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漢代至元代政治工作制度的演變
(壹)集權的發展
1、漢代郡縣並行制與“恩旨”
(1)背景:漢初地方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國,郡縣制並行。封建國家是朝廷的靠山,但有時也會和朝廷對抗。
(2)措施:漢武帝在漢景帝的基礎上,頒布了“恩旨”,規定諸侯死後,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嗣分壹部分土地給列侯,列侯歸郡縣管轄。
(3)結果:王國越小,越集權。
2.中唐時期的藩鎮政權。
中唐安史之亂後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持續了壹百多年,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根據課文,引導學生看地圖集《P6》,唐末割據的地圖)
3.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
4.軍政財權還給了中央政府。
(1)度量值:
(1)軍事:將主要將領的軍權收歸中央,從全國抽調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皇軍。
(2)行政:中央政府任命壹名文官為地方長官,同時任命壹名法官監督。
(3)財政上:地方稅壹小部分作為地方支出,其余由中央控制。
(2)作用:這些措施的實施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4.元代行省制度
(1)設置:除河北、山西、山東三省為中央直接管理外,均有省書,簡稱省或省。省長由朝廷任命。各省下有道、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有宣傳安撫部門進行管理。
(2)權力:各省擁有經濟和軍事權力,但權力的行使受中央控制。
(3)功能:
(1)省制便於中央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加強中央集權;
(2)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團結;
(3)它的建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重大變革,是中國行省制度的開端。
(二)君主專制的演變
1,漢武帝削弱湘泉。
2.三省六部制的演變與形成。
(1)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制度逐漸形成。
(2)唐代三省六部。
①唐代的三省六部:
三省是指尚書省(負責執行)、中書(負責起草詔令),三省總督都是宰相,互相制約,對皇帝負責。尚書省執行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下設天蠶土豆、禮兵、共工六個部門。
(2)實質:削弱相對權力,加強皇權,維護封建統治。
(3)作用:a .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b、三分權保證了對君權的排他性尊重,大大強化了專制皇權。
c,是中國官制史上的壹次重大變革。後來的朝代基本都沿襲了這壹制度,對落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宋代加強皇權的措施
(1)度量值:
設置中書門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行政長官行使宰相職權。為了制約宰相,後來又增設謀士、唐使、三秘,以分宰相的行政權、軍權、財權。
(2)作用:這些官員的設立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權力,加強了皇權。
4.元代中國圖書大省(根據文本)
元朝設立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行政長官行使總理職權。元末宰相權力越來越大,有時甚至控制皇位的繼承。
內容提要:漢代至元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1)天皇制的發展和皇權的加強;
(2)制度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的。
(3)選官用人制度的變化(本項第壹款)。
1,漢代的科舉制度
(1)含義:是自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的制度。
(2)目標:廣泛收集和管理人才。
(3)選拔的主要方式:推薦孝老老實實。
2.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鄭智問世。
(1)含義:是質量評價官員對人才進行評價,然後對官員進行獎勵的制度。九品是指將人才分為好與壞的九個等級。中正是壹個評估官,負責評估人才的等級,由壹個貴族家庭擔任。
(2)選擇標準:家族聲望。
(3)缺點:貴族家庭的孩子不註重提升自己的天賦。真正有才能但出身卑微的人很難在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
(4)衰落:隨著貴族家庭的衰落,依靠家族選擇的九品鄭智制度再也無法延續。
3.科舉制度的發展。
(1)含義:以科目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的制度。
(2)發展與演變:
隋朝楊迪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度由此形成。唐宋元時期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度。
(3)意義:
(1)將讀書、考試與為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員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2)科舉取仕,將選拔人才、任用官員的權力從貴族家庭手中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3)在壹定程度上保證了選人用人的公平競爭。
這壹制度為歷代所用,影響深遠。
