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有哪些文化精神內涵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這些節日久經滄桑,凝聚著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延不衰,以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華夏子孫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約定俗成的民間禮儀陶冶和錘煉著民族的品格和個性,以歡樂祥和的氛圍弘揚著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其傳承民族血脈、提升民族精神的價值,強化民族文化記憶、心理認同的價值,維系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價值,激發與釋放情感、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難以替代的。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傳承之本。我國歷代勞動人民創造和傳承的傳統節日文化,可謂是最具活力和影響力、最具民族特色和個性的文化,它集中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生動展示了廣大民眾的精神世界。“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壹、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今天,我們要利用傳統節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要倡導文明、和諧、喜慶、節儉的過節理念,充實和豐富傳統節日的內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使廣大民眾了解傳統節日的源流及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喚起國人參與節慶活動的熱情,並形成守護精神家園的文化自覺,使中國傳統節日成為展示和傳播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成為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是厚重而多彩的,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壹、中國傳統節日是農業文明的縮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諧的產物

中國傳統節日植根於農業社會的土壤中,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即節日日期的選擇與設定是古人依據天候、物候和氣候的周期性轉換而約定俗成的,都對應著特定的節氣和農時。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步入農業文明的古國之壹。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有了“國之大事在農”的觀念,並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認識到:人類要生存、莊稼要收成,就必須觀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變化)、物象(動植物隨季節而生的變化)和氣象(寒暑雨雪的變化)及其規律,順應天地運行的節奏和氣候變化的秩序,來合理地計劃和安排其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為了準確地反映四季氣溫、降水、物候等諸多方面的變化情況,用以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古人依據太陽在黃道的不同位置,確定出了“二十四節氣”。歲時節令壹經確立,壹些特別的日期就凸顯出來,它們作為農耕周期中的關節點,備受先民的重視,每當特定的節氣來臨之時,都要舉行與這個節氣相應的儀式和慶典活動,這樣,農耕周期便也成了慶典周期。“‘節’正是對歲時的分節,把歲時的漸變分成像竹節壹樣的間距,把兩節氣相交接之日時定為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

以自然節氣的規律性變化為依托的中國傳統節日,充分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節律,順應自然時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貫通壹氣,追求和升華“天人合壹”的觀念。中國傳統節日從時序安排上宛如壹條由自然節氣生成而貫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鏈”,“四時節慶,紛至沓來”。春天,大地回暖,萬物復蘇,春節、元宵節、中和節、清明節等節日接踵而至。人們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闔家團聚、拜年慶賀、舞龍觀燈,盡情歡慶新春的到來;還要祭奠先祖、盡孝尋根、踏青賞春、娛樂健身,在慎終追遠中享受新春的賜福,準備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農耕播種。炎炎夏日,端午節又如約而至。人們佩艾采藥、驅邪避毒,憑吊屈原、裹粽競渡,鬥草送扇、歸省探親,以期安度酷夏、消除邪惡。時至秋季,秋高氣爽、丹桂飄香,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紛至沓來。沈浸在豐收喜悅中的人們,乞靈巧、放河燈、賞秋月、玩秋菊、登高辭青,以多種方式慶賀豐收、祭奠亡靈、祈福納祥。嚴冬降臨,瑞雪飄飛,臘八節、小年、除夕是對它最好的迎候。人們忘記了寒冷,掃灑除疫、送竈祭祖、社火遊街、歡歡樂樂地團圓守歲,品味著“田增五谷人增歲”的喜悅。四時吉慶的和諧有序、錯落有致,集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融洽互動。

中國傳統節日的設置還體現出了農閑農忙安排有別的特點。從節日在壹年四季的分布上看,農閑的冬春兩季,安排的節日較多,節慶活動內容豐富,且持續的時間也相對長壹些;而農忙的夏秋兩季,則安排的節日相對要少,節慶的內容和時間也相對要稍短壹些。如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這個壹年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活動內容最豐富的年節,即安排在冬春之際的農閑時節。這樣的安排,無疑是農耕社會使然。只有在冬盡春回的農閑之際,辛苦勞作了壹年的人們才得以休息娛樂,並有充裕的時間祭神祀祖、闔家團聚。

