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原點,人們就會去追尋。中國古代化妝最繁榮的時期是秦漢時期。當時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階層的女性都註重自身的外貌裝飾。
舊時婦女戴在頭上的裝飾品
這種化妝方法,又叫花、臉花、貼花,是附在眉間、臉上的小裝飾。
關於花苞的由來,據宋高澄《雜五行書》引自《物後稷》記載,南朝“壽陽公主,女人,日臥殿檐下有章,梅花落於額,不能除。洗了三天就倒了,丫鬟們千奇百怪,爭結果。”不知什麽原因被稱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到了宋代,梅花妝依然流行。王藻在《醉花頌》中唱道:“舟簾有隙,美人半露梅妝,綠雲低如花。”
也是在唐代,貼花開始流行。花苞是什麽做的?古代制作花苞的材料非常豐富,有金箔、紙、魚鱗、茶花餅等。最有意思的是,連蜻蜓翅膀都可以用來做花苞!如宋代寫的《夢路易》說:“晚唐時,內廷或網得蜻蜓,愛其嬌嫩翠綠,故以金筆繪其翅,作小花。”可見,在古代,女性的化妝方法不僅豐富,而且獨特,不拘壹格。花蕾的顏色有紅色、綠色、黃色等。眾所周知的《木蘭詞》中有壹句“上鏡放黃”。除了梅花造型,還有各種小鳥、小魚、小鴨子,非常漂亮新穎。
口紅
口紅在古代被稱為口脂和唇脂。口腔脂肪的紅色,塗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腔嘴唇的鮮艷顏色,給人以健康、年輕、有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這種恩愛的程度,從《唐書·關白誌》中可見壹斑,其中記載:“十二日獻口脂、面脂、頭膏、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以碧齒管填之。”這裏寫的是口腔脂肪裝在雕刻的象牙管裏,可見口腔脂肪在很多化妝品裏是多麽珍貴!
補嘴胖的方法有很多。中國習慣以小嘴為美,即“櫻桃小嘴”。如唐代詩人岑參在《醉鬥仁美詩》中說:“唇邊壹點桃花。”
唐朝元和以後,由於吐蕃服飾和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哭妝”和“淚妝”,顧名思義,把化妝變成了哭,當時被稱為“當代妝”。詩人白居易曾在《當代妝》壹詩中詳細描述:“當代妝,來自都市四面八方,遠近流行,頰無墨,頰無粉。嘴唇上的黑糊如泥,眉毛畫成低八字。黑白妝都脫離了原來的狀態,看起來像傷心的哭泣。”這種妝容不僅不好看,而且給人壹種奇怪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時期也流行用檀香色沾唇,檀香色為淺絳色。北宋詩人秦觀在《南歌子》中唱道:“搓妳青衫杏裙,獨倚玉籬,無言觸唇。”這種顏色的口腔脂肪直到現代還很流行。當然,無論是朱砂還是檀香,都要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和條件,適當選擇和使用,切不可以奇裝異服為美。
用粉末塗抹
芙粉是撲粉在臉上。在中國古代,女性長期使用粉末,這壹直是最常見的化妝方式。據唐人記載,唐黃明每年賞賜給楊貴妃姐妹的粉費高達百萬兩!清初戲劇家李漁對賦分的方法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當時的女性施粉“有從屬於潮流的傾向,美女們用它來提升自己的美貌”,“白人可以讓它變白”,“黑上加白就是讓它變黑”,這就很清楚地揭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系。更值得玩味的是,古人還將伏粉等化妝方法與道德修養聯系起來,指出美麗要與修養相結合。如東漢蔡邕認為:“拍照抹面,意在思心之清凈,敷粉,意在思心之和,加粉,意在思心之清新,澤發,意在思心之暢順,用梳,意在思心之理,發髻,意在思心之義,取鬢角。這個觀點不僅有見地,而且深刻。
正面黃色
額黃,也叫鴉黃,是畫在額頭之間的黃色。這種妝現在已經不用了。它起源於南北朝,盛行於唐代。據《中國婦女裝飾》記載,這種裝飾與佛教的流行有壹定的關系。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進入全盛時期,壹些女性受到金漆佛像的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逐漸蔚然成風。南朝簡文帝《美人》曰:“約黃能效月,削金造星巧。”這裏提到的關於黃是指額頭發黃的化妝方法。唐代額頭黃盛行時,文在詩中吟誦了“無限落霞山有額頭黃”的句子,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出嫁時化了妝,八字宮中眉捧額頭黃。”唐朝的牛僧孺也專門描寫了芷瓊女神把額頭弄黃的故事。宋代還流行額黃的時候,詩人彭就唱到:“有壹個女子叫作精母,珍珠落在鬢角上,塗成了黃色。”這些都反映了古代女性喜歡額頭發黃的場景。
