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就是顏色的意思。但“色”字在中國古代的含義與當今世界並不完全相同。起初,它僅指膚色。比如《南漁歌》中有“憔悴色”,《說文解字》中說:“顏,眉間;色,燕齊也。”段玉裁的註解是:“羞喜憂之色”,因為“心達氣,氣達眉”,所以可以看出,原來“色”指的是面色,而不是萬物的顏色。直到唐代,“色”才有了自然色的意思。如唐代詩人杜甫在《花底》詩中寫道:“深知色,莫為泥沙。”成語“五彩繽紛”也反映了“顏色”的意思。
公元前5000年左右黃帝時期,選擇單色祭祀。黃帝之後,歷經商、唐、周、秦,歷代帝王根據“陰陽五行”理論(五行順序為水、火、木、金、土,分別對應黑、紅、藍、白、黃)選擇顏色符號。因為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自然界產生萬物本源的五行,萬物的本源都是壹樣的,顏色也不例外。在“自照”和“黑白在先”的區別基礎上,逐漸建立起色彩與天道自然運動五行的關系。他們還根據春夏秋冬自然萬象的變化,選擇衣、食、馬、車、居的變化。由此形成了五色學說。
中國傳統的五色體系把黑、紅、青、白、黃作為正色。
在《易經》中,黑色被認為是天空的顏色。“天地玄黃”之說,來源於古人對北方天空長期以來壹直是神秘黑色的感覺。他們認為北極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是中國古代的萬色之王,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單色崇拜色系。中國古代的太極圖,白紙黑字顯示陰陽合壹。
白色在中國古代色彩概念中是曖昧的。“五行”說把白色對應成金色,證明中國古人覺得白色象征光明,被列為正色,表示純潔、光明、豐滿的本質。
紅色在人們中間象征著吉祥和幸福。
黃色是中心色,象征著大地的顏色。在中國,有“黃生陰陽”的說法,黃色被視為色彩的主宰。是中間正統的顏色,中性色,被認為是最美的顏色。
青色(包括綠色)象征著蓬勃的春天。
先秦時期,中國古代色彩符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孔子為了維護周禮,將黃、藍、白、紅、黑定義為“正色”和“著色”,並將五色與仁、德、善相結合,以“禮”的形式加以運用。周朝崇尚紅色。但老子崇尚原始的自發色和自然色,提出“五色使人盲目”,所以陶選擇黑色(深黑色)作為陶的象征。
這壹時期,色彩象征成為中國先民把握季節和方位的主要依據。他們用顏色名稱和方向給四季命名。春天是慶陽,方向是東方,守護神是青龍;夏天是朱明,方向是南方,守護神是朱雀;秋天是平原白秋,方向主要是西方,守護神是白虎;冬天是黑暗的冬天,方向主要是北方,守護神是玄武。黃色是古代五帝中心的象征色。在中國,黃色有特殊的象征意義。它位於五行的中心,象征著大地的顏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仍然按照“以物為象,以祖為尊”的傳統,決定尊水德。秦始皇即位後,“傅毅色、旗色皆黑”。
自秦以來,色彩的象征逐漸轉變為色彩裝飾的功能,中國古代色彩也發展得豐富多彩。
在漢代以後的朝代,黃色以其金色的光輝成為皇家特殊顏色的象征,普通人是不允許穿著紅黃色的。但歷代不同官員的服裝使用的顏色不同。通常人們把紅、黃、青、白、黑的混合色稱為下五色。下五色中的亮紫,在漢代往往被認為是罕見的極地色。在唐代,紫色是五品以上的官服,也是皇室最喜歡的顏色,紫邊是雍容華貴的顏色。
在中國文化中,色彩與工藝、色彩與藝術、色彩與詩歌、色彩與習俗密不可分。
在城市建設、壁畫和繪畫中,色彩的運用也是多樣的。比如明朝以後,在舊都北京,只有皇帝和國家的親戚才能住紅墻黃瓦的樓房,百姓的樓房只能是青磚青瓦。但在雕梁畫柱方面,色彩的運用也很豐富。民間建築多為黑瓦白墻。
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敦煌石窟中,有10000多幅珍貴的壁畫,但不同時期的壁畫顏色也有所不同。比如北魏時期,以紅棕色調為主,有藍色和黑色調;唐代增加了黃色,色彩的應用豐富多彩,鮮艷艷麗;宋代以藍綠色調為主。
中國畫主要是通過墨的濃淡來表現繪畫的魅力,如“墨分五色”、“不畫而大放異彩”,以達到濃淡之間超然的藝術境界。“墨分五色”,即焦、濃、灰、淡、清。在畫家眼中,水彩的四季非常分明。郭的《林誌》中說:“水色:色,秋綠,冬黑。”中國畫不缺色彩美。《唐名畫錄》中李思訓的青綠重彩山水畫,曾被唐玄宗稱為“天下第壹景”。這類宮畫的色彩多為石青、石青、石黃、朱砂、胭脂、鉛粉、泥金等。,而且色彩艷麗豐富。中國人善於利用自然界中大量的礦物質和植物提取顏料,所以中國畫中的色彩明度和飽和度更具系列性和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