四季佳節的娛樂慶典和烹飪飲食,也是適時合令、因時而設、應季而生的。如春節的燃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耍社火、轉九曲、逛廟會,確能給寒冬裏的人們增添不少激情和歡樂的氣氛;清明節踏青郊遊、蕩秋千、放風箏,是因為大地回春,萬物復蘇,滿目蔥翠,壹派生機,正是人們投身大自然、享受明媚春色的好時光;端午節賽龍舟,恰是江南水鄉汛期未到,而氣溫已高,宜於水中嬉戲的良辰吉時;中秋節家人團聚,祭月、拜月、賞月,時及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清新,碧空如洗,圓月如盤,可謂“花好月圓人團聚”的最佳時日;重陽節登高望遠、賞菊宴飲,正值晚秋,秋風漸勁,寒意漸濃,霜染枝頭,雲淡山青,適宜人們登高秋遊、活動筋骨、陶冶性情,盡享盎然秋意。此外,烹飪食物的多樣性也體現了春夏秋冬、朝夕晦明等不同特點。夏秋之時,正是各種水果成熟的季節,於是此時的節日,如中秋節、重陽節等,人們的餐桌上,蜜桃、蘋果、石榴、葡萄等各色水果便成了主角;冬春之際,豬羊壯雞鴨肥,於是春節、元宵節等節日裏,各種豐盛的肉食成了人們的最愛;端午時節,粽葉飄香,自然清香誘人的粽子就成了餐桌上的“當家花旦”;中秋時節,“秋風響,蟹腳癢”,於是螃蟹便成了最受青睞的中秋美食。可見,傳統節日的娛樂飲食等諸多節慶民俗,都是與自然保持著壹種和諧、協調的關系。

“如果說,有些民族的節日體系是以宗教紀念日作為核心的話,那麽我們的民族傳統節日和其他某些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大的區別,我們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要特征在於,這些節日是以協調我們和自然的關系為核心而建立的。”中國傳統節日表達了我國各族人民應時而作、張弛有度的自然生活節律和獨特的審美心理定勢;反映了先秦以來歷代人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認識和改造自然,追求“天人合壹”的理想境界。

二、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著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從遠古走來的中國傳統節日,是“感自然節律而成,蘊人文精神而豐”。歲月的推移和中華文明的發展,使傳統節日不斷被多種社會文化因素潤澤滲透,有民間傳說的嵌入,有宗教活動的影響,有歷史人文的大量積澱,有民族智慧、情感、生活習性的融合等,節慶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如介子推居功不受賞的傳說之於寒食節,愛國詩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的傳說之於端午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愛情傳說之於七夕節等。又如,源於遠古“臘祭”的春節,臘月初八先民用五谷雜糧做臘八粥敬祖祭神,是古代“臘祭”的開始。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各大寺廟紀念釋迦牟尼成道日做臘八粥與古代“臘祭”的行事相融合,形成了民間食臘八粥的習俗。中國傳統節日以博大的包容性,不斷地融匯、積澱、豐富、發展,使之成為蘊含豐厚、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成為壹面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多棱鏡”,它能折射出中華民族獨特的風俗禮儀、民間信仰、倫理道德、人文訴求、審美情趣、文學藝術、飲食服飾……。由此我們可知,中國傳統節日是源自人們生活中的***同需要而通過積澱形成的,並以傳統禮儀、儀式、遊藝等為重要內容和方式,在特定時空關系中利用相應的物質載體表達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眾群體活動的日子。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藝術形態是多元多樣的。若依據傳統節慶的性質和內容對其進行分類,可以將中國傳統節日分為:生產類節日、祭祀類節日、紀念類節日、慶賀類節日、社交娛樂類節日、驅邪祛病類節日等類型。雖然各類節日均是圍繞著特有的主題而展開,但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又不斷滲入新的內容和形式,壹個節日中常常包含了多種性質的民俗活動。所以,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大多具有了綜合性,通常由多個節日主題、多項民俗活動所構成,其豐富的內容也使這些節日承載著更為豐厚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壹個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系統,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層面、行為文化層面和物質文化層面。它們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構成了中國節慶文化博大精深的獨特魅力。

