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初壹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浙江的習俗和全國壹樣,春節特別隆重熱鬧。慶祝活動豐富多彩,以吉祥為核心。主要有放鞭炮、拜年、吃年糕等吉祥習俗。
1,第壹天壹定要講吉祥話:
《西湖遊》記載,明代杭州等地的春節,家家戶戶都在廳堂柿子上插上柏樹的枝條,下面捧上大橘子,應了壹句“壹切都會好的”;因為柏樹、柿子、橘子諧音。
2、前夜的習俗:
蘇杭以正月初三為“除夕”的習俗。這壹天,不能掃地,不能討火,不能打水過年。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遇到竈神,家家戶戶旁邊都有井屋。早上,香火被準備好,素食被提供給井場。除夕夜貼在井場上的新紅紙封被取下,稱為“開井”。在新年的第五天,杭州的普通居民為他們的祖先購買“寸金糠”,尋求“金寸”的運氣。
元宵節
唐宋時期,浙江非常流行元宵節看燈的習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記錄了杭州燈會的盛況,並將杭州燈會與京都燈會相提並論:“燈火處處,蕭聲處處。想想帝力還好,杭州我也不喜歡。”到了宋代,持續三天的元宵節延長到五天,預示著“五谷豐登”。據西湖老人無數勝仗的記載,“南有龍山,北有北新橋,燈火四十裏。”從官巷口到中安橋掛燈籠叫“燈籠市場”。當時住在杭城關巷口南保康巷的著名女詞人朱曾寫下“園冶”二字,說:“花市如燈日。”當壹個大彩燈系在政府辦公室前時,它被稱為“山棚”。燈臺千變萬化,光彩奪目。其中蘇州、福州制造的燈,有五色珍珠制成的瑰麗“珠燈”,有精雕細刻的五色染“皮燈”,有五色蠟紙糊、飛天“燈籠”,還有引人註目的新無骨燈。這盞燈是用壹種特殊的方法制造的。武林舊事說:法用絹袋貯粟為胎,故燒而飾之,粟去之,如玻璃球。景色奇妙無比。元宵節晚上,居民們從城裏出來,上街看燈。約二鼓,知府在小橋邊的街上巡了壹圈,在東市西廣場搭起戲臺,坐在臺上,看著看著。成為觀燈的高潮。
宮中為示與民同樂,復古、假福、青巖、明華等廟堂縣點起燈火,氣氛熱烈。與此同時,五個高大的燈籠建築,被稱為玻璃燈籠山,設立在李的主要入口。千奇百怪的精致燈籠。正中“皇帝萬歲”四個大字配以正色玉門燈。二鼓之時,樂聲四起,燭火彩旗遍地,皇帝騎著戰車壹路觀巡,直奔李正門前門樓,宴請文武百官,形成了宮廷觀光的高潮。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曾兩次在杭州觀燈會,壹次是19歲,壹次是60年後,他入朝記載史書。他嘆了口氣,寫了壹首詩:“當妳打算進入皇城時,壹夜之間,歌聲和燈火都將被點燃。寧知道,六十多年後,老眼會回來看太平。"
元宵節在南宋最為興盛,其次是明清。直到民國時期,杭州燈會還是很紅火的。元宵節通常從12號開始,到18號結束。12日,新制作的龍燈被運到黃成的龍宮。供品後沾墨,稱為“開光”,或“龍燈上山”。
清代杭州,據《江鄉物節》詩記載:“十三元宵,家家戶戶把糯米粉搓成小面團,煮給祖先吃,稱為“元宵節”。到了十五晚上,糯米粉搓成大圓,裏面的餡是切得很細的核桃、花生、芝麻、棗、雞油、豆瓣醬等等,就叫“燈籠圓”。
端午節的習俗
舊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諧音,所以又把端午節稱為“端午”、“崇武”、“崇武”。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不同的觀點。魏晉時期,浙江開始出現紀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的活動。明清時期,杭州西湖的龍舟賽尤為興盛。據《杭傳》記載,西湖有四五艘龍舟,長約四五尺,頭尾皆高,彩畫如龍。中艙上下兩層,有龍頭王子,有秋千架,都是小孩子打扮,站著不動。秋千上上下下,門上掛著十八種武士旗和槍。五色傘,傘尾有蜈蚣旗。中艙下層甲板敲鑼打鼓,水兵在旁邊劃水。贏了比賽,大船就泊在湖中,龍舟掉頭齊頭並進。如拋物體,龍舟水手比拼。最難搶的就是錢和鴨子。錢沈於水,鴨遊於水,妳爭我奪,可觀。“據康熙《杭州府誌》記載,龍舟祭神、享第壹名後,到江邊觀看湖上劃船比賽。龍舟數十條,懸崖上的人如蟻。最近半山龍舟賽,都去碩日,遊人魚龍混雜,不減西湖。
乞巧節的習俗
在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據說天上的牛郎和織女每年相會壹次。民間婦女中有乞巧的習俗,故又稱“乞巧節”或“女兒節”。
