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秦漢以來中國婚禮發生了壹些變化,如“紅蓋頭”、“三本”、“鬧洞房”,這些都是剛開始沒有的,所以我們壹般認為傳統婚禮主要是明清時期。
西式婚禮:
1.鉆石訂婚戒指
這壹傳統始於15世紀,當時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連用壹枚鉆戒向瑪麗許下誓言。當時他的親信寫了壹份文件:“殿下,訂婚時,必須送壹枚鑲有鉆石的戒指。”馬西米蘭跑了。這個儀式從現在流傳了幾個世紀。
2.新娘應該戴手套。
手套是愛情的象征。在中世紀,許多紳士會向合適的人贈送手套來求婚。如果對方周日去教堂的時候戴著那副手套,說明她已經同意了他的求婚。
3.結婚戒指應該戴在左手的無名指上
古人認為左手無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臟。中世紀時,新郎將結婚戒指依次戴在新娘的三個手指上,象征聖父、聖子、聖靈三位壹體,最後將戒指戴在無名指上。所以在所有說英語的國家,左手的無名指被用作戴結婚戒指的傳統手指。
4.鉆石:愛情的最高象征
熱和壓力產生了結晶鉆石。鉆石是目前人類已知的最堅硬的物質。在古代,人們沒有切割鉆石的工具和技術。鉆石因此自然成為永恒愛情的象征,孕育鉆石的熱能代表著熱烈的愛情。
5.新娘應該戴面紗
起初,新娘的面紗象征著青春和純潔。基督教新娘戴白色面紗以示純潔和慶祝,或者像聖母瑪利亞壹樣戴藍色面紗以示純潔。據說美國第壹任第壹夫人瑪莎·華盛頓的孫女內莉·華萊士(Nelly Wallace)結婚時戴上了白色圍巾,掀起了壹股時尚。這就是今天新娘戴白紗習俗的由來。
6.新娘穿著白色的連衣裙
自羅馬時代以來,白色壹直是慶祝的象征。在1850到1900的維多利亞時代,白色也是財富和幸福的象征。後來又強化了聖潔和忠誠的含義,形成了純白婚紗的崇高地位。再婚的女性可以使用除白色之外的其他顏色,如粉色或湖藍色,以顯示與第壹次婚姻的不同。
7.在婚禮上
新娘總是站在新郎的左邊。
在古代,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新郎經常要站出來保護新娘不被別人搶走。在婚禮上,新郎讓新娘站在他的左邊。壹旦情敵出現,他可以立即拔劍擊退敵人。
8.結婚蛋糕是特別定制的
自羅馬時代起,蛋糕就是節日儀式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那時,在婚禮結束時,人們會在新娘頭上掰壹塊面包。小麥,制作面包的材料,象征著多產。面包屑代表幸運,客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撿。按照中世紀的傳統習俗,新娘和新郎要隔著蛋糕親吻。後來,富有想象力的面包師用糖霜裝飾蛋糕,這就成了今天美麗美味的結婚蛋糕。
9.蜜月旅行
“蜜月”壹詞的起源源於古代歐洲的習俗。新婚夫婦應在婚後30天內,或直至滿月,每天飲用蜂蜜發酵制成的飲料,以促進性生活的和諧。在古代,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的象征。蜜月是新婚夫婦在恢復日常生活之前單獨相處的時間。
中式婚禮:
1,祭祖:男方出門迎娶新娘前先祭祖。
2.出發:婚禮隊伍最好是雙數。
3.鞭炮:壹路上都要燃放鞭炮,慶祝婚車的行進。
4.等待:新郎到女方家,會有男生端著茶盤等新郎。新郎下車後,在進入女方家之前,要獎勵男孩壹個紅包。
5、取悅:新郎要在房間裏捧著花束給要結婚的新娘。這時,新娘的密友要攔住新郎,禁止他見新娘。女方可以提壹個條件讓新郎同意,通過後才能進入。(中國婚禮沒有這個環節,這個環節是讓西方為中國服務。)
6.告別:新娘要向父母鞠躬道別,母親要捂頭,新郎只能鞠躬行禮。
7.出門:新娘要由福高德的女長輩用竹簾或黑傘護送上禮車,因為婚禮當天新娘的地位比誰都大,不能與天爭地。
8.禮車:新娘上了禮車後,車開動不久,女方父母要在車後灑壹碗水和白米飯,表示女兒灑了水,以後再也不會過問,祝女兒衣食無憂。
9.鞭炮:從女方家到男方家的路上,也要壹路燃放禮炮。
10、摸橘子:當新娘的迎親車隊到達新郎家時,會有壹個拿著橘子的小孩迎接新娘。新娘要輕撫橘子,送紅包作為禮物。這兩個橘子要放在晚上讓新娘自己剝,寓意“長壽”。
11.把新娘帶出禮車時,男方的壹位幸運長輩要在新娘頭上頂壹個竹簾,扶她進入大廳。進門的時候,新人千萬不要踩門檻,而要跨過去。
12,新娘進門前要跨過炭盆,意為洗掉門前的晦氣和不祥。
13、婚宴:現在中西方婚禮儀式都挺流行的。大多是晚上招待客人,同時舉行儀式。在婚宴上,新娘可以脫下婚紗,穿上晚禮服向每桌敬酒。
14、送客:婚宴結束後,新人站在門口送行。
15,鬧洞房:新人被懲罰的災難程度取決於新人是否在其他婚禮上戲弄過別人,或者是否壹直對別人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