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進程論文 3000字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進程論文 3000字

文章摘要: 我越來越憂思:中國傳統文化正日益受到現代化的威脅!傳統文化是壹個國家在其歷史進程中不斷建構而成的。是數千年來無數先賢達人大智慧的結晶。所蘊涵的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現代社會的進步。正是借助於傳統文化的基礎而成就的。高樓、汽車、網絡……(還有擁擠和汙染),在人們日益追求現代化的同時。那遠古的、能給人啟迪的、創造了實際價值的傳統文化,愈來愈被淡化了,甚至快被部份人遺忘了。 文章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歷史進程 現代化文章快照: 諾索夫約1O0年,考察的內容及範圍也遠超過18世紀以前的任何壹位地理~.Zl-學家。60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其篇幅遠超過世界巨著《馬可-波羅遊記》。其成書時間早成洪堡《新大陸熱帶地區考察記》約15O年,早於斯文赫定《亞洲腹地旅行記》約200年。他對巖溶洞穴的考察及形成原因的探索,比雷米索夫早約70年;對石灰巖地貌的考察以及使用專門的地質學名稱描述地質現象,早於愛士培爾約150年,早於羅曼約200年;對火山及火山噴出物浮石的考察,比莫洛對雄茨威火山的考察早了70年.比哈頓提出巖石起源的火戎論早了壹個世紀……他是壹位傑出的、了不起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遊記文學家。他在地理方面的貢獻,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包括那些開著越野四驅、肩扛現代高科技設備的地理工作者)!上述所言的地理地貌地質等奇觀.在邊陲雲南均存在,現在已全部開發成旅遊景點。他嚴謹踏實的地理探究,給雲南人民帶來了實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紅土地上的人們深深緬懷他,到處都有他的塑像,並借各種方式紀念他的豐功偉績。這些年,我癡迷於摩托車,更喜歡獨自駕車長旅,也正是追隨徐公的足跡,意在地理知識上有所獲;也和徐公壹樣,白天背著設備旅行,夜晚則走筆為記……徐公探究地理,我則側重“人文地理”的寫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獲益不淺f通讀《徐霞客遊記》,我不得不說的遺憾是:徐公對現在從上海到西藏樟木長達5000多公裏的318國道線周圍數百公裏的人文地理探究太少了,尤其是“大香格裏拉”。最初我心中始終有壹個結,這個本應由徐公提出的命題,卻由18世紀的西方外國人提出……318線,這是壹條中國、乃至世界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觀長廊,盆地、高山、湖泊、海子、冰川、雪山……優美壯麗同在.幽景曠物並存。而處於橫斷山區的“大香格裏拉”.則是中國壹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大自然賦予了這裏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氣勢磅礴的雪山、巍峨聳立的峽谷、浩蕩奔騰的大河、如鏡似玉的湖泊海子、蒼涼雄奇的城堡、古樸獨特的民居……然而在明代,徐公只能騎馬、乘船或步行,對於殺機重重的318線,他或許不知有這些佳境,自然也不可能做細致入微的探險工作。他也是人!假如當初他了解這些.那麽他的“滇遊”記載會更加生動.他會在滇池呆更長時間。《徐霞客遊記》文風樸實,文字清新.最感人處在於對當地的地質等描述全是真實的記錄壹“滇遊”中的地方,我大多去過,都有壹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也許是行前仔細再讀《徐霞客遊記》的緣故吧。我也讀過不少摩托車愛好者的旅行文章,他們最愛用的詞是“征服”二字。我替他們難過,面對冰雹、雪崩、泥石流等等,人在自然面前是多麽渺小,多麽無助與無奈。“征服”應屬偉大的壯舉之範疇,這與徐公的治學嚴謹比起來.是在吹牛了——起碼不實在!我自小苦練形意、Jk.~l-、少林等功夫.身體壯得像牛——至今不知感冒為何物,也常自比為匈奴族的後代.可在雅山的洪災面前,我手足無措,也只能仰天長嘆!與紀念館毗鄰的“升庵祠”裏,曾住過壹代“名囚”楊升庵,徐公是地理史上的奇人,卻對楊公恭敬有加,喻為“導師”。在建水,楊公所居為福東寺(小桂湖),徐公駐足在接待寺(兩寺相鄰)。徐公也數次到過高蟯,這就是政府為何要將紀念館建在“升庵祠”旁的原由。徐霞客不僅開了近代地理學的先河,其探求真知的科學精神,誠摯的愛國情操也成為我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發揚徐公的探究精神。既不能以犧牲人類古老、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為代價去發展經濟,也不能犧牲各民族群眾的物質利益去孤立地談“保護”。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這是壹件大事!我無為,卻視楊公、徐公為先賢達人……@[2] 關於加快達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6期[3] 民間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漢字文化》2007年05期[4] 柏林藝術論壇:貧窮但性感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藝術當代》2007年06期[5] 藝術北京的亞洲企圖 《藝術當代》2007年06期[6] 剪紙收藏迎來春天 《西部論叢》2007年11期[7] 淺談機關文化建設 《鞍山社會科學》2007年05期[8] 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發展軌跡 《理論參考》2007年10期

  • 上一篇:黃梅戲的風格特點是什麽?
  • 下一篇:2018傳統文化遺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