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瑀,字時文,後梁明帝子也。瑀愛經術,善屬文。性鯁急,鄙遠浮華。 晉王為太子,授右千軍。即帝位,拜內史侍郎,數言事忤旨,稍見忌。高祖入京師。招之,挈郡自歸,授光祿大夫,封宋國公,拜吏部尚書。秦王領右元帥,攻洛陽,署瑀府司馬。武德元年遷內史令,帝委以樞管,內外百務悉關決。或引升禦榻,呼曰蕭郎。瑀自力孜孜,抑過強違無所憚。上便宜,每見納用。手詔曰:“得公言,社稷所賴。朕既寶之,故賜黃金壹函,公其勿辭。”
是歲,州置七職,秦王為雍州牧,以瑀為州都督。詔嘗下中書,未即行,旁讓其稽,瑀曰:“隋季內史詔敕多違舛,百司不知所承。今朝廷初基,所以安危者系號令。比承壹詔,必覆審,使先後不謬,始得下,此所以稽留也。”帝曰:“若爾,朕何憂乎?”初,瑀關內田宅悉賜勛家。至是,還給之。瑀盡以分宗族,獨留廟室奉祠。
貞觀初,帝問瑀:“朕欲長保社稷,奈何?” 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長久者,類封建諸侯以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絕。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年。魏、晉廢之,亡不旋跬。
此封建之有明效也。”帝納之,始議封建。瑀諭議明辯,然不能容人短,意或偏駁不通,而向法深,房玄齡、魏征、溫彥博頗裁正之,其言多黜,瑀亦不平。會玄齡等小過失,瑀即痛劾,不報,由是自失,罷為太子少傅。九年,復參預政事。
帝嘗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廢立議,顧聯朕挾不賞之功,於昆弟弗見容,瑀於爾時不可以利怵死懼,社稷臣也。”又曰:“公守道耿介,古無以過,然善惡太明,或有時而失。”卒,年七十四。詔贈司空、荊州都督,陪葬昭陵。
贊曰:梁蕭氏興江左,實有功在民,劂終無大惡,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後裔。自瑀逮 ,凡入葉宰相,名德相望,與唐盛裝。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蕭瑀別名時文,是南陽後梁明帝蕭巋的兒子。蕭瑀喜愛佛學,會寫文章。他性情剛直嚴峻,輕視鄙棄浮華不實。
晉楊廣當太子時,蕭瑀任太子左千牛。他登上帝位,被任命為內史待郎,多次說話違反斷帝心意,逐漸地被疏遠了。
高祖李淵進長安後,招呼蕭瑀,他獻出河池郡投奔的唐朝,被授光祿大夫頭銜,封宋國公爵號,任民部尚書字職。秦王李世民兼任右元帥,進攻洛陽,蕭瑀任秦王府代理司馬。武德元年(618),升任內史令,高祖把機要事務委托給他,宮庭內外各項政務全都讓他參與處理。有時帶他坐上禦榻,親切地喊他“蕭郎”。蕭瑀勤懇努力孜孜不倦,批評過失糾正錯誤無所顧忌。每當提出有益的建議,都被采用。高祖親筆寫詔書說:“您的意見,有利於國家,我很珍愛,所以賞賜壹函黃金,您切莫推讓。”
這壹年,要在七個州設置官署,秦王擔任雍州牧,任命蕭瑀為雍州都督。高祖的詔書發到中書省,沒有即時執行,高祖責備他們拖拉,蕭瑀說:“隋朝末年,內史宣布的詔令常常前後矛盾,各主管官吏不知該聽哪種。如今開始創建基業,號令關系到國家安危。每當 壹項詔令,壹定要反復核對,對前後統壹的,才能下發,這就是潛督的原因。高祖說:“是那樣,我還擔心什麽呢?”當初,蕭瑀在關內的田地房屋都交高祖賞給了功臣,到現在,都還給了他。他全部分給了族人,只留下祠堂祭祀祖先。