畫鶥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中寫道:“白而白,黑而白,只給方澤。”“黑”就是用黑畫眉。到了漢代,畫眉越來越普遍,越畫越好看。《西京雜記》寫道:“司馬相如之妻文君,眉如遠山,年輕時畫過遠眉。”這意味著把妳的眉毛畫得又長又彎又綠,像遠山壹樣美麗。後來發展到用翡翠畫眉,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代顏道濟在《六爻令》中描述:“晚來翠眉宮,巧學遠山。”《米莊臺記》說,“魏武帝命朝廷畫青眉,連眉,畫得很長,稱為仙妝。”取而代之的是,使用黑眉毛成為了崔眉毛流行中的新生事物。《中國古今筆記》中說楊貴妃“濃妝艷抹黑眉”。當時人們把這看作是壹種新的化妝方式,稱之為“新化妝”。難怪許寧在詩中寫道:“新妝壹拋,六宮爭畫眉黑。”
盛唐時,流行畫眉寬而短,形似桂葉或蛾翅。在元稹的詩《不畫長眉短眉》裏,而李賀的詩裏也說“新桂似飛蛾眉”。為了使寬闊的眉毛不顯得暗淡無光,女性在畫眉毛時還會將眉毛邊緣的顏色均勻地暈染,這種現象稱為“暈染眉”。還有壹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叫做“細眉”。因此,白居易在《商鞅白發人》中有“青黛細眉”壹句,在《長恨歌》中也有“花瓣似她的臉,柳葉似她的眉”的描寫。到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有鴛鴦眉、小山眉、五鳳眉、三鳳眉、串珠眉、月眉、開叉眉、含煙眉、吹煙眉、倒眉等十種。光是眉毛上的畫就有這麽多,可見古人對美的熱愛之強烈。
古代化妝品—
古代女性的“眉筆”:
據說畫眉始於戰國時期。在沒有任何具體畫眉材料之前,女人都是燒柳枝塗在眉毛上(詭異的妝容,最好是現代的)。
古代女子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
據文獻記載,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是壹種黑色礦物,又稱“石黛”。
在作畫之前,石黛必須在硯臺上研磨成粉,然後與水混合。很多漢墓中都發現了墨石代的硯,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使用了。
除石戴外,還有銅戴、青雀頭戴、螺戴。
銅代是壹種類似銅銹的化學物質。青雀頭是壹種深灰色的畫眉料,南北朝時從西域傳入。螺鈿黛是隋唐時期女子用的畫眉材料,產於波斯。它是壹種經加工制造後具有各種規定形狀的傣塊。使用時只能蘸水而不研磨,因其外觀和制作工藝與書畫用墨錠相似,故又稱“石墨”或“畫眉墨”。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女性也很少再用石黛了。
宋代筆記中也有畫眉墨的制作方法。如《石林廣記》中說:“有壹盞真芝麻油燈,與許多燈座擦得緊緊的。把油燈放在水裏,點著,用壹個小裝置蓋住,讓煙凝結,掃下去。提前三天把麝泡在少油裏,倒入煙中拌勻,墨可超過漆。壹種旋轉剪切芝麻油鼻煙的方法是特別優選的這種煙熏畫眉料在宋末元初被美其名曰“畫眉聚香”。元朝以後,宮廷裏的女人都選擇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的眉石,明清也是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中國女性化妝品發生了壹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棒狀眉筆和化學調制黑油脂,因為使用簡單,便於攜帶,壹直沿用至今。
芳澤柔和化妝粉
中國的女性至少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化妝粉。最古老的化妝粉有兩種成分,壹種是米粉,古代的粉字是從大米中分出來的;還有壹種化妝粉是把白鉛變成糊狀的面部脂肪,俗稱“胡粉”。因為是鉛做的,所以又叫“鉛華”,也叫“鉛粉”。
這兩種粉末都用於塗抹在臉上,以保持皮膚光潔。
《齊敏見聞錄》中詳細記載了制作米粉的方法。米粉最原始的制作方法是用圓飯碗盛米汁,使其沈澱,做成白色粉膩的“粉英”,然後在陽光下暴曬,曬幹的粉可以用來化妝。因為這種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還在用這種方法制作米粉。
