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講座文稿 面向中學生

中國傳統文化講座文稿 面向中學生

於丹: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在這個周末可以在重慶壹中,與大家相聚。今天我們在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公***服務平臺這樣壹個工程的推廣上,在這樣壹個信息化技術的平臺上,來談中國傳統文化,我覺得這是壹件有意思的事情。它給我們建立了壹個生活的坐標,就是我們今天在壹個什麽樣的時代裏,我們今天所需要的文化是什麽樣的。

我壹直希望中國的傳統觀文化是壹種活生生的,能夠對每壹個孩子的人格成長,身心健康,起到良性作用的壹種基因,但它不是壹種簡單的死記硬背,不是壹種簡簡單單的枯燥的、詰屈聱牙的古文而已。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活著的文化,很多朋友都看了世博,沒有去看的朋友也知道。中國館裏有壹個大家都在傳誦的景觀。是什麽呢?就是清明上河圖。這次我們看見的清明上河圖呢,不再是壹個簡單的長卷,而是北宋光陰流轉就在妳的眼前。妳會看見,壹會兒是晨光熹微,壹會兒是華燈初上,妳會看見那些讀書人來來往往,那些做買賣的人背影遠去,妳會看見老人和孩子快樂的在這個市井之中。我們站在那樣的壹個長卷面前,妳也分不清那是北京的王府井,重慶的解放碑,上海的南京路還是北宋的汴梁城。壹瞬間,往來的人群以壹種親近的方式進入妳的生活。

無獨有偶,我們現在也知道,在我們的博物館裏面,清明上河圖是可以用手指閱讀的。在妳點擊的時候,它也可以活起來。這些現象都出現在2010年,它告訴我們什麽呢?就是說在今天的時代,最好的文化資源,是要它穿越塵埃,來到我們今天的生活。讓它對我們21世紀的人,完成幫助,而不是21世紀的人,穿越古典,來到壹個平級的時代,讓我們全盤的去順應古典理論。中國的哲學、文學,歷史非常長,它有太多過時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文化,是壹種活生生的,是我們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

《周易》上有壹句:“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兩句話說得很有意思,關乎天文,就是說我們觀察了天文,會知道實時的變化,為什麽重慶會很熱呢,這跟它山城的地理位置是有關系的。妳知道了最近幾天的氣象變化,就知道加衣減衣。而下壹句話,“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觀察了世間的百態,然後去流化天下。它化身為壹種理念,壹種學習的方式,成為我們生命的成長。所以什麽是文化,在我的理解中,文化其實是個動詞,是文而化之。因為我們這麽古老的民族從來不缺少文,可是我們有時候缺少化。怎樣有壹種生動的方式,讓每壹個人有低成本提取信息的方便呢?這壹次教育部推出的學脈網,這樣壹個教育信息化公***服務平臺,它在最大的程度上尊重了孩子的差異化個體生存,也在最大程度上激活了學校資源的***享。這實際上是壹個化生的社會,文可以很古老,化可以很現代,古老的文通過現代的化就是壹個完美的結合。我從來不希望,我們講到的文化,壹定是壹種板起面孔,壹種呆板的,呆滯的文化,我希望文化能被人接受,被人親近,被人喜歡。

中國的文化,為什麽說能夠點燃孩子的成長之燈?每壹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燈。在壹盞燈火的照耀下,他生命的道路才會被照亮,他的夢想才會被照亮。我們在今天,學習什麽呢?我們在今天其實有壹些簡單的二元背反。

我經常被媒體問到壹個問題:“妳看現在的社會,娛樂化的東西很多,比如說網遊啊,電視節目啊,孩子都會很喜歡。而我們的傳統國學,那麽有意義,那麽重要,但是孩子們不喜歡。怎麽能讓嚴肅的國學蓋過娛樂網遊,怎麽讓大家的興趣轉回到嚴肅國學上呢?”其實我自己的專業是教傳媒的,我在大學正式帶的學科就是傳播學,我從來不認為傳統的國學跟現代傳播、現代的文化現象是背離的。最好的傳播方式,其實是尊重孩子們的身心發育特點,以他們最喜聞樂見的方法進行。如果大家想到國學壹定是呆板枯燥的,讓小孩子為了意義和價值區學習,而不是為了天真和樂趣學習,這是不符合規律的。家長很受罪,孩子也很受罪。

