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造神運動、雕塑運動、線造型、塊造型的表現
文本:
世界藝術的比較研究非常有趣和吸引人。人類在世界上幾個不同的地區踏入了文明的門檻,但發展的狀態卻不壹樣。藝術文化與人類社會的其他因素密切相關,導致消亡,再到滅絕,生生不息,構成了多姿多彩的藝術文明現象。這些現象逐漸產生,聚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促進了藝術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正是這些不斷豐富多彩的現象,證明了藝術文明的發展進程絕不是簡單筆直的。人類藝術史和其他文化史壹樣,更明顯的特點是多波折甚至倒退。很多藝術文明最後被打斷,被淹沒。相當壹部分偉大的藝術創作在時間的長河中消失了,很多都是後人難以企及、難以企及的高峰。不同的美術會在各種特定的條件下產生,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不能互相替代。但是,藝術的發展和生產有著相同的規律。現代藝術其實有著古老的淵源,傳統藝術則有著當代的意義,歷史上的很多傑作都有著永恒的魅力。
在古代,人類的藝術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同性戀傾向,使用的材料種類也很多。這是因為原始人類的社會活動、生存方式、生存手段基本相同。意識形態是以人的展示活動為基礎的。原始的繪畫,無論是在洞穴裏,還是在巖壁上,都表現了與狩獵有關的內容,除了生活在其上的動物和人類。明顯的簡單,幼稚和粗糙的風格。在進入階級社會之初,由於地域、政治制度、宗教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世界上出現了不同的藝術審美思辨和不同的藝術形式。在眾多民族藝術的發展中,對人類文化發展影響最大的主要有兩條差異明顯的路線:壹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藝術,產生於專制奴隸制社會。這種藝術創作受到宗教和權利的極大控制。似乎體現了壹種神秘的幻想精神。它掩蓋了人們對自身和生命的認識和感受,將造型語言融入神靈的對應中,以顯示神靈的至高無上。中國商周時期的青銅文化和古埃及的神廟、金字塔是有力的見證,所以藝術形式的表達得到肯定,追求趣味成為造型語言的目標。後來由於這種藝術觀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封建社會和文化的發展,這種藝術得到了發展和進壹步完善。二是源於古希臘,發展於歐洲的藝術審美觀念。它起源於古希臘的民主奴隸制。在藝術誕生之初,它的出現是為了表達群體意識,肯定人的價值。藝術創作屬於人文主義,以人的理想美為要求塑造神或人。因此,造型藝術力求從客觀事物中發現和揭示美,以社會生活的理想為出發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藝術家們認真研究物體所體現的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他們認為,物質的普遍屬性中有最高的審美理想,藝術家作為傳播思想的象征,應該是客觀事物中最堅實的。人在客觀事物中是最完美的,所以人體的美得到了最高層次的肯定和贊美。於是古希臘人在物體中發現了秩序、比例、對稱和節奏的關系,“代表理論”成為發展的主要原則,並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得到了進壹步的肯定和發展。
在西方繪畫中,人物占據核心地位。所謂核心位置有雙重含義,壹方面是壹個龐大的數字,另壹方面是構圖中人物所占據的核心位置。如眾所周知的《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到現代主義大師(如畢加索和梵高)的作品。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傳統是西方藝術註重個人主義的人文文化傳統的突出表現。西方繪畫中準確、和諧、科學的比例關系和透視關系是實證主義傳統和科學精神在繪畫中的體現。另壹方面,中國的傳統繪畫也遵守中國的文化傳統。在這些浩如煙海的畫作中,必須承認人物完全處於從屬地位。在範寬的《西遊記》等宋代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在壹幅2米左右高的山水畫中,如果有拙劣的人物,幾乎很難發現,而《蒙娜麗莎》中的人物占據了畫面的五分之四,正好相映成趣。原因很簡單:道家崇尚自然秩序的傳統,印證了人類在自然界只是壹點點大,就像蘇軾說的:“寄蜉蝣於天地,是滄海壹粟。”明清時期的小畫都是花鳥蟲魚,幾乎沒有人的位置;自然主義真是中國繪畫的壹大傳統。
中國的繪畫美學不是建立在具有禁忌結構的邏輯體系之上,不研究自然的本質屬性。他認為事物可以被認識,但不需要用明確的概念來表達,以追求永恒和升華。某種定義是不必要的,只能不可言說地表達為“意不像色”,畫面經過大面積留白、大塊磨塊、多視角構圖的處理,成為東方人理解的有互補的藝術創造的宇宙中的和諧實體。歐洲人認為,世界上的壹切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為它們在各個層面上都有壹種不可接受的數量關系。雕塑和繪畫的美在於數字的和諧和比例。所有的造型藝術都有賴於對數據關系的恰當把握,因此對人體的精致比例節奏的提煉和表達成為藝術家們致力的方向。“量物取其真”是有區別的。中國是感知的真理,西方是自然屬性的真理;中國是情感意義上的真理,西方是客觀條件上的真理。西方繪畫美學認為藝術創作必須上升到理性,從而把握事物中的或然性和必然性規律,並以藝術形象表現出來,使之成為客觀的摹本,盡管中世紀基督教把藝術美的原始屬性視為上帝的榮耀。中國的繪畫非常重視神似,即他把描繪的對象作為藝術家自己思想感情的媒介。通過藝術語言,把藝術手段再造的境界帶入壹門藝術的意境中,最終的結果是使物象充分表達藝術家的主體意識。因此,筆墨對物體與色彩關系的表現,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客觀性質,帶有大量的主觀成分。
這顯示了中國和西方在藝術上的差異,但即使他們的風格大相徑庭,他們仍然在尋求壹種高層次的相互融合。吳冠中先生曾說:“我曾把中西方的優秀繪畫比作啞巴夫妻,盡管語言不通,卻深愛著對方。”縱觀歷史,21世紀以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互動已經越來越明顯和不可避免。歐洲油畫在中國生根發芽,東方藝術為西方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相互吸收,相互影響。21世紀新科技文明的發展對人類文化、民族傳統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藝術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多元化仍然是它的基本存在形式,不斷創新以適應身體社會仍然是它的存在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