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法和歷年采用陰陽三合歷;古代根據不同農牧業生產的需要,分別產生了陽歷和陰歷。農歷作為壹種傳統歷法,起源的時間最早,在甲骨文和出土的古籍中有很多記載。目前壹般認為陰陽壹體的歷法規則起源於殷商時期。
從黃帝歷到清末陽歷的啟用,中國歷史上共有102種歷法,其中壹些歷法對中國的文化和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例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的太初歷、隋唐的大衍歷、皇帝歷等。雖然有些歷法沒有被正式使用,但它們在醫療保健、醫學、意識形態、天文學、數學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西漢末年的三通歷,唐代的皇帝歷。漢代以前的中國古代歷法以366天為壹年,用“閏月”來確定四季和壹年的結束。已經有日、月、旬、時的時間單位,陰陽歷的技術可用;觀測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和“減法”調整時差。歷法的實行成為壹件大事,其中壹項主要內容就是“以閏月定四時齡”和“正閏盈”,即確定閏月的位置和如何減去多余的天數(不加缺少的天數),從而確定年齡的結束和開始。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皇室的衰落,諸侯各行其是,於是出現了多軌歷,即諸侯和地方部落也有自己的地方歷;秦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以閏月四時為紀年的歷法。
漢初,歷法出現重大轉折,全國統壹歷法成為相對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命、、羅等人撰寫歷,劉欣又撰寫了三部歷。這兩種歷法的重要特點是紀年壹體。壹年中的整數天是365天,而不是以前日歷中的366天。
用“加法”代替以前的“減法”調整時差,年齡周期的開始相當固定,通過數學計算就可以確定閏月,不需要“驗歷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退出了歷法。此後,中國歷代頒布的歷法都與太初歷法相似。民國成立後,歷年采用西歷或民國歷年。
夏歷、陰歷、周歷以不同的月份作為壹年的開始:銀月為夏歷正月,子月(今陰歷11月)為陰歷正月,醜月(今陰歷12月)為周歷正月。
歷代歷法:
古代六歷
顓頊歷——秦朝,西漢(?-公元前104年)
太初歷(三歷)-西漢、新朝、東漢(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04-84年)
四年歷——東漢(85-220年)、曹魏(220-236年)、東吳(222年)、蜀漢(221年-263年)。
幹象歷-吳棟(223-280)
場景開始的日歷——曹魏、西晉、東晉、(237-444)和北魏(398-451)。
袁嘉裏-劉崧、南齊、南梁(445-509)
大明歷-南梁和陳楠(510-589)
秦末三年歷(384-517)
宣世禮-北涼(412-439)和北魏(452-522)
李正光——北魏(523-534)、東魏(535-539)、西魏(535-556)和北周(556-565)。
李星和——東魏(540-550年)
天寶歷-北齊(551年-577年)
天河裏-北周(566-578)
象歷——北周(579-581年),隋朝(581年-583年)
皇帝的日歷-隋朝(584-596)
大也裏-穗(597-618)
黃歷
武音元歷-唐朝(619-664)
藺以理-唐朝(665-728)
大歷-唐朝(729-761年)
五年歷-唐朝(762-783)
李正元-唐朝(784-806)
觀歷-唐朝(807-821年)
宣明歷-唐朝(822-892)
崇拜李璇——唐朝(893-907)、侯亮、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8-955)
九歷
傅田麗
袁迢歷——後金(939-943?),遼朝(961年?-993)
大廖(994-1125)
秦田麗-後周(956-960)和北宋(960-963)
田麗-北宋(963-981年)
幹元裏——北宋(981年——1001年)
易田麗-北宋(1001年-1023)
拜歷——北宋(1024-1065;1068-1075)
明日日歷-北宋(1065-1068)
北宋豐源歷(1075-1093)
官田裏-北宋(1094-1102)
詹天裏-北宋(1103-1105)
紀元歷-北宋和南宋(1106-1135)
童淵歷-南宋(1136-1167)
主要道路日歷-南宋(1168-1176)
李春喜-南宋(1177-1190)
會元歷-南宋(1191年-1198)
統壹日歷-南宋(1199-1207)
禧年歷-南宋(1208-1251年)
南宋淳祐歷(1252)
回田麗-南宋(1253-1270)
完整日歷-南宋(1271年-1276)
大明歷-晉朝(1137-1181年)
重建大明歷-金元(1182-1280)
計時歷(大歷)-元明(1281年-1644年)
立憲歷-清朝(1645-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