1、精神文化層面

中國傳統節日濃縮著我國數千年文明進程的豐富內涵,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風貌,寄托著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理想情懷,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恒的企望。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春節是由原始農業社會慶賀豐收的“臘祭”演變而來的,祭神敬祖,表達對大自然和祖先的感恩之情;辭舊迎新、闔家團圓,這是壹年壹度的春節的主題。春節的壹系列儀式禮儀,不僅使民眾的生活絢麗多彩,而且顯示了以人為本,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反映出可貴的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凸現著團圓、祥和、平安、歡樂的精神追求。清明節,人們通過掃墓祭祖、緬懷英烈先賢,送上壹份哀思和敬意,體現了中國人慎終追遠、敬祖報本、熱愛親情和友情的道德情懷,並包孕著對祖先的感恩、對血脈責任的認同;郊遊踏青則體現了中國人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豁達心態和回歸自然、熱愛生活,追求天人合壹的理想人生境界。端午節,人們紀念屈原,體現了傳統價值觀裏對於愛國憂民、清高自守、卓爾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懸掛艾葉菖蒲、采藥制藥,在驅邪避毒中感悟祖先遵從自然令律應對災疫的生活智慧,傳達出民眾對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國運昌盛的渴望;龍舟競渡反映著團結協作、奮勇爭先的精神。中秋節,家人團聚,***食月餅,***賞明月,***享天倫,體現出中國人追求家庭團聚、生活祥和、未來美滿。

2、行為文化層面

中國傳統節日是各種民俗活動和民間藝術集中展示的平臺,這個平臺薈萃著祭奠、禮儀、表演、技藝、藝術、體育、遊戲等豐富多彩的行為文化,構成了壹道亮麗的風景線。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第壹大節,就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集大成者。自古祭祀和慶典儀式就十分豐富。就祭祀而言,春節祭祀活動很早就形成了兩大祭祀文化傳統:壹是感念大自然的恩賜而舉行的祭祀,如祭祀竈神,是對竈火燒食之功的感念;祭祀土地神,是對大地母親繁衍萬物的回報;祭祀井神、河神,是對生命之水的感恩;對牛、馬、雞等各種家畜的善待和祭祀,則是表達了對幫助人類生存發展的動物們的酬謝,等等。這些祭祀,是中國人壹年壹度與大自然溝通、對話的方式和渠道,是虔誠的追求與自然和諧統壹的寫照。二是敬仰古聖先賢和宗族祖先而舉行的祭祀。慎終追遠的尊祖情懷是中華文明的壹條重要根脈,在春節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裏,家家戶戶隆重地舉行祭祖活動,宗族家長們率領著兒孫虔誠祭拜列祖列宗,感念祖先的恩德,祈禱其“在天之靈庇佑兒孫”,並傾訴出兒孫們的承諾和告慰。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飲水思源、永不忘本的傳統精神。春節期間的社交娛樂活動更是豐富多樣:團聚、守歲、貼春聯、剪窗花、掛年畫、放鞭炮、拜長輩、訪親友、逛廟會、觀花燈、鬧元宵等等。人們在釋放內心情感、滿足心理訴求、體味人間溫情、享受年節歡樂中,演繹著、傳承著、創造著中華民族的節日文化,並凈化和提升著親情、友情。春節也是民間藝術、技藝的大展演。在中華民族漫長的年節史中,歷代先民發明和創造了數以千計的遊戲、藝術、體育的形式和品種,其中既有講、唱、演,又有遊戲、競技、雜耍等。在春節期間常見的有:社火、戲劇、舞蹈、秧歌、高蹺、旱船、舞龍、耍獅、耍猴、雜技、武術、跳繩、打秋千、放焰火、走燈陣、講故事、說書等,這些多姿多彩的活動,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容和品位,而且使春節的喜慶氛圍高潮叠起,使每個人都能盡享這份愉悅身心的歡樂,並得到精神上極大地放松。恰如有的學者所說:“普天同慶的春節的確是日常平淡生活的壹種超越,是中華民族集體的生日,也是最具東方色彩的狂歡節。”此外,圍繞年節文化而產生的那些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歷代文人墨客創作的詩文佳句,以及流傳於民間的有關年節的歌謠和俗語等,也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民族精神。