經過幾千年的流傳,織女的童話變得越來越完整、美麗和迷人。即使是現在,它也廣泛流傳於浙江各地,在紹興和其他農村地區。那天晚上,許多年輕女孩偷偷藏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如果妳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聽到牛郎壹起編織時的呢喃,這個即將出嫁的少女,將來壹定會得到這份永恒的愛情。這壹夜,據《荊楚紀年》“女子在彩樓紮七孔針或以金銀五石為針,陳果當庭乞巧。如果甜瓜上有開心子網,就匹配。”這些1500年前的乞討活動,在今天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討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壹天,各種小物件都用面粉做成,放在油裏炸熟後稱為“妥果”,晚上在院子裏陳列妥果、荷花、白蓮藕、紅菱。壹個女孩在月亮上放壹根針來祈求熟練的編織,或者抓壹只蜘蛛放在壹個盒子裏。如果第二天打開盒子,那就叫巧織。紹興、杭州露天捧壹碗水過夜,第二天把碗水放在太陽下曬。如果妳看到碗面上有壹層薄薄的衣服,扔壹根小針在上面,看看倒影。如果看起來像剪刀、尺子等形狀,女性可以很聰明。或者有書影,妳以為讀書有前途。如果妳遇到壹個帽子影,妳以為妳會嫁給壹個官員。
中秋節的習俗
夏歷7月15日是“中元節”。據說中元節是人的節日,中元節是鬼節,也叫七月鬼節。
中元節,又稱蘭盆節,是道教和佛教在同壹天舉行的不同節日。道家之上,中、下、三元,天地水合。天庭賜福,地宮赦罪,水宮釋厄。蘭盆(即蘭花會)是佛教誠心誠意舉行的推薦祖先的儀式。“蘭盆”壹詞是梵文的音譯,意為“拯救顛倒”,與佛教拯救母親的故事有關。在浙江,“中秋”的祭祀儀式各地都差不多。
在杭州,7月12日的晚上,家家戶戶都要有藕、蓮藕、老淩等新鮮食物給祖先吃。據說鬼門關七月開,他們的祖先進進出出,家家必走。前兩天,最近失去生命的人舉著白色的燈,在他們的靈前系上白色的顏色,作為好的點心。這被稱為“中秋節”拜佛和念經。7月15日,雞冠花被供奉給祖先。這壹天要壹碗素餛飩,面皮裹雪薺菜,豆腐幹做餡。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用白紙把管子封好,裏面裝上銀錠和用錫紙折疊的元寶。封好之後,在第壹冊寫上某代祖先的話,寫“敬”字,在下壹冊寫上幾代崇拜者的名字,背面寫上封好的日期。祭祀在晚上舉行。或在中庭,或在中殿,在桌上擺好碗碟、酒壺、酒燈和盛好的米飯,然後點上蠟燭和熏香,父母會帶領孩子拜完祭,然後在門外燒封管。燒好後封好,從每個碗裏拿出壹點食物和酒灑在地上,這樣就結束了。
中秋節的習俗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或中秋節。
中秋節的月亮最亮最圓,因此被視為團圓的象征,也稱為“團圓節”。在浙江各地,中秋節都很重要,各地的習俗都差不多。因為這個季節是江南高爽的好時節,中秋之夜熱鬧、隆重、美麗。
在杭州,家家戶戶都在這天晚上拜月,供品是月餅、方柿、栗子等時令食品。祭月就是在院子裏搭臺、立案、點香。如果有伴奏樂器,他們會說唱古今書籍,編七句,壹人彈弦唱。然而,這些儀式今天已經失傳了。中秋節是賞月的壹個景點,在西湖的“三譚躍”中。所謂三塘,其實是湖中修建的三座石塔,呈中空狀,每座石塔壁上有五個圓孔。比如中秋月夜,中點蠟燭,用紙封住五孔,這樣湖裏就有15個月亮壹樣的倒影,連天上的月亮在水裏也有16個月亮。這個時候西湖的夜景很美很精彩。壹家人團坐在壹起,喝酒賞月,出門都盡量聚在壹起回家,俗稱“團圓節”。每個家庭都吃月餅,月餅是家人團聚的象征。
重陽節的習俗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因為初九是陽教,所以和為重陽。這是中國的傳統節目。
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景向費長房學道。有壹天費長芳告訴他:“今年九月初九,妳家發生了壹場大災難。可以馬上回家,做幾個花花綠綠的袋子裝進去,壹人壹個,掛在肩上,登高,在山上喝菊花酒,就可以避禍了。”桓景聽了,也照著做了。第二天回家的時候,我的雞和狗都死了。在未來,“重陽節”可以是壹種來自災難的祝福,並在民間傳播,成為壹種習俗。
浙江省的“重陽節”是在深秋時節。金色的微風沁人心脾,天高雲淡,登高望遠,妙趣橫生。在杭州,這天上午,很多賣小吃和糕點的店鋪都有“重陽”出售。蛋糕是方形和菱形的,裏面嵌著栗子,還有用紅綠紙剪成的旗子。每個家庭都買這個作為節日的早餐。
在這壹天,爬山,如黃成,黃愚,寶石山和葛嶺楚陽臺。我覺得爬完之後,我很幸運,壹切都很順利,我在壹步步的上升。這種習俗壹直流行到現在。
冬季至日的習俗
冬季至日是壹年24個節日中最重要的,通常在6月22日和2月20日和23日。這壹天,太陽穿過冬季的至日,而我們的省在北半球。所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浙江人有這樣的說法,冬天的至日壹年壹樣大。
在杭州,吃年糕的習俗自古以來就沒變過。有人吃湯圓年糕,有人用韭菜苗和肉絲炒年糕。還有嵌有豬油的紅色“玫瑰油年糕”,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鍋裏蒸。早餐裏吃年糕比較多,什麽都帶就很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