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人的觀念和行為模式中有哪些不變的東西?

中國人的觀念和行為模式中有哪些不變的東西?

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形成與幾千年來獨特的文化密切相關。中國文化有兩個根本特征,壹是對聖人的崇拜。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其實就是壹部專制與反專制的歷史。政治統治是專制的。各種內鬥、動亂、戰爭,都是因為推翻了壹個專制,但無論成功與否,目的仍然是建立另壹個專制,甚至延續古代國家的超穩定形式。政治不僅包含在文化中,也淩駕於文化之上。它駕駛著文化的老爺車,讓它循著自己的老路以恰當的方式前行。專制政治必須“忠君”,在文化統治下,必須“壹言以蔽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必然邏輯。後來經過無數次的鎮壓、圍剿、殺戮,異端如火如荼,“異端”幾乎被消滅,國人“崇聖”的“既定路徑”思維終於成為主脈。

中國人崇聖狹隘的思維方式是壹種深層次的社會現象,是壹種系統的客觀存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有大的改變。認清這壹特點,有助於正確推進中國的整體改革(另文分析)。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各有各的美、美、美和* * *,天下為壹。”中國人民希望實現人人和諧,人人和睦。這充分體現了中國人與人交往的思維方式,為現代學者深入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提供了路徑。

在古書中,也有類似的總結:“不幸是幸福的基礎;幸福在於不幸”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西方觀念傾向於絕對獨立思考。中國人思維的核心是承認對立雙方可以互相改變。

在這壹傳統的基礎上,有必要從兩個層面研究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首先,這項研究理論上能解決什麽問題?這壹領域的研究需要解釋文化如何深刻地影響中國人的心理進而影響他們的行為;其次,這項研究在實踐中能說明什麽?現在很多人評論說中國人缺乏創造力,新興科學沒有在中國出現。其實中國人早就認識到了這些問題。

易經阻礙了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人批評,有人贊同。研究表明,心理學在壹定程度上支持這壹觀點。根據心理學研究的結果,中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是整體的、相關的,缺乏從整體背景中分辨問題的意誌、能力和技巧,所以無法做進壹步的分類。中國人早就認識到了遠程力,但不善於對其進行細致的區分和分類,所以不可能產生電磁學、量子力學等新的學科,更不可能對其進行更深入細致的研究。

研究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三個因素:從目標上看,中國人希望達到和諧;從認知和過程的角度,中國人從整體上看問題;在行為方面,中國人在處理問題時采取妥協的方式。中國人的辯證思維也應該包括三個維度:矛盾觀念,中國人的思維承認矛盾觀念;認知改變,從認知取向來看,中國人承認改變;行為改變,中國人認為人的行為也會改變。中國人喜歡從聯系的角度看問題,承認變化,容納矛盾的想法,在處理人際關系上追求和諧,在處理問題上采取妥協的方式。

“圍繞目的思考”的本質是壹種系統思維,預先對事物所有可能的發展變化狀態(結果)進行評估和權衡,找到最佳的發展變化狀態(結果)作為選擇標準,進而確定主體的價值判斷和行為依據。我意識到“圍繞目的思考”可以做很多(壹切?)的事情,大到國家的發展進步,小到個人的生存生活,都經過深入理性的思考,不僅可以把糾纏不清的大理論問題理清化繁為簡,還可以把日常瑣事整理受益,讓沈重而困難的思維轉換問題變得更容易、更方便、更實惠。

第四章: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五大主題。

1992 1月

開始發布

2010年

總問題172

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五大主題

甘春松

隨著中國的崛起,人們越來越關註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同樣,經濟發展帶來的文化自信的增強也讓我們開始討論中國文化與中國經濟奇跡的關系。

雖然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還是很復雜的,但是這樣的復雜本身就說明我們已經告別了那些否定傳統文化的簡單態度。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談論文化中國。

文化問題,反映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就是思維方式的問題。不同的文明形態,其實是不同思維方式的凝結。西方的、印度的、中國的、阿拉伯的和許多其他不同類型的智慧在漫長的歲月中得到了發展。過去我們在描述中國哲學的特點時,由於西方的強勢文化立場,壹般喜歡談論所謂中西文明的比較。事實上,印度文化和伊斯蘭文化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從多元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文化。在此前提下,本文認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描述。

第壹,天人合壹

中國哲學的主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但中國哲學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簡單對應於人與自然的關系。“所謂天道,不是簡單地指客觀自然,而是體現了人性的內容,體現了特定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追求;所謂人,並不是單純指人類社會,而是包含了對客觀自然的模仿和對宇宙和諧規律的理解。.....因為中國的哲學探討的是天人關系,目的是衍生出壹種可以應用於人事的概念。

[1]

王之道是聖人,所以理論和實踐是分不開的。"

具體來說,由於對天、天、人、人性的理解不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也是多樣的、人道的。要達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就要“不以人毀天”。是的。比如道教認為天道無為,

對於儒家來說,天人合壹有兩層含義,即天人相通和天人相似。在儒家看來,所謂天人合壹,其實就是從人的角度去理解天。以孟思學派的說法為例。《中庸》說“天命之性謂之道,性情之性謂之道,修養之性謂之教”,意思是天是人性的本原。但如何理解天空,還是要回到“人心”。孟子說:“盡力者,自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這看似是循環論證,但本質上儒家是以人作為認識宇宙的起點。

天人相似是漢代的壹種觀點,典型的表現就是“人之副天”。這種觀點把人與自然關系的內在和諧理解為人與自然的直接對應。比如董仲舒說:“天以年數成人,故日數為三百六十六。大段十二分,副月數也。五臟,輔助五行之數也。外有四肢,時數亦四。”(春秋時期的天數副)這種說法對應的是漢代特定政治合法性的建構,所以並沒有成為中國人對天人關系的關註。

  • 上一篇:龍是怎麽形成的?
  • 下一篇:中國傳統糕點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