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

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是指中國所特有的、在過去產生、經過了歷史的社會化過程、至今仍然在政治生活中活著的東西,是相對穩定地積澱在中國民眾心理層面上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取向,是中國政治系統和政治運作層面的依托。尋求文化的由來,探究政治文化的根源,不能不追問反映著生存樣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有文化價值觀念的育成與演化,以及人類主體精神活動的可能性空間都可以從中找到解釋。中國政治文化來自於中國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歸納起來,影響著中國政治文化性狀的主要因素有四,壹是小農自然經濟方式,二是宗法族制的社會構造,三是國家意識形態化的儒家學說,四是國家制度和權力階層的支配與匡約。它們結成互為依存、相互支持的政治生態系統,成為育化中國政治文化傳統的土壤。

按照經典政治文化的分類標準,可以說中國屬於依附型政治文化,積澱於國民心理層面的政治價值意識與行為習慣取向所展示的政治文化特征主要是:家長本位的政治文化;權力崇拜的政治文化;潛規則的政治文化;以及均平取向的政治文化。

作為壹種主觀理性存在,家長制體現的是在政治生活的序列中,人們自上而下擁有絕對權力而無相應的義務;由下而上只有絕對的義務而無相應的權利。與家長制相映隨形的,是中國特有的禮制秩序或倫理角色定位系統。五倫三綱既是壹種禮制秩序,又是壹種角色規範,從而固化了家長本位的政治文化。由於政治是壹種利益分配機制,所以家長的全能地位就必然造就出權威主義人格:以己為政治序列中的原點,對下位是頤指氣使的主子,而對上位則是卑躬屈膝的奴才。具體來說,家長制導致的權威主義人格主要表現為皇權崇拜意識、虛飾好偽傾向和奴性仆從習慣。

權力崇拜作為壹種社會價值取向,其存在前提是政治的泛化,即是說國家與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壹體化。在這種環境中,國家政治功能無限膨脹、無限覆蓋,而社會自主空間則極度狹小和社會經濟功能微弱。在這壹政治是壹切、壹切是政治的社會中,權力當然成為最活躍、最有價值的生存工具和生活杠桿,這壹點清楚體現於王權時代權力與特權、權力與土地、權力與工商、權力與讀書等多重關系之中。以封建皇權為尖頂的金字塔型官僚體系按權力大小和官位高低進行社會資源分割的現實,成為對於社會成員的直感刺激,由此在社會成員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權力崇拜意識。其源遠流長的影響在當代的依稀反映是:依然超常的權力支配空間;賣官鬻爵的官場腐敗,以及名人入仕的激勵傳統等等。

潛規則這壹提法是針對正式規則即由官方明文規定的法律法規規章條例以及種種紅頭文件而言的。這兩種規則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經歷著兩種極為不同的命運。正式規則經過了嚴肅認真的制定過程,有冠冕堂皇的身份地位,在官場語言和官樣文章中連篇累牘耳熟能詳。但是這類具有合法性和官方基礎的規則條文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歸於有令難行、有禁不止的結局。相比之下,非正式規則雖然不成具文,卻能深入人心,雖然不登臺面,卻是約定俗成。它是合情不合法的規矩,是意會而非言傳的陋規,是當事者彼此的認可和期待。潛規則深植於中國宗法制度的悠久歷史和人情大國的深厚土壤,血緣、學緣、鄉緣、業緣四個圈子是其暢行其道的基礎依托,人情開道、旁門左道是其基本交往方式,由腐敗走向制度失靈是其不可避免的結果。

當人們不否認政治這壹事物的利益分配功能時,便會認可均平主義是壹種政治觀念和實踐。均平主義成為壹種普遍思潮主要見於兩個原因:人之物質本體的存在需求與生產供給缺口的矛盾;由匱乏經濟決定的利益分配意識。此外,均平主義在中國的格式化還有壹特殊原因,即能滿足政治需要。盡管在自古至今的長時段中人們壹直孜孜以求去實現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均平主義夢想,可迄今所有的實驗無不以失敗告終。歷史昭示,在均平主義和家長政治、特權現象及無政府主義之間存有某種親緣關系,它壹碗水端平的實踐不依市場調節而只能靠人為擺布,這就為實施人治、加固集權找到了壹個合適的理由,其主張從來都是按照三綱五倫角色定位系統將利益分配建立在均平旗幟掩蓋下菌生權力階層相對於平民大眾的種種特權,均平主義中還潛伏著無政府主義,這不僅因為人們對均平的要求必然會由經濟生活伸向政治和其他社會生活,而且還因為與均平***生的家長政治會制造社會反彈從而積蓄起反抗與無政府情緒。所以在均平主義高調存在的地方,人們完全有理由對集權、特權和無政府傾向保持足夠警惕。

  • 上一篇:黑龍江是不是中國的商品糧基地和最重要的林業基地?為什麽?
  • 下一篇:2018優秀範文來自青少年學習美德的經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