是發展新農村,讓農民脫貧致富。因此,它的特點主要體現了扶貧、改革、創造的精神,體現了經濟同體、知識分子參與、官民壹體、全民參與的民主理念和區域發展實踐。鑒於這壹特點,新村運動在初始階段由官方主導,民間參與。通過思想啟蒙、必要支持、教育和研究,提高了農村居民改善生活的意識,並向農村提供了水泥和鋼材等物資,以發展行政事業。在發展階段,則轉化為民間主導、官方扶持的形式。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左牧班”的活動,這是在區域發展中發揮農民自身力量的典型模式(“左牧班”是農民的自發組織,是由農作物和牲畜的專門部門組成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組織)。它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自我教育,發展農業技術,增加產量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發展農業技術的核心。

三。韓國新村運動的成就

1971開始的韓國新村運動,迅速在全國掀起燎原之勢。經過短短十年的發展,其農村跟上了現代化進程,農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在亞洲名列前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1,城鄉壹體化,農民收入和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生產生活(醫療保險、年金制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居住(廚房設施實現了現代化,竈具實現了電氣化,使用了氣體燃料),交通通訊也達到了城市水平。1970年人均國民收入200美元,1978年提高到2000美元;1976年農民收入比城鎮職工高100.4%,1977高102.4%。農民的購買力大大增強,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社會變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農村科技水平、產品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從70年代增加農作物產量,到90年代追求高質量產品;從生產無菌種子到引進生物技術;從自給自足到利用計算機發展信息產業——用科技提高農作物生產的競爭力。而且食品綠色革命和農產品自由出口適應了國際需求,進壹步發展了新村運動,使韓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加活躍,使韓國經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壹。

二,中國中西部農村的現狀

中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與東部和沿海地區的差距迅速擴大。

中國的中西部地區有許多山脈、高原和沙漠。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人們往往長期追求眼前利益,只取之於自然而忽視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再加上交通不便,文化落後,缺乏優質勞動力資源,基礎設施條件差,農民生活水平低下,農村經濟發展極其緩慢。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裏,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速度是差不多的,西部略高於東部0.44%。但改革開放20年以來,市場機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加強,大量生產要素向東部和沿海地區集中。中西部農村經濟雖有發展,但進步不快,與東部和沿海地區相比差距迅速拉大。197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133.57元,廣東、上海、江蘇分別為182.30、290.00、152.10元,雲南、貴州、甘肅、陜西分別為10元。1998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為2161.98元,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分別為3527.14、5406.87、3376.78、3814.56元,雲南、貴州,在3萬億鄉鎮企業產值中,中西部地區僅占35%,中西部地區農民收入差距壹般為2-10倍。深圳珠海最富的農民收入比西部最窮的農民收入高70多倍,196西部8000萬貧困農民占了6500萬!

中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中西部地區雖然不發達,但自然資源豐富。中西部地區土地面積占89%,西部地區草地資源占全國的94%,森林資源占51%,煤炭資源占50%,水資源占60%,各種有色金屬礦藏占90%,而東部地區上述資源極其匱乏。此外,中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僅占全國人口的64%左右。此外,地理、人文、旅遊得天獨厚,傳統產品豐富,區域特色明顯,農業發展潛力巨大,發展經濟的自然條件有相當優勢,將在中國社會建設中大有作為。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經濟互補性強,聯動效應明顯。因此,隨著東部和沿海經濟的進壹步發展,必將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3.薄弱的基礎設施和陳舊的觀念

中西部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土地廣闊。遠離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地,交通不便,環境封閉,信息不暢,文化傳播、醫療、教學都很困難,地方財政也很有限。就占國土面積2/3的西部地區而言,鐵路營業裏程僅占全國的20%,公路占30%,貨運量僅占10%。通信、能源、人口素質(萬人大專以上學歷不到15,不到東部壹半,文盲率、中小學輟學率、高出生率)更不平衡,導致農村投資不足,制約中西部經濟發展。此外,與東部和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廣大幹部仍固守傳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思想觀念保守,容易產生低層次的滿足感、落後的價值觀,以及各種愛貧、不務正業、懶政怠政的停滯意識。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效果並不理想。

第三,韓國新村運動對我國中西部農村發展建設的啟示

將韓國新村運動的背景和具體內容與我國中西部發展中的農村建設現狀進行比較,不難看出二者有相似之處,也有各自的特點。韓國改善環境、提高經濟效益、發展農村教育、實現城鄉壹體化的目標和措施,都為中國中西部農村建設提供了壹些經驗和借鑒,但中國中西部發展與韓國新村運動存在差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把環境的修復、保護和發展放在首位,走開發與治理並舉的道路;第二,兩者發展時間相差30年。中國西部有壹定的發展基礎,政府支持力度大,資金註入強,科技成果先進。人民有致富的強烈願望。應該說,發展是人心所向。第三,兩者在形式和內涵上有壹些不同。因此,在借鑒韓國新村運動經驗的同時,要有自己的新內容。我們要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經驗,對照當今世界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標準,高起點地發展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力爭壹步到位,少走彎路。具體來說:

保護生態環境,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中國中西部地區農業資源豐富。長期以來,由於自然、歷史、文化等原因,不僅資源的有效合理開發利用程度不高,而且壹直比較貧乏,未能完全有效地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近年來,由於土地的破壞性利用、掠奪性經營等短期行為日益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態環境問題極為嚴重,是我國農業資源基礎脆弱的地區。在開發中西部地區的過程中,要堅決摒棄過去那種只關心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的惡性濫砍濫伐。在解決溫飽和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充分利用農業基礎條件的改善、科技的進步和中央政府的相關補貼政策,合理綜合開發資源。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森林、放牧、翻耕、退耕還林還草、環境綜合治理等生態環境恢復措施落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在更高層次上實行多種經營,發展農村經濟。

由於自然條件和傳統生產力低下的影響,中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管理往往相對簡單。這不僅體現在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上,也體現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在這方面,可以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的特點,借鑒和發展韓國“壹村壹品(品種)”或“壹鄉壹品”、“壹縣壹品”的經驗,發展區域經濟,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同時采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發展多種經營,實行種植、養殖、產、供、銷壹條龍生產服務體系。這是發展當地農村經濟的根本點和核心,也是中西部地區建設新農村不可或缺的支柱。

第三,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物化形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它最貼近人們的生活,它的建設最能調動人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基礎設施作為制約中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必須首先突破。沒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各種資源和產業的發展將難以實施。面對中西部地域遼闊、人口稀少的特點,當我們借鑒韓國新村運動前後兩個階段的目標和政府主導、民間主導、政府扶持的投資形式時,不妨形成中外資本、私人和集體、國家和個人等所有投資者的認識,敞開發展的大門, 加大多層次、多元化籌集和吸收資金物資的力度,重點加強中西部地區水利、交通、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文化教育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改善基礎條件和生態與投資環境,重點扶持適合當地情況的重點優勢農業產業,加快形成農村市場,依靠市場機制提高競爭力,使中西部主要地區融入全國乃至世界商品經濟網絡和高速信息網絡,參與經濟循環, 真正把中西部地區豐富的農業自然資源轉化為資金,轉化為高投資回報,從內涵上增強對人才和資金的吸引力,從而長期帶動。

4.實施工業化生產加快小城鎮建設。

農業產業化和小城鎮建設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標誌。農業產業化與小城鎮建設具有良好的互動效應。工業化生產有利於農業資源的相對集中;有利於農村產業結構的進壹步升級;有利於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為小城鎮建設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促進小城鎮的市場建設。小城鎮的建設和規模擴張為農副產品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市場連接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小城鎮作為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將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人力、智力、技術和資金支持;小城鎮的發展也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有利於城鄉壹體化的快速形成。

發展農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質。

當今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江總書記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第壹資源”。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村人口整體受教育水平低,受教育年限短,文盲率高,影響了勞動力資源的質量。當務之急是盡快脫貧致富,生好孩子,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可以說,中西部的發展首先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發展。韓國新村運動中的“左木阪”組織及其經驗值得借鑒。因此,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將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建設的發展、進度、程度、質量和成效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6.落實政策傾斜,加大扶貧力度。

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要實行優惠發展政策,如:在農業方面,減輕農民稅收,幫助農民建立適當的流通組織,疏通農產品流通渠道,為農民提供優良品種和農業發展的相關信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對部分基礎物資實行成本價,免除部分工作費用,有利於中西部農村盡快脫貧致富;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方面,我們應該重視醫療和保險的發展,提高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政策傾斜的同時,國家和地方政府有計劃地從資金、科技、人才等方面進行扶貧,及時註入農村經濟啟動和發展的必要資金。壹方面,多方式、多元化、高效地籌集資金,用好資金,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在辦學和培訓的資金和要求上給予優惠;另壹方面,鼓勵和吸引東部地區有誌人才投身其中,以優惠條件支持中西部地區建設;第三,與東部和沿海發達地區聯姻結對,發揮自身資源和勞動力優勢與發達地區技術、資金、人才、信息和經驗優勢,實現互動,提高資本原始積累。

今天,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有利形勢下,我們正試圖用朝鮮新村運動的另壹塊石頭來解決中國中西部地區的人口、糧食和疾病問題。住房和環境汙染控制等問題對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上一篇:鳶尾的花語是什麽?
  • 下一篇:中國傳統節日詩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