貞觀初年,太宗詢問他:“我想永保江山,該怎麽辦?” 蕭瑀說:“夏商周三朝能夠長久保住天下的辦法,都是分封諸侯作為保衛中央的藩國。秦朝設置郡縣,兩代就滅亡了。漢朝把親屬功臣封為王侯,國運也有四百年。曹魏、晉朝廢除分封制,沒轉過身來就滅亡了。這就是分封制的顯著效果。”太宗采納了這個意見,開始商議分封國公刺史。
蕭瑀議論朝政聰明善辯,但是不能寬容別人的不足,有時存心詭辯觀點不壹,但他壹向法度嚴謹,房玄齡、魏征、溫彥博都不能裁斷辯駁,他的意見多數不被采納,心也裏憤憤不平。碰巧房玄齡等人犯了小錯,蕭瑀就拼命彈劾,太宗不予理踩,因此反而給自己造成損失,貶為太子少傅,後來授予特進這個空銜,再任太常卿。後來出任河南道巡大使。貞觀九年(635),又調回朝廷參與政事。
太宗曾說:“武德末年,太上皇有廢除建成號立太子的想法,但我立有無法獎賞的功卿、建成、元吉不能容我,蕭瑀那時不理他們的利誘威脅,真是個失系國家安危的大臣。”所以寫詩賜給他說:“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又對蕭瑀說:“您守誌不移剛直不阿,古人也無法超過,但是善惡分得太清楚了,有時也失去分寸。”
去世時,七十四歲。遺囑命令用單層的衣服人斂,安葬不要選擇日期。詔令追認他為司空、荊州都督,安葬在太宗預先為自己的昭陵墓地。
每當提出有益的建議,都被采用。
2. 文言文翻譯:1.何嶽兩次還金譯文 2.拾得遺銀二百余兩 遺:原文: 秀才何嶽,號畏齋。
曾夜行拾得銀貳百余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其留金也。旦日攜至拾銀處,見壹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①皆合,遂以還之。
其人欲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 又嘗③教書於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壹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
尋,官吏詣京,去數年,絕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齋壹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⑤; 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⑥人也遠矣! 譯文: 秀才何嶽,自號畏齋,曾經在夜晚走路時撿到200余兩白銀,但是不敢和家人說起這件事,擔心家人勸他留下這筆錢。第二天早晨,他攜帶著銀子來到他撿到錢的地方,看到有壹個人到這兒尋找,便上前問他,回答的數目與封存的標記都與他撿到的相符合,於是就還給了他。
那人想從中取出壹部分錢作為酬謝,何嶽說:“撿到錢而沒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東西了,(我連這些都不要),又怎麽會貪圖這些錢呢?”那人拜謝而走。 他又曾經在做官的人家中教書,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將壹個箱子寄放在何嶽那裏,裏面有幾百兩銀子,(官吏)說:“等到他日我回來再來取。”
去了許多年,沒有壹點音信,(後來)聽說官吏的侄子為了別的事情南下,但並非取箱子。(何嶽)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帶回官吏那兒。