第二,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⑴社會發展:
從廢除宰相到建立內閣、設立兵部,是封建帝制達到頂峰、封建社會後期和衰落時期。
(2)廢除宰相制度。
1,原因:
(1)從根本上說,要加強君主專制。在中國的專制集權中,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由來已久。
(2)明太祖認為元朝的制度阻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
(3)中書省廢除後,地方權力集中於中央,宰相權力相應擴大。(P16歷史記錄)
(4)胡總理傲慢自大,這是他的借口。
2.目的:鞏固和穩定封建統治,加強皇權。
3.廢除:
(1)1376、明太祖取消了庫書省,設置了行署、都指揮使、巡檢司(秦欽差大臣、漢刺史),主管地方行政、軍事、監察,合稱“三司”
(2)公元1380年,丞相胡因謀反被所殺。同時廢除中書省和宰相,設立六部,管理國家政務,直接向皇帝負責。
4.影響:君主專制進壹步加強。(指導學生閱讀P16數據回放)
過渡:明太祖廢除了宰相制度,宰相分為六個部門,隸屬於皇帝。它廢除了秦漢以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也改變了君主通過宰相職位管理國家的歷史。君主成為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大大加強了皇權。“宰相”的意思是主宰,“宰相”的意思是輔助。宰相“掌握皇位,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做出機密決定。但是,權力過大威脅了君主政體,阻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造成了君主與皇帝之間深刻的矛盾。現在“廢丞相,分六權”可以防止皇權旁落,加強君權,而且。但這樣壹來,還有誰來幫皇帝管理壹切呢?
內閣的出現
(1)理由:不能沒有侍郎。
(2)建立和發展
3.功能:P17的最後壹款
(3)特點:
(1)明朝的內閣不是中央壹級的法定行政或決策機構,只是向皇帝提供建議的張伯倫機構;
(2)內閣大臣的興衰由皇帝決定,他們權力的大小取決於皇帝的意誌。表決通過與否最終取決於皇帝的批準。
(4)理解:內閣是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的產物,在皇帝決策和處理國家事務中只起輔助作用,不可能對皇權起專制作用。與西方內閣相比,西方內閣是權利民主的象征,壟斷國家的行政權力,代表國家元首對議會負責的政府形式。
(三)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
(1)原因(必然性):
(1)經濟根源:封建經濟是分散的,需要強大的國家政權來保證國家統壹;
(2)政治根源:地主階級需要強大的政治力量來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鎮壓人民反抗;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
(2)總體趨勢
(1)皇權加強,相對權力削弱。
(2)中央權力加強,地方權力削弱。
(3)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特征。
(1)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生與封建制度的產生是同步的,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從壹開始就不同於西歐封建社會的重要特征。
(2)權力高度集中,皇權至上。地方無條件服從中央,中央無條件服從皇帝。
(3)專制集權制度下有兩對基本矛盾:
中央和地方分裂勢力之間的矛盾。其鬥爭趨勢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割據勢力不斷削弱;
b .中央政府內部皇權與相對權力的矛盾。其鬥爭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對權力不斷削弱,最後被取消。
(4)帶有強烈的人治色彩。
(4)專制集權的歷史作用。
專制集權對封建社會的影響是雙重的。總的來說,在封建社會的前中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方面;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專制集權制度的負面作用逐漸增大。具體表現在:
①積極效果:
a在壹定範圍內維護了民族團結,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b有利於抵禦外來侵略,防止分裂;
c有利於有效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型經濟活動,建設大型工程,為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世界奠定基礎;
d有利於地區和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在更大範圍內的傳播。
②負面影響:
a經濟上,它嚴重制約了社會生產力,阻礙了萌芽中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抑制了新的生產關系的成長;
b政治上,封建專制統治的空前加強很容易導致暴政;長期以來,人民沒有政權和地位,民主政治無法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受到壓制和打擊;形成了長期的人治傳統,衍生出龐大的官僚隊伍和特權階層,容易產生政治腐敗。
c思想上,專制制度必然導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強,嚴重阻礙科學的發展,甚至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問政,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絕對禁止和封殺。
內容提要:威權主義集權發展的原因、總趨勢、特點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