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精髓使中國建築不同於外國建築。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築大多是祭祀神靈的廟宇,如希臘廟宇、伊斯蘭建築、哥特式教堂等。中國主要是宮殿建築,也就是為世界上活著的君主準備的地方。大概從新石器時代的所謂“大屋”開始,中國的神靈崇拜就是生活在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世界的中心,而不是脫離世俗生活的特殊場所。
自從儒家取代了宗教,這種神人共存的傾向在觀念、情感、儀式上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和落實。因此,它不是壹個脫離世俗生活,象征著超越的誕生的孤立的宗教建築,而是壹個加入了WTO,與世界生存環境相聯系的宮殿祠堂建築,成為中國建築的代表。因此,它不是壹個高聳而神秘的神的概念,而是壹個異常空曠能讓人產生某種恐懼的內部空間,而是日常生活中簡單而又非常緊密的內部空間組合。不是冰冷的石頭,而是溫暖的木頭,等等,構成了中國建築的藝術特色。在中國建築的空間意識中,不是為了獲得某種神秘而緊張的靈感、懺悔或激情,而是為了提供某種清晰而實用的觀念意境。正如中國畫論所說,山水畫有“有望”、“可遊”、“宜居”之分,但“可遊”、“宜居”勝於“有望”、“可行”(見本書)。中國建築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也就是說,它不註重強烈的刺激或理解,而是註重生活情趣的感染和熏陶。它不是壹個壹周壹次靈魂洗滌的地方,而是壹個可以經常拜訪或居住的地方。在這裏,平面建築的有機群體實際上已經將空間意識轉化為壹個時間過程,也就是說,不像哥特式教堂,人們突然被拋入壹個巨大的幽閉空間,感到渺小和恐懼,祈求上帝的保護。相反,中國建築的平面深度空間,使人在壹個復雜多樣的展館的連續過程中慢慢遊走,感受生活的舒適和與環境的和諧。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在這裏變成了長期漫遊的時間歷程。現實的、入世的、理性的、歷史的因素在這裏有明顯的優勢,從而拒絕理性的狂熱,這在中國是明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
中國的理性精神來源於儒家思想,因為儒家思想講究治國平天下,入世,所以它的理性也為中國建築註入了理性的靈魂,表現為建築的嚴格對稱結構以示嚴肅、方正、有序(理性)。所以就單個建築而言,相對於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來說,確實是比較低矮、樸素的,應該承認是劣等的。但就整個建築群而言,方方正正,錯落有致,氣勢磅礴。它不是基於單個建築的造型,而是基於整個建築群的結構布局和協調。非常簡單的基本單位形成了復雜的群體結構,仍然在嚴格的對稱中變化,在多樣中保持統壹的風格。甚至像萬裏長城,雖然不可能有什麽嚴格的對稱,但其體系的每壹段都是壹模壹樣的。它纏繞著萬裏。它雖然不高,卻綿延在山頂,像壹條永遠舞動的無盡龍蛇。它在空間上的連續性本身就顯示了時間上的連續性,成為我們民族強大生命力的象征。
制造級的“儀式”:莊重之美
“禮”是中國文化倫理秩序和原則的最集中體現。可以說,儒家的倫理規範就是“禮”的秩序。“禮”最初是尊重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法律或規則。後來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逐漸演變為壹種以血緣為基礎、以等級為特征的倫理規範,滲透到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各種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領域。
“禮”的突出特點是有明確而嚴格的上下、貴賤等秩序規定。比如荀子說,“諸子。有貴賤之分,有老少之別,有貧富之名。”(《荀子·郭芙》)《禮記·曲禮》也明確指出:“夫則交友,審疑,和而不同,明辨是非。”而且“禮”作為壹種統治秩序和倫理秩序,往往強調以整體秩序為最高價值取向。個人被群體包圍,每個人首先要考慮的是在現有的人際關系秩序中盡力而為,維護整體利益,而個人權利則不那麽重要。
民居建築是家的象征,即家庭內部,主要體現儒家文化對血緣關系的重視,是以符合禮儀的要求為內涵,以和諧為基礎的家庭關系形象。所以,分離往往是家庭秩序破壞、家庭關系破裂的結果;對外,是在社會關系中,在民間,是對家族榮辱和社會地位的隱喻。
住宅是最幹燥和最常見的建築類型。民居不僅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也可以上升到表達壹些想法的高度。北方的四合院是最典型的四合院。中國四合院的布局形成於商代。在安陽殷墟發現了四組這樣的房屋。四合院裏的房子與儒家的禮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反映了家庭的尊卑關系、輩分關系、性別關系和社會的榮辱關系。四合院的人都是朝南的。主室的兩側與耳室相連。家庭中的長輩;主屋前左右各有廂房。它叫做東西翼。活在年輕壹代。正房和廂房有先後順序。
“天人合壹”:和諧之美