所以我有時候開玩笑說:壹個孩子鬧肚子了,媽媽左手拿壹塊糖,右手拿壹顆黃連素,說妳選擇什麽?糖很好吃,吃完了妳繼續鬧肚子;黃連素很苦,但吃完了會治病,妳吃什麽?當然媽媽是希望他吃黃連素了,但是十個孩子裏面有十個都會選擇吃糖。為什麽我們不能把黃連素包上壹層糖衣呢?妳讓他在能治病的同時享受這種甜蜜的味道,難道不好嗎?所以我壹直覺得,我們今天無論是媒體、老師還是家長,不要過分人為的誇張了國學那張嚴肅的臉,我們會嚇到孩子。為什麽說教育部這次推出的教育信息化公***服務平臺,我個人覺得很好。就是因為它會讓孩子們覺得電子化生存的時代,以這種自助式的提取,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最大自由限度的遨遊。這種方式符合兒童身心成長的渴望。

其實壹個人,最大的滿足就是尊嚴和自由,當壹個人受到尊重,當他選擇的空間有充分的自由,當這個孩子在小小的時候,我們把他當做壹個高貴的生命。那這個人以後會向社會承諾責任,會完成自主空間的選擇。我們現在經常說,孩子心理斷乳期太晚了,他們習慣於被家長被老師壹直慣著,替他們選擇。不過我們也承認家長都有壹個糾結的心結,就是壹方面管著孩子,替他們選擇,壹方面選多了又怪他們不爭氣,不自主。其實壹個好的網絡平臺,重要的不是推出的什麽產品,而是它推出的服務方式。網絡最大的革命是什麽呢?就是完成了平民社會的自主交流。

大家都在說,中國處於壹個民主化的進程當中。什麽是真正的民主?民主不簡簡單單是公民民主投票時的那張選票,更重要的是壹種文化權利的分享,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觸摸。過去,我們這個門檻太高,對於國學的研究,理解往往是學界精英的事情。其實在我的理解中,中國文化有它內涵的研究,有外延的普及。研究可以是專業人士的事情,但普及是每壹個中國人的權利。我們怎麽樣去設計壹個“零門檻”的普及呢?教育做這件事情,會真正完成壹個現代化網絡工具跟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平滑的對接。最好的學習,是什麽狀態?《論語》上說過 “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是三重不同的境界。“知知者”就是我了解它,我學習了,我懂得了;“好知者”就是人真正愛好它 ,投入其中。而“好知”還不是最好的境界,“樂知”是以最輕松的方式,提取有用的信息,完成創造性的快樂,能夠感覺到生命價值最大的開發。而且妳被這樣的學習成全的同時,也去成全了壹個孩子。這樣的狀態是最好。

今天這個時代,從我們看見的清明上河圖,能夠在眼前流動起來,到今天這個公***服務平臺的推出。其實都符合了壹個規律,就是文化會以壹個“零門檻”的方式走進大眾的生活。我作為壹個老師,在走到任何國家的時候,都會關註他們的教育方式和社會化手段。在臺灣,我有時在臺灣會感到憂心忡忡。我曾看到他們的教材體系裏面,對中國文化的設置和匹配。臺灣地方雖小,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保留方面還是做出了努力——雖然我們看到臺灣的教材中有去中國話的趨勢。事實上,妳看過他們的教材後發現,他們的態度還是嚴肅的。今天的孩子知道《三字經》和《弟子規》了,也有壹些小學的孩子們,知道《論語》了。但是我們有多少孩子在小學以前,會知道《論語》、《孟子》、《中庸》、《大學》,我們所謂的四書?孩子們真的熟悉嗎?中國人從何處來,我們需要打通壹種血脈。我並不是說兩千多年前的經典,到今天壹定是適用的,裏面50%以上的內容都已經過時了。比如說那些封建的綱常禮教,今天是用不到的。但是那些君子的修身養性,我們能不能夠以壹種簡約的方式讓它深入人心?讓壹個孩子以壹種快樂的方式,去完成對他的接觸。什麽是中國文化?它講究壹種人的自我學習和更新。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的源頭,是儒道兼濟。儒和道匹配在壹起,給了我們壹種什麽樣的坐標呢?今天我並不認為學習國學,是為了讓孩子流暢的背誦壹段,拿出來可以像彈鋼琴壹樣給客人表演。並不壹定壹個孩子流暢的學習了背誦,他就可以了解其中的真意。我們需要給孩子的生命提供壹個坐標,讓他擁有壹個大格局。什麽是“格局”?成人世界常常說:“誰的思想有局限性。”什麽叫局限?局限就是格局太小,被其所限。局限性的事情,我們是怨不得對手的,因為妳自己的局小了,把自己限制住了。而中國儒與道,儒家就是大地,教會我們進入社會生活;道家就是天空,教我們在精神上建立自由飛翔的能力。儒與道就是中國的天地。所以在盤古開天地的神話中,對盤古的人格有6個字形容,叫做“神於天,勝於地。”也就是說壹個人在天空上要完成自我超越,做神仙;在大地上要完成自我實現,做聖賢。神與聖其實是中文的天地坐標。只有壹個人是頂天立地的時候,這個大寫的人才能成立。