還有壹種香粉,是玉米做的,跟它差不多,只是最後加了各種香料做的。因為玉米本身含有壹定的粘性,塗抹在表面不容易脫落。與米粉相比,鉛粉的生產工藝要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來看,所謂的鉛粉實際上含有鉛、錫、鋁、鋅等多種化學元素。原本用於女性化妝的鉛粉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為糊狀。從漢代開始,鉛粉被吸幹,制成粉狀或固體狀。因其質地細膩,色澤潔白,易於保存,深受女性喜愛,久而久之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簡單的米粉和鉛粉,還有很多古代女性的名妝粉。如魏晉南北朝時,朝廷官員段喬孝將米粉、胡粉與葵花籽汁混合,合成“紫粉”。
唐朝時,皇宮用上等小米制成“迎蝶粉”。
宋代有壹種用石膏、滑石、蚌粉、蠟脂、麝、益母草制成的“玉女桃花粉”。
明代有從白茉莉仁中提取的“珍珠粉”和玉簪花、胡粉制成的“玉簪粉”。
清代有珍珠制成的“珍珠粉”和滑石等細石制成的“石粉”。
還有著名的產地,如浙江的“杭粉”(也稱官粉);荊州的“楊帆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肉桂粉”等,粉的顏色也從原來的白色增加到多種顏色,還摻入了各種珍貴的香料,更加誘人。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大量的化妝粉陸續出土,有的裝在精致的碗中,有的裝在絲袋中。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化妝粉,它被制成特定形狀的粉塊,如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向日葵花瓣等。,並浮雕有凹凸的梅、蘭、蓮圖案。
多彩的文字和胭脂
胭脂是古代女性常用的化妝品。古籍中胭脂的寫法很多,如“閻誌”、“香煙”、“鮮枝”、“閻誌”、“閼氏”等。
這是壹種紅色素。有壹種說法認為,古胭脂的真正產地是匈奴的雁棲山,“閼氏”這個名字是匈奴對宮廷女子的壹種稱呼,最初指的是貴族的妻子。因為這些貴族婦女經常用“閼氏”來裝飾她們的臉,“閼氏”成了她們的代名詞。
據說胭脂傳入中原與張騫出使西域有關。所謂“胭脂”,其實是壹種叫“紅藍”的花。它的花瓣含有紅色和黃色兩種色素。開花後采摘全花,然後在石碗中反復搗碎,去掉黃色汁液,形成鮮紅的色素。
女性化妝用的胭脂有兩種。壹種是用絲綿蘸紅藍花汁制成的,稱為“綿閻誌”;另壹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稱為“金華閻誌”。這兩種胭脂都可以陰幹,蘸少量水即可塗抹。
南北朝時,人們在這種紅色素中加入牛髓、豬胰臟等東西,使之成為壹種致密潤滑的油脂。結果,閻誌被寫成了“胭脂”,“胖”有了真正的含義。《紅樓夢》四十四回中有壹段對胭脂的描寫,非常生動。這胭脂“不是壹片,而是壹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裏面裝著壹盒,像玫瑰膏。”寶玉笑道:‘店裏賣的東西不幹凈,顏色薄。這是最好的胭脂,是榨出來的汁,用花露水蒸的。只要在細發夾上挑壹點,放在嘴唇上,就夠了;用壹點水融化後放在手心,拍臉就夠了。“平兒妝化得真鮮艷異常,滿頰都是甜香。”
制作胭脂的原料除了紅、藍,還有絳、石榴、山花、蘇芳木。重絳是絳紅色染料的壹種,它的顏色比較濃,不像紅藍那樣明亮透明。在漢魏時期,常被用作燕子的材料。石榴花也是壹種紅色素,隋唐時期常被用來染裙,稱為“石榴紅裙”,但也可以用來制作胭脂。
山花與石榴花相似,是壹種野生植物,經過提煉加工後可作為化妝品原料。蘇方木,也被稱為“蘇木”,作為壹種染料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它的顏色是相當沈悶。早在魏晉時期就是壹種主要的紅色染料。
由於胭脂的流行,漢代以後,女性化紅妝的人數與日俱增,且持續時間較長。從大量的文獻記載和圖像資料來看,古代女性化妝往往是粉與粉並用,而單獨使用胭脂的則很少見。具體方法可分為三種:
1.化妝前,將胭脂與鉛粉混合,使之變成棕紅色,即粉紅色,然後直接塗在臉頰上。因為在穿衣前已經調成了壹種顏色,顏色比較均勻,整個臉的顏色也比較統壹,能給人壹種莊重安靜的感覺,所以多用於成年女性;
2.先塗白粉,再塗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兩頰,所以兩頰多為紅色,而額頭、鼻子、下巴則呈現出白粉本色。中國古代傳統繪畫技法有“三白”之說,就是基於這種化妝方法(可見於唐寅的畫中,畫中女性大多這樣化妝)。從形象上來說,這種妝容風格是年輕人經常使用的,這在歷史書上都有。
3.先在臉上塗上壹層胭脂,再用白粉輕輕覆蓋。由於顏色程度不同,名稱也不同。色彩豐富的稱為“醉妝”,色彩較淡的稱為“費霞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