3、物質文化層面

在傳統節日文化系統中,外顯的、有形的物質文化也十分豐富,既有四季飄香的節令佳肴,更有紛繁多樣的裝飾品、吉祥物,還有大自然賜予的植物、花卉等,這些物質載體,通常具有多種功能,不僅能滿足佳節中民眾的某種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審美需求、點綴需求等,而且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富含的文化蘊意,滿足人們避瘟驅邪、祈福納祥、生活圓滿、健康平安等各種美好的心理企盼和精神欲求。

傳統節日中的許多美食佳肴,都有著壹定的象征寓意:除夕子夜與新年交替之時吃餃子,又稱“更歲交子”,餃子取“交子”的諧音,有“辭舊迎新”與“喜慶團圓”之意;餃子又形似元寶,故又有“招財進寶”之意。春節吃年糕,由於年糕與“年高”諧音,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節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多有講究,炒青菜是家家必備的盤中餐,表示“親親熱熱”;吃豆芽菜,因豆芽形同“如意”,意味著“如意吉祥”;餐桌上必有魚,但切忌壹次吃光,表示“富貴有余”,等等。此外,元宵節吃元宵、湯圓,象征家人團圓,和睦幸福;端午節吃粽子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取“天上月圓,人間團圓”、***享天倫之意;重陽節吃重陽糕,有百事俱高的含義。美味的節慶食品飽含著美好的寓意,體現著華夏子孫樸素且高尚的精神追求。

在傳統節慶用品諸如字畫飾物、植物花卉中,大多也是物與情脈脈相通,人們以物寄情,巧妙地利用各種物質符號,傳遞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復雜的心理情感。如新春佳節,民間有在門窗上貼“福”字的習俗,“福”字含有“幸福”、“福氣”、“福運”等寓意,寄托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追求,許多地方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借“福”字倒了的諧音表示“福氣到了”的寓意。由桃符發展而來的春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以漢字和中國書法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表達著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所有贊美和祝願。由門神畫演化而來的年畫,含有歷史故事、神話小說、民間故事、民俗生活等多方面題材,可謂“畫中有戲,百看不膩”,在《鯉魚跳龍門》、《六合同春》、《五福臨門》、《五谷豐登》等年畫中,蘊涵著對人生的種種美好企望。即使是自然界中的壹些植物、花卉,在傳統節日特定的情境中,也有著品不盡的精神內涵和文化韻味。春節,人們以高潔脫俗的水仙花,象征新壹年的福運;以迎風綻放的梅花,象征新春的吉祥,舊時曾有“梅花開五福,竹聲報三多”的春聯。清明節,人們插柳戴柳;端午節,人們懸掛艾蒿、菖蒲,這些特定的植物成了為民避瘟驅邪、保佑平安的使者。重陽節,紛繁盛開的菊花令人陶醉,並以其傲霜鬥寒的品格抒情言誌。

三、中國傳統節日是民族精神的寫照,蘊涵著中華傳統美德

伴隨著農業文明產生、演進的中國傳統節日,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充分體現了“天人合壹”的文化精神。同時,傳統節日在長期的流行和發展中,由於內涵著歷代民眾***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又不斷吸收和融入儒、釋、道等多種有益的文化元素。所以,在中國傳統節慶中,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華,蘊含著值得弘揚的中華傳統美德,主要有以下幾點:

1、熱愛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

天地之間人為貴,以人為中心,人是主導,人追求與萬物的和諧,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精神和基調。在年復壹年、周而復始、代代相傳的傳統節日之中,人始終是節日的主體。節慶活動的內容主要是以滿足人的需要、和諧天人關系、展示人的才藝、進行人際交往為主。人們在節日中,或闔家團聚、歡慶交流,或探親訪友、男女相會,或祭祀祖先、追念先賢,或結伴出遊、踏青賞月,或尊老愛幼、扶貧濟困……,在普天同慶、融融之樂中,追求著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人最可貴的是生命,中國每壹個傳統節日都體現了對生命的熱愛,對健康的追求。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群眾性的文體活動:春節,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清明節,踏青賞春、蕩秋千放風箏;端午節,龍舟競渡、戶外秋遊;重陽節,登高嘯詠,騎射競射,等等。許多節日還有避邪驅瘟、追求健康的內容,如除夕前的除塵送竈,清明節的插柳戴柳,端午節的懸艾蒲、飲雄黃酒,重陽節佩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人們在盡情享受節日的歡娛中,在“平安吉祥”、“健康快樂”的美好祝福中,譜寫著壹曲曲對生命的頌歌。

2、敬祖孝先、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對自己的祖先歷來有著異常濃厚的感情,《禮記》稱:“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義”與“孝悌”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本內容則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並由此推及到尊老愛幼等。慎終追遠的情懷成為中華文明的壹條重要根脈,每逢佳節都要虔誠地祭祀祖先,以表達對祖先的孝思和懷念。春節、清明節、中元節等,都有祭祖的儀式和內容,在祭奠與追思中,孕育著後人的感恩之心和責任意識。節慶活動中還處處體現著對長者的尊敬和對幼兒的寵愛,春節給長者拜年,為長輩們送上可心的禮物,節日宴席上對長者座次的優先考慮,為長輩們敬酒祝福;以祈福求壽為重要內容的重陽節,自1989年便成為國家法定的“老人節”,尊老愛老已成為節日的新主題。孩童幼兒更是節日的寵兒,春節長輩要給“壓歲錢”,屠蘇酒要從年幼者喝起;端午節要給兒童塗雄黃、佩香囊、帶艾虎;中秋節有兒童喜愛的“兔兒爺”、“流星香球”等,這些習俗寄托著人們對後代的祝福與期望。

3、勤勞勇敢、剛健有為的自強精神

中華民族是壹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具有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這種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壹直是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蓬勃發展的動力,它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節慶文化中也有突出的顯現。中國傳統節日是人們展示勤勞智慧、聰明才藝的最佳時機。“元宵節的燈會展示著各種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手藝。廟會上百戲雜陳、百藝鬥勝,使人目不暇接。文人可以聯句詠詩,村女也可以當場對歌,劉三姐不輸於酸秀才。燈謎競猜,讓人絞盡腦汁。窗花剪紙,生動傳神。小女兒鬥草,比的是植物知識。秋千起伏,風箏入雲,孔明燈升天,荷花燈入水,各有勝場。七夕的乞巧,更是以成為巧手姑娘為美。”這些多姿多彩的節慶民俗事象,充分反映了華夏子孫剛健有為、自尊自強的進取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開拓進取、勇往直前。

4、弘揚正義、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中華民族是個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堅持正義的民族氣節和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中國傳統節日中,有不少節日是與民族氣節和愛國傳統相關聯的,尤以清明節和端午節為代表。清明節中融入的寒食節,其起源是為了紀念傳說中的晉國忠臣介子推。介子推居功不取,隱居綿山,寧被燒死,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民請命,諫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人們把介子推蒙難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每年此日禁忌煙火,只吃寒食,以示紀念。過寒食節的同時,人們也世世代代贊美與弘揚著介子推的剛正氣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上下求索,為的是精忠報國。他屢遭陷害,含冤而死。民間為了憑吊屈原,於是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節俗。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通過端午節這壹載體,在年復壹年、周而復始的節慶活動中,不斷地得以發揚光大。