秀才何嶽,只是壹個窮書生而已,撿到錢歸還,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金錢寄放在他那數年卻壹點也不動心,憑著壹點就可以看出他遠過與常人。 註釋: ①封識(zhì):封存的標記。
②利:貪圖。 ③俟(sì):等待。
④暫猶可勉:短時間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⑼ ⑤過:超出。 ⑥金:金子 中心主旨: 拾金不昧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文中敘述了窮秀才何嶽兩次還金的故事,表現了何嶽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義。 2.拾得遺銀二百余兩 遺:遺失的,丟失的。
3. 原化記中繩技文言文翻譯白話釋義:
獄吏領囚犯到了戲場,別的節目已經開始表演了,後來才叫這人表演。只見這人拿著壹百多尺長的繩團,放在地上,將壹根繩頭拋向空中,繩子筆直。
開始時拋了兩三丈,然後到四五丈。繩子很直,就像有人牽著似的,大家感到很驚奇。後來,竟拋到二十多丈,擡頭看不到繩頭,這人便手握繩子,身子離地。
最後,他扔掉了繩子,在空中像鳥壹樣,越飛越高越遠,向遠處飛去。他就在那天借機逃出了監獄。
原文:
明日,吏領戲場。諸戲既作,次喚此人,令效繩技。遂捧壹團繩,計百余尺,置諸地,將壹頭,手擲於空中,勁如筆。初拋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牽之,眾大驚異。
後乃拋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見端緒。此人隨繩手尋,身足離地,拋繩虛空,其勢如鳥,旁飛遠飏,望空而去。脫身行狴,在此日焉。
此文出自唐·皇甫氏所著的《原化記》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光祿屠者條所記為文宗大和(827~835)中事,書當成於開成、會昌年間。“華亭堰典”條後有“洞庭子曰”的評論,“洞庭子”或為皇甫氏之號,作者或為荊楚人。
是書所載多求仙訪道或高僧方士之種種靈異,但是也有壹些是破除迷信的,比較引人註意的是《畫琵琶》,寫得比較生動。另外是書中還寫了壹些女俠的故事,也比較有特色。《通誌略》著錄壹卷,《太平廣記》收佚文六十餘則,今據《太平廣記》整理。
古代中國傳奇小說集。皇甫氏著。所敘內容以神仙冥報,龍虎異變為主,內容簡單又往往沿襲前作,如《周邯》篇取自裴铏《傳奇·周邯》,而篇幅僅為後者之四分之壹。
按主題分九十二大類,下面又分壹百五十多小類,例如畜獸部下又分牛、馬、駱駝、驢、犬、羊、豕等細目,查起來比較方便。
從內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故事,實際上可以說是壹部宋代之前的故事的總集。其中有不少書已經失傳了,只能在本書裏看到它的遺文。許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故事,就靠《太平廣記》而保存了下來。
