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和音樂文明的出現
中國古代的“禮”和“樂”起源於古代的原始崇拜。《禮記》說:“夫禮之始,始食而飲,其焦粟而豚汙而尊,其拙而鼓。如果妳還能讓他敬鬼神。”其對禮物的貢獻,擊鼓取樂,是最早的禮樂儀式。傳說中的五帝時期,雖然皇帝的主導地位和臣服已經產生了“禮”的意識,但禮的制度還沒有產生。到了夏朝才逐漸建立起禮儀制度,因為“天下為家,各家親疏”,所以“大人想到禮儀”,“禮儀想到管教”。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和考古材料,很難了解李霞的詳細情況。由於殷墟的大量考古發現和《史記·殷本紀》中更多的記載,李尚已經有了很好的記載。到了周代,禮制是前代的縮影,逐漸完備成熟。周朝以前有很多歌舞。莊子天下曰:“黃帝有仙池,堯有,舜有大韶,禹有大夏,唐有大榭。”到了周朝,“悅”的內容不斷豐富,並形成了相應的體系。當時除了有代表性的“大武”,據《左傳》相公二十九年的記載,還有幾十個周樂。到了周代,還有專門的機構“春官”來規範和管理樂舞,而在春官之下,有壹位高級的音樂老師來教授國家的子孫“樂德”、“音樂語言”、“樂舞”(李周春官)。
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形成和完善是在周代,因為當時不僅形成了系統的禮樂體系,而且禮樂還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周代形成的冠、婚、喪、祭、庭、聘、鄉、射、官制度等禮儀、禮制和禮儀意義,主要保存在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儀禮》、《周立》、《禮記》中。《六世福樂》及周代興盛的音樂道德、音樂語言、音樂舞蹈等內容都記載在景悅,而景悅卻“湮沒在秦火中”;好在“禮樂要算有用”,在“三禮”的禮儀制度中可以看到很多音樂制度的內容,《禮記》中也保留了專門研究音樂意義的樂書。另外,古代的“樂”是歌、樂、舞三位壹體的。據楊向奎先生考證,周樂的歌詞見於《詩經》,如《周松》。
《尚書大傳》說“周公為攝政王”,“禮樂六年制”。《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前君周公作《周禮》曰:“看德,以德辦事。周公是禮樂文明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人物。禮樂制度不僅改造和發展了上古至商代的禮樂,形成了系統的法律法規和行為規範體系,而且註入了“德”的因素,使其具有深刻的道德倫理內涵。孔子是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發展的又壹重要人物。他的第壹個貢獻是繼承、普及和宣傳禮樂文明,整理和傳播記載古代禮樂文明的儒家經典《六經》。第二,他以禮樂為闡釋對象,著重突出禮樂文明的本質,強調倫理教化和治國平天下的功能。
禮儀與音樂文明的本質
禮樂的表達需要有壹定的形式,如玉帛,進退;黃仲達路和甘其玉都是禮樂之美,但欣賞禮樂之美,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耳目,更重要的是理解禮樂文明引領人向善的本義。子曰:“李麗雲雲,玉帛雲?樂韻樂韻,鐘鼓雲?”(《論語·陽貨》)禮樂書上說:“是先王所制的禮樂制度,不以愛聽愛聽為基礎,而將教民所喜所恨,也是反人道的。”這些論述旨在表明禮樂文明美的形式是表達善的內容,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是主要的。孔子曾說:“不仁之禮是什麽?人都沒心沒肺的,那妳高興什麽?”(《論語·八蜀》)在這裏,他提出了以仁為目標,通過禮樂引導人向善。因此,把握禮儀和音樂文明的精髓至關重要。
“禮”在禮樂文明中有幾種含義。第壹,“禮”是人性之本。《禮記·曲禮》雲:“鸚鵡能言,與鳥待;猩猩會說話,會和動物呆在壹起。現在的人很沒禮貌,雖然會說話,但是是不是還不如壹個動物的心呢?.....是聖人所作,以教人以禮,以使人以禮,以自識禽獸。”“禮”被視為區分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準,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重要的特征之壹。其次,“禮”的重要作用在於規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禮儀使人明確自己的社會地位,懂得尊重和謙讓;使人分清事情或行為的對錯,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禮”作為壹種行為規範,維護著社會秩序和正義。