5、貴和尚美、團結和睦及平安吉祥的心理追求

“和”即和諧、統壹,“美”即美好、團圓,貴和尚美、團結和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壹。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和諧理念,節日的源起便是先人將自然時間進程與社會生活節律有機結合的產物,體現著“天人合壹”的理念;節日中的各項娛樂活動、人際交往、飲食安排等都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除夕之夜,闔家團圓,壹家人聚在壹起和面包餃子,和面的“和”與“合”諧音,而圓圓的餃子皮則象征著團圓。春節裏的“拜年”活動,使親朋鄰裏之間,消除了隔閡,增進了團結,可謂“壹聲恭喜,互泯恩仇”。元宵節,全家圍坐在壹起吃湯圓,又表達了人們希望生活團團圓圓、和諧美滿的願望。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淒美傳說,將中國人天長地久的愛情演繹得如此唯美和浪漫。中秋節,團圓團聚、家國和諧,是中華民族永恒的憧憬與追求。九九重陽,登高吃糕,寄托著人們健康長壽、實現人生境界步步高的美好願望。

四、中國傳統節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結,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維系國家統壹、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

中國傳統節日不僅蘊含著優秀的民族精神,而且凝結著豐富的民族感情,是民眾精神情感的重要寄托方式。廣大民眾有著追求豐收富裕、平安和順、生活美滿、歡樂吉祥、健康長壽等***同的理想和願望,這些心理訴求,不斷通過歡度傳統節日的方式,通過節慶的禮儀習俗得以表達和釋放。民眾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間的親近與和諧,最希望享受到的是和睦親情的溫暖,而傳統節日作為文化生活的節點,是民眾表達和抒發內心情感的最佳時機。節慶活動中蘊含的情感極為豐富,既有對自然萬物的感恩,也有對祖先的答謝;既有對先烈聖賢的緬懷,也有對故土家鄉的依戀;既有對父母與長者的敬愛之情,也有兄妹手足的牽連之情;既有街坊鄰裏的互助之情,也有朋友同事的友愛之情。通過祭祖、拜年、訪親、聯歡等多種節日儀式,傳遞著這些人間美好的情愫,使傳統節日超越時空界限,始終發揮著凝聚民族情感、融洽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由於傳統節日具有周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綜合性等特點,又使這種功能不斷地得以強化。

中國傳統節日是對民族文化和民族記憶的壹種全民性強化,是延續民族品性、增強民族認同的鏈條。傳統節日的風俗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承、發展、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性。這些節日超越了地域、階級、種族乃至時代的界限,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庶民百姓,無不同日而慶,同日而樂。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每逢春節前,中國人返鄉的景象如同候鳥回遷,大多數人不論身在何處,都要踏上歸鄉之路,回家團聚,***度除夕。即使身處海外的華人華僑,每逢傳統節日,也都會想到自己是炎黃子孫,在慶賀佳節之時,無限向往祖國。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數千萬華人,以及越來越多走出國門的實業家和留學生,他們落居在哪裏就把“過大年”的習俗帶到哪裏,並在“過大年”時,將思鄉、思親、思歸、祈盼團圓之情,以及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親善之情抒發到了極致。在濃郁的傳統節慶文化的氛圍裏,民族認同感自會不期而至、不約而同。海外僑胞對清明祭祀也十分重視,每逢清明節都有大批海外華僑歸國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海外華僑來到陜西橋山黃帝陵、軒轅廟,祭祀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他們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在追憶先祖的儀式中,接受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保持著炎黃子孫血脈相連、心心相印。傳統節日使民族傳統文化的因子滲透到每個人的心靈,彰顯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整個民族在周而復始的中華節慶文化的洗禮中,凝聚和維系著民族情感,錘煉和固化著民族個性,培育和弘揚著民族精神,壯大和張揚著民族形象。

中國傳統節日又是維系國家統壹、鞏固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精神紐帶。我國是壹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但漢族的壹些較大的傳統節日,也是許多少數民族***同享有的節日。如滿族、朝鮮族、黎族、納西族、侗族、毛南族、達翰爾族、拉祜族、錫伯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大都與漢族壹樣,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列為自己民族的節日。尤其是春節,如今已差不多成為我國各個民族的***同節日。各少數民族都以自己的慶賀方式歡度傳統佳節,這也恰好反映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優良傳統。各民族人民在***同歡度傳統節日中,有力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鞏固了民族的大團結,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 上一篇:2014考研英語作文題目及範文
  • 下一篇: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有哪些精神內涵特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