“天人合壹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特征之壹,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儒家哲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壹體”的。對生活的態度是“註重內在”。認為宇宙的終極本體與人類的道德原則是統壹的。理想的人格是達到所有人的統壹的人。”文言幹掛》說:“夫大人。與人和土地和諧相處。與太陽和月亮和諧相處。符合四季。鬼神有好有壞。“理解鐘書的《春秋故事》,裏面說:“人道為壹,天人合壹”。儒家的理想人格不僅是天人關系的中心。也是天人合壹的體現。儒家的“天”與“人”的統壹是儒家的精髓。”“人文主義”是指自然現象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人性”是指人們應該遵守的社會規範。儒家思想認為,不僅要實現社會的內部協調,而且要實現社會與自然的和諧。
儒家的“天人合壹”學說對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兩者是壹體的。在建築上是追求“人-建築-自然環境”的和諧統壹,即追求建築與自然的“有機”之美。建築要求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壹體。主張整個環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機結合。這種“天人合壹”的有機理念在建築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順應自然
即建築的布局和設計要符合地形、綠化等自然環境,達到人工與自然的協調。比如中國四大佛教聖地:靈隱佛國、嶽麓古寺、南嶽禪林、江永金山,都是自然環境與建築風光和諧的“二重奏”。“南朝四百八十殿,多少塔煙雨”。正如英國學者李約瑟所說,“中國建築的總體布局已經達到了最高水平,將對自然的謙卑的深厚感情與崇高的詩意結合起來,形成了任何文化都無法超越的有機格局。”。
(2)向自然學習
即模仿自然,巧妙地吸收自然的形態,使建築與自然達到統壹。這壹點在風景園林中尤為突出。石頭、木頭、池塘象征著大自然中的山、林、湖、海,將大自然引入醫院,意味著大自然與人工環境的親密無間。
(3)借用自然
通過窗戶、亭臺、樓閣等介紹自然美景。成建築,即借景“借景”之法,臨江壹亭,可有“夕陽孤齊飛,秋水* * *天壹色”的美景;壹間普普通通的草堂,也能產生“窗含西陵雪,吳棟萬裏船泊門口”的空間感。再比如葉少翁的名言:“妳要憐犬牙,封蒼臺,卻不能長久留住柴飛。春園不能閉,壹枝杏出墻。”正如《原野》所言:借景,可以“收千頃汪洋,收四季浪漫。”。
《上中》:對稱之美
儒家的“尊中”思想創造了壹個充滿中和與親情的道德美學原則,對傳統建築的創作思維、建築風格和整體格局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傳統建築文化在空間上的主要特征是對“中”空間意識的崇拜。從都城規劃到四合院,都有講究秩序和秩序的對稱布局,形成了以“中”為特征的傳統建築美學品格。
山東曲阜孔廟。它是中國古典寺廟的傑出代表。他是中國自古以來眾多孔廟的“教主”。它是壹座宏偉而有條理的、平坦而規則的古建築群。整個曲阜孔廟的平面布局。它具有很強的中軸對稱性。它的主要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形成壹個遞進重復的庭院。中軸線兩側是左右對稱的分題建築。象征著倫理秩序。
古代北京最傑出的成就。是以宮城為中心,城市中軸線長度為7的北京向心格局。永定門到鐘樓8公裏。正是這個中軸線後來被用來體現倫理秩序和帝國禮儀制度。使北京成為世界城市建設史上最傑出的典範之壹。世界上最長、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以其獨特的雄偉精神貫穿整個城市。對稱圖形與空間建築的分布。都是基於這條中軸線。
總結:
中國傳統建築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秦漢以來壹直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傳統建築很多都是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建造的,無論從審美還是使用上都離不開儒家文化。從中國傳統建築中可以解讀出儒家文化的“天人合壹”、“尊華”、“禮”,可見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
1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版100頁-111頁。
2傅《建築意象與儒家文化》載《河南人類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5期,2004年9月
3秦紅玲儒家倫理與中國傳統建築新建築2004年3月。
4王海雲,儒家思想對中國古建築的影響雲南工業大學學報,14卷,第3期1998
5蘇孝義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的影響四川建築科學研究卷3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