4. (壹)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1)D “及明帝初”為時間狀語,單獨成句,其後斷句,排除A、B;“肇獨曰”這裏“肇”為主語,其前斷句,排除C.句子翻譯為:到了明帝初年,參與恭迎的親近侍從和百官,從侍中崔光以下全都受到加封,封遊肇為文安縣侯.唯獨遊肇說道:“兒子繼承父親的地位,是古今的常事,因為這壹點而獲得加封,將怎麽自居?”.(2)C “文中指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作品”錯,“經”文中指儒家經典著作.(3)C 張冠李戴,“遊肇召集公卿聚會”錯,原文為“及元叉廢靈太後,將害太傅元懌,乃集公卿會議其事”,應是元叉召集公卿聚會.(4)①見:表被動;以:因為;扶侍:服侍.句子翻譯為:遊肇謙虛樸素敦厚莊重,溫文爾雅受到信任.因為父親年老,請求辭職服侍.②以:認為;執誌:執意;嘉:稱贊.句子翻譯為:遊肇認為自己的名字是孝文帝所賜,執意不肯,高肇十分恨他,宣武稱贊他剛正耿直.答案:(1)D(2)C(3)C(4)①遊肇謙虛樸素敦厚莊重,溫文爾雅受到信任.因為父親年老,請求辭職服侍.②遊肇認為自己的名字是孝文帝所賜,執意不肯,高肇十分恨他,宣武稱贊他剛正耿直.參考譯文:遊肇,字伯始,孝文帝賜給他名.博通經史.孝文初年,擔任內秘書侍禦中散.皇帝南下親征,遊肇上表勸阻,皇帝沒有接受他的意見.不久遷任太子中庶子.遊肇謙虛樸素敦厚莊重,溫文爾雅受到信任.因為父親年老,請求辭職服侍.孝文帝想讓他以俸祿供養,於是令他出任本州南安王元楨鎮北府長史.南安王去世後,又擔任高陽王元雍鎮北府長史.遊肇為政清廉簡約,加以匡正輔佐,歷輔二王,很有政績.因為父去世解除官職.又被任命黃門侍郎,兼侍中,任畿內大使,罷免壞的官員,提升好的官員,賞罰分明. 遊肇是位儒者,時常註重禮教,以法度制裁所糾舉的,沒有壹個不是傷風敗俗的.他執法仁明公平,斷案務求憐憫寬恕.尚書令高肇,是宣武的舅舅,百官畏懼,因為遊肇的名字與自己相同,想讓他改名.遊肇認為自己的名字是孝文帝所賜,執意不肯,高肇十分恨他,宣武稱贊他剛正耿直.遷任侍中.梁軍的主將徐玄明斬殺其青、冀二州刺史張稷的腦袋,率郁州歸附朝廷,朝廷商議派兵赴援,遊肇上表認為不應使軍隊勞累去爭奪海島之地,皇帝不采納文言文閱讀答案 遊肇,字伯始,孝文賜名焉.博綜經史.孝文初文言文閱讀答案 遊肇,字伯始,孝文賜名焉.博綜經史.孝文初.等到大將軍高肇征討蜀地時,遊肇又陳辭請求等待以後圖謀,(皇帝)又沒有采納. 明帝登位後,升任相州刺史,有很好的政績.遊肇處理政事不是很快決斷,主管者與諮呈官往返多次,壹定窮究事情之理,然後下筆處理.盡管寵貴權勢請托,他始終不屈服,正直無邪的節操,為當時人敬服.到元叉廢黜靈太後時,將加害太傅元懌,於是召集公卿聚會商議此事.在那時,群官沒有不失態變臉色順從元叉旨意的,唯獨遊肇高聲發言,認為不行,元懌終究沒有下到官署處理.去世,謚號文貞公.遊肇外表寬緩柔和,內心剛強正直,特別愛好儒家典籍經傳,手不釋卷.通曉《周易)《毛詩》,尤其精通《三禮》.寫有《易集解》,撰寫《冠婚儀》《白矽論》,詩賦表啟***七十五篇文言文閱讀答案 遊肇,字伯始,孝文賜名焉.博綜經史.孝文初文章文言文閱讀答案 遊肇,字伯始,孝文賜名焉.博綜經史.孝文初出自,轉載請保留此鏈接!.遊肇謙虛廉潔不爭逐,曾經撰寫《儒巷》,用來表達自己的誌向.他清貧寡欲,生活來源憑借俸祿罷了.遊肇任廷尉時,宣武曾經命令遊肇,希望(他對罪犯)有所減罪寬恕,遊肇執意不聽從,說:“陛下自能寬恕(他們),怎能命令我徇情枉法呢!”他堅持己見就像這樣.到了明帝初年,參與恭迎的親近侍從和百官,從侍中崔光以下全都受到加封,封遊肇為文安縣侯.唯獨遊肇說道:“兒子繼承父親的地位,是古今的常事,因為這壹點而獲得加封,將怎麽自居?”堅決推辭不接受.評論者推崇他.。
