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多數重要的傳統節日都與歷法有關。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璐璐女士的新書《中國節日——圖說民間傳統節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將中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統計歸納為20個,其中16個來自太陽和月亮的季節交匯點,或與之相關: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上元節(3月3日)、清明節、元宵節(6月6日)、夏季的節、中國的情人節、中秋節、重陽節和冬季的節都與天氣的節奏密切相關。表面上看,與天氣無關,如端午節、臘八節(十二月初八)、祭竈節(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節等。民間信仰認為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蠍子、蜥蜴、蟾蜍。這個月多災多難,連嬰兒都會死。因此,我們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來防止它。避五毒是端午節的初衷。臘八、祭竈、除夕都是春節的“伴節”,自然與時代有關,而其他四個節日是正月初七的“人勝節”,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七月十五的“鬼節”,十月十五的“夏媛節”。元宵節(6月6日),夏季節,中國情人節,中秋節,重陽節,冬季節,端午節,臘八節(12月8日),廚房節(12月23日)和除夕。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除夕。1,春節: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來自農業。在古代,人們把山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Hebe:“年,五谷熟。”。夏商時期,夏歷產生,以月亮的圓缺為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看不到月亮的那壹天為新月,正月初壹稱為壹年的開始,也稱為年。年號始於周朝,正式定於西漢,延續至今。然而,古代把正月初壹叫做“大年初壹”。直到近代中國辛亥革命勝利,為了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民間使用夏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陽歷,陽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1日為春節。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在國際上使用公歷紀元,並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公歷年。農歷第壹個月的第壹天通常是春天開始的時候,所以農歷第壹個月的第壹天被定為“春節”,通常被稱為農歷年。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臘祭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在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新祈福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元宵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元宵節觀賞始於東方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裏有和尚在正月十五觀察舍利子、點燈拜佛的習俗,他就下令在這天晚上在宮殿、寺廟裏點起燈籠,讓所有的士紳、百姓都掛上燈籠。後來,這個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了盛大的民間節日。這個節日經歷了從宮廷到民間,從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漢文帝時,曾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萬物的神。司馬遷在創制《太初歷法》時,就已經把元宵節確定為壹個重大節日。另壹種說法是,元宵節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元宵節要點燈。3.端午節:端午節是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有許多起源和傳說。以下僅舉四例:出自紀念屈原;從紀念伍子胥;從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起源於古代越族的圖騰節日。4.七夕:乞巧於七夕,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漢代女子常在樓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人皆之”,這是我們所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乞巧記錄。5.中元節:中元節的名稱起源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蘭會所”。這壹天,佛教還舉行了超越法會,也就是玉蘭會。盆的意義就是倒掛,人生的痛苦就像壹只蝙蝠倒掛在樹上,吊著,很慘。為了使眾生免受倒掛之苦,就要念經,要給鬼鬼食物。這恰好與中國的鬼月崇拜相吻合,於是中秋節和蘭花節同時流傳下來。
上一篇:中原文化歷史調查 高二學生 急求~ 在線等下一篇:傳統企業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