我在大學裏面,經常看到壹種遺憾,就是各地學習的尖子——能夠考上全國重點的大學,分數都不低——人際交往上卻有障礙。時而妄自尊大,時而妄自菲薄,有的時候是為了工作,有的時候是為了失戀,整個人的精神系統出現了顛覆。這樣的事情,在今天比比皆是。這壹切說明我們的孩子,在整個生命成長過程中,比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壹種健全的人格心智,和對自己承諾責任的能力。壹個人先向自己承諾責任,向親人承諾了責任,而後才能向社會向民族向未來完成責任的承諾。壹個人不能對自己做出承諾,傷的是自己。

在今天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國民面對的是怎麽的生存狀況?中國從70年代末開始推行計劃生育,第壹代計劃生育的子女已經開始上小學了。但是這些獨生子女的心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需要我們的關註。過去我們四五個孩子,什麽東西都需要分享,那個時候孩子必須懂得分享。大孩子是要帶小孩子的,因為父母沒有那個精力。那個時候的孩子,拿起綠豆,碎布就能縫出壹個沙包來。小男孩有樹棍二就能削出壹個小手槍,可以玩得很高興。而到了我的孩子,送的禮物,不是娃娃就是電動車;不是幾百塊就是上千塊,但是這個東西壹壞,孩子張嘴就說:媽媽,這個東西壞了,給我買個新的吧。我想那時我們沙包破了,頂多自己補補,那個時候連沙包都沒有概念什麽叫買新的。

我們那個時候的孩子很少依賴物質,但我們依賴自己的創造;我們那個時候玩是群體性的,沙包、打仗都不是壹個人的,而現在的孩子往往失去了群體的特性,雖然他們看上去是壹起玩,可是妳看看他們都玩的什麽?滑板車、輪滑鞋,玩兒的時候都是個玩個的,還有什麽配合的遊戲?孩子們其實是在遊戲中學習,壹種叫做規則的東西。小女孩跳皮筋的時候,壹邊的人玩兒壞了,就必須去舉皮筋,技不如人就該如此。而現在的孩子那麽多的不甘心就是因為缺乏在群體中的經驗。他不懂得為了群體更努力,缺乏群體榮譽感。同時這樣的成長方式也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

現在孩子太多的空間是在屋頂下,現在的孩子是在學奧數,是在打電腦,在彈鋼琴。但沒有壹件事在露天完成的。現在我作為壹個母親,作為壹個老師。常常在想我們到底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我常在思考,作為壹個教育工作者,用怎樣的手段在這個教育的平臺上去完善人最大的自由空間,能以壹種樂趣的方式完成心智的激活。我希望用教育體系去彌補獨生子女帶來心智的變化,給獨生子女壹個更好的調整自我的空間。這不是院墻類的學校式教育可以完成的。其實獨生子女是壹種生態環境的變化,這是壹個巨大的變化,它表現在人的心智上,和價值選擇上。現在我巴不得自己的學生能夠好好談戀愛,在戀愛中好好學習。因為我覺得現在的孩子自我中心到了戀愛也壹定不會談。現在的孩子談戀愛,愛的時候死去活來,如膠似漆,但倆孩子壹打架女孩子就說:“妳怎麽能這麽對我,我爸從來不這樣。”現在的小姑娘,把父親對自己寵愛看成了別人對自己的標準。她沒有兄弟,小的時候也沒有付出過。她順理成章的認為小的時候爸爸對她的模式,就是未來男朋友對她的模式。所有的這壹切不是我們會了奧數,有了特長就能解決的問題。我壹直在想我們現在這個的公***平臺,能夠完成多少人的社會鏈接,能夠完成多少的補充呢?今天我有機會來做首講,也是以壹個老師的身份,來看這個平臺帶給人的資源最大化。

  • 上一篇:中南地區包括的省份和地區
  • 下一篇:中國十大紅茶和中國十大紅茶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