5. 《晉書 王渾傳》文言文翻譯王渾,字玄沖,太原晉陽人也。王渾深沈儒雅有器量。承襲了父親京陵侯的爵位,被封為大將軍曹爽的屬官。曹爽被殺後,按照慣例,他也被免了官。後來起用為懷令,參管文帝安東軍事,逐漸升遷為散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鹹熙年間任越騎校尉。武帝接受封禪,加封王渾為氦緝份墾莓舊逢馴撫沫揚烈將軍,遷任徐州刺史。當時遇上災荒饑餓,王渾開倉振濟,百姓依賴他。泰始初年,增加封邑壹千八百戶。壹段時間後,遷任東中郎將,監理淮北諸軍事,鎮守許昌。屢次陳述治國方略,意見多被采納。
轉任征虜將軍、監豫州諸軍事、假節,兼領豫州刺史。王渾的管轄地與吳邊境相連,他宣布威信,前後來投降依附的吳人很多。吳將薛瑩、魯淑的軍隊號稱十萬,魯淑軍向弋陽,薛瑩軍向新息。當時州兵都放假休息,軍隊只有壹旅人,王渾用船悄悄渡過淮河,出其不意,薛瑩等人沒有料到晉軍的到來。王渾打敗他們,因有功封王渾的次子王尚為關內侯。遷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守壽春。吳人大規模在皖城屯田,圖謀在邊境制造禍害。王渾派遣揚州刺史應綽督統淮南各軍攻破他們,並且攻破了另外壹些軍屯,焚燒了吳人積儲的谷物壹百八十多萬斛、稻苗四千余頃、船六百余艘。王渾於是在東部邊境陳兵,了解那裏地形的險易,逐個地觀看敵城,考察攻取的形勢。
等到大規模討伐吳國,王渾率軍隊從橫江出兵,派遣參軍陳慎、都尉張喬攻打尋陽瀨鄉,又攻擊吳牙門將孔忠,都打敗了他們,俘獲吳將周興等五人。又派遣殄吳護軍李純占據高望城,討伐吳將俞恭,打敗了他,斬殺俘獲很多。吳國的歷武將軍陳代、平虜將軍朱明恐懼而來投降。吳丞相張悌、大將軍孫震等人率兵數萬向城陽進發,王渾派遣司馬孫疇、揚州刺史周浚打敗了他們,在陣前殺死兩員將領,並斬首七千八百人,吳人十分恐懼。
轉任征東大將軍,又鎮守壽陽。王渾不崇尚刑法,處事決斷公正。當時吳人剛剛歸附,很是有畏懼之心。王渾安撫外鄉人,誠心安慰接納,座上沒有空著的席位,門前沒有滯留的賓客。於是江東人士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太熙初年,遷任司徒。惠帝即位,加授侍中,又在京陵設置士官,如同睢陵那樣。等到誅殺楊駿,重視舊臣,於是加授王渾軍職。王渾認為司徒是文官,主掌國史不統領軍隊,統率軍隊則下屬官吏穿紅色服裝。自認為偶然受到壹時的寵幸,權且掌管軍隊,不符舊典章,於是命令自己的下屬官吏都穿黑衣。議論的人贊美他謙虛而識大體。
王渾在所擔任的職務上,壹直有名望,元康七年去世,時年七十五歲。
6. (壹)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1)D “也”為句末助詞,其後斷句,排除A、C;“曰”為對話標誌,其後斷句,排除B.句子翻譯為:臣聽說 古代君王派遣將軍的時候,跪下來推著車,說‘朝廷內的事,由寡人作主,朝庭外的事則更由將軍截斷.壹切論功行賞及爵封之事,都由將軍在外決定,回來再報告壹聲就是了.(2)B “鄙人”只用於對別人稱自己.(3)C “明今”的解釋不符合原文內容.原文指出文帝的弊端是“法太明,賞太輕,罰太重”,選項改為“任用郭開這類奸邪之人”.郭開是戰國時代趙國人,趙王遷重用郭開亡了國.(4)①讓:責備;眾:當眾;獨:難道;亡:不;間處:私下.句子翻譯為:召見馮唐責備說:“妳當眾侮辱我,難道不能私下告訴我嗎?”②西、南:名詞作狀語,在西面(南面);是:這;幾:幾乎;伯:成為霸主.句子翻譯為:在西面抑制強大的秦國,在南面抗拒韓、魏兩國.在這個時候,趙國幾乎成為霸主.