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食物:
1、獅子頭
獅子頭是中國江蘇省揚州淮揚菜系中的壹道傳統菜肴。傳說獅子頭做法始於隋朝,是在隋煬帝遊幸時,廚師以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為主題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四道菜,據說原名葵花斬肉、葵花肉丸,唐代郇國公韋陟的家廚韋巨元做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斬肉四道名菜,令座中賓客嘆服,葵花斬肉被改名為獅子頭。此菜口感軟糯滑膩,健康營養。
2、北京烤鴨
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裏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
3、佛跳墻
佛跳墻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州傳統名菜,被譽為閩菜中的“狀元菜”“閩菜之王”。菜肴寓意吉祥如意,福壽雙全。其成形於19世紀70年代,以十多種材料配以諸多香料封於酒壇中用炭火煨制而成。新中國成立後,“佛跳墻”成為國宴的主菜,2008年,“佛跳墻”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中國天津的壹道聞名中外的傳統小吃,該小吃以壹道由面粉、豬肉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吃,其始創於公元1858年(清朝鹹豐年間),有100多年歷史,該小吃為“天津三絕”之首,是中華老字號之壹。狗不理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制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 。2011年11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制作技藝”項目被列入其中,是世界聞名的中華美食之壹。
5、雲南過橋米線
雲南過橋米線是烹飪方式獨特的雲南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美食,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的雲南蒙自地區,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過橋米線獨特的吃法是利用沸湯高溫燙熟葷素食材配料,再加入米線食用。保留了食材的鮮味,味道鮮美、風味獨特、營養豐富。過橋米線以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吃法獨特、食用方便聞名中外。2014年蒙自過橋米線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6、驢打滾
驢打滾,是中國東北地區、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壹,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豆餡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黃豆面入嘴後可以不嚼,細細品,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7、臭豆腐
臭豆腐,中國傳統特色小吃,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類型,臭豆腐在南方又稱臭幹子。其名雖俗氣、卻外陋內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是壹種極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小吃,古老而傳統,令人欲罷不能。制作材料有大豆、豆豉、純堿等。
8、粽子
粽子的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壹,傳播亦甚遠。
9、松鼠桂魚
松鼠桂魚,又名松鼠鱖魚,是蘇幫菜中的傳統名菜。這道菜成菜後,形如松鼠、外脆裏嫩、色澤橘黃,酸甜適口,並有松紅香味。清代《調鼎集》中就有關於“松鼠鱖魚”的做法記載:“取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鯚魚,即鱖魚,也叫“鯚花魚,南方人多稱其為桂魚,取蟾宮折掛之意。
10、東坡肘子
東坡肘子,四川省眉山市特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東坡肘子具有湯汁乳白,豬肘爛軟,肉質細嫩、肉味醇香、有嚼頭,肥而不膩等優點。2013年12月,東坡肘子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