第三,“禮”也是壹種道德規範,引導人們善良自律。子曰:“道以政治,則以齊刑,民以免,不要臉;道是德,是禮,是恥,是格。”(《論語·為政》)因此,禮樂文明強調通過倫理道德將社會規則內化為人們內心的準繩。第四,通過了解和遵守儀式,我們可以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論語學》:“有壹句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第壹,斯裏蘭卡很美。以小見大是行不通的,要知和而和,不要客氣。”既強調了“和為貴”的願望,又指出“和”不能單純為和而和,也不能無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得體。在遵守社會秩序的同時達到和諧,才是最美的狀態。
禮樂文明中的“樂”的本質也有幾種結局。第壹,“音樂”的社會功能重在和諧精神。《禮記·樂記》曰:“故樂師以判壹物以和,以比物以飾,以律動與文筆相合,故能和其父、子、君、臣,以附諸民之親。這是第壹種取笑王力的方式。”"所以,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規,人情不可回避。"指出“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學科,其作用是使人和諧相處。二、“樂”講究有序協調。《樂記》曰:“宮為王,商為臣,角為民,羽為物。五不亂,則無窘聲。”它用五音比喻來描述各種人物,表明要奏出和諧的音樂,就必須有條不紊,協調壹致。第三,“樂”還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能。樂記說:“如果妳用喜悅來對待妳的頭腦,妳就會感到需要寬恕。”。易直子原諒就高興,高興就高興,長久和平。“《孝經》也說:“移風易俗不擅趣。“也就是說,音樂教育可以陶冶心性,使人快樂祥和,延年益壽。所以孔子要求人們聽高雅的音樂,遠離淫穢的聲音。
“音樂,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記·樂記》)秩序與和諧是禮樂文明的主旋律。樂記曰:“樂者同,主者不同。”意思是音樂的作用是上下協調,儀式的作用是區分順序。但是,禮與樂雖然形式和功能不同,但卻是相輔相成的。在古代傳統中,“禮”就是人性,涵蓋壹切,包括“樂”。在周代,禮樂雖各有體系,但音樂仍是禮制的壹個方面,音樂的和諧也是為了實現禮制而輔助和隸屬於禮制的。《禮記》說,人在外物引誘下,會喪失本性,產生貪婪、殘暴、欺詐等邪念,所以先王制定禮樂來調節人心。“禮為民心所向,樂與民聲相和”,就是用“樂”的和諧來彌合“禮”的分裂所造成的心理落差。孔子和其他儒家經常把“禮”和“樂”相提並論,因為兩者的結合可以起到平衡和調和的作用。
儀式與音樂文明的現代意義
先秦禮樂文明經歷了幾代人的演變,具體內容有所變化,但主題不變。摒棄舊禮中的貴賤之分,吸收禮樂文明中的秩序和諧理念,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現實意義。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禮樂文明的主題值得挖掘和吸收。禮樂文明的秩序與和諧理念,既有源自自覺意識的內在道德規範,也有外在具有約束力的行為規範。用壹定的禮儀形式規範人們的行為,可以加強社會親和力,對人們的社會化產生積極影響。禮樂內在的道德修養可以達到人性的平衡和升華,發展“禮”、“誠”、“信”、“義”的情操,從而實現主體與外界的和諧、群體的和諧、社會的和諧。
改革開放的中國正在向世界敞開胸懷,與世界各國人民壹道,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禮樂文明的秩序與和諧理念,無疑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實現各國人民建設和平穩定繁榮新世界的追求。
禮儀和音樂文明的優良傳統也將通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人文奧運”的理念,與“體育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的奧林匹克精神相得益彰。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儀式、樂舞,其實和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儀式很相似。“禮”中的“鄉射禮”和“大射儀”,分別是鄉和督撫舉行的運動會。這些射箭比賽自然是有規則有比賽的。但是,比賽前要互相敬禮,比賽後要壹起喝酒。所以孔子說,“謙則升而飲之,君子也”(《論語》)。這是壹場友好和諧的比賽。禮樂中的樂舞和現在的