答案:(1)D(2)B(3)C(4)①召見馮唐責備說:“妳當眾侮辱我,難道不能私下告訴我嗎?”②在西面抑制強大的秦國,在南面抗拒韓、魏兩國.在這個時候,趙國幾乎成為霸主.參考譯文:馮唐,祖父是趙國人,他的父親把家遷移到代地.漢朝建立後遷到安陵.馮唐憑借孝敬著名,擔任郎中署長,侍奉文帝.文帝坐著輦經過,問他說:“老人家您因什麽原因仍擔任郎官呢?您的家在哪裏?”馮唐皆據實回答.文帝說:“我在代地的時候,我的尚食監高祛屢次向我提及趙將李齊的賢能,以及他在巨鹿下面作戰時的事跡.現在我每次吃飯的時候,心總想著巨鹿的情景.您老人家知道他嗎?”馮唐回答說:“李齊還比不上廉頗與李牧的將才呢.”皇帝說:“什麽緣故呢?” 馮唐說:“臣的祖父在趙的時候,做官統禦將士,跟李牧交情很好.而家父以前做過代相,與趙將李齊相熟,所以臣了解他們的為人.”文帝聽說了廉頗、李牧的事跡以後,高興得拍著大腿說:“唉!我為何得不到像廉頗、李牧那樣的人才來做我的將軍?如果得到了,我又何必擔憂匈奴為患呢!”馮唐說:“臣誠惶誠恐,昧死以陳,眼下縱使得到像廉頗、李牧那樣的將才,也不懂得任用啊!”文帝很生氣,起身進入宮中.過了好壹會兒,召見馮唐責備說:“妳當眾汙辱我,難道不能私下告訴我嗎?”馮唐謝罪說:“,不懂得避忌.”粗淺無知的我不懂得避諱.”在這個時候,匈奴剛剛大舉入侵朝那縣,殺死了北地郡的都尉孫卬,文帝正把匈奴入寇的事當成心事,於是再問馮唐說:“您怎麽知道我不懂得任用廉頗、李牧那樣的人才呢?” 馮唐回答說:“臣聽說古代君王派遣將軍的時候,跪下來推著車,說‘朝廷內的事,由寡人作主,朝庭外的事則更由將軍截斷.壹切論功行賞及爵封之事,都由將軍在外決定,回來再報告壹聲就是了.’這並非是無稽之談.我的祖父說,李牧為趙將,屯駐在邊境,軍市的租稅都自行用來犒饗士卒,賞賜在外決定,不必受朝廷的牽制.君主既然壹切委托他,而但求他成功,因此李可以竭盡他的智能.派遣精選的兵車壹千三百輛,能射的騎兵壹萬三千輛,價值百金之良士十萬人,所以他能夠在北方驅逐單於,大破東胡,殲滅獵林,在西面抵抗強大的秦國,在南面支援韓魏兩國.在這個時候,趙國幾乎稱了霸.後來,適逢趙王遷即位,他的母親是個倡家女.他即位後,竟然聽信郭開的讒言,終於殺了李牧,而派顏聚代替他.因此趙國被秦國滅掉.現在我聽說魏尚做雲中郡的郡守,他軍市的租稅全用來稿饗士卒,更拿出私有的錢財,每幾天就宰壹次牛,以饗賓客、軍吏及舍人,所以匈奴躲得遠遠的,不敢接近雲中郡的關塞.有壹次,匈奴曾經入侵,魏尚率領車騎出擊,殺敵甚多.這些士卒都是壹般人家的子弟,由田地農活中間出來從軍,他們哪裏了解軍令和兵符之事呢?終日只拼命作戰,斬敵首,虜敵人,到幕府記錄戰功.可是稍有不合,文吏就以法律來制裁他.該賞的不賞,但犯了法,文吏卻絕對按律處分.我認為陛下的法令太嚴明,賞賜太輕,刑罰太重.而雲中郡守魏尚犯了記錄斬敵首的戰功差了六級之罪,陛下把他交給執法之吏治罪,削除他的官爵,並判他徒刑.由此說來,陛下縱然得到像廉頗、李牧那樣的將才,也不懂得任用的.我實在很愚昧,觸犯了禁忌,該得死罪,該得死罪!”文帝聽了心裏很高興,當天就令馮唐拿著符節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再度任命他為雲中太守.又任命馮唐為車騎都尉,統領中尉和郡國的車戰之士. 過了十年,景帝即位,任命馮唐為楚相.武帝即位,訪求賢良之士,鄉裏推舉馮唐.當時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於是任用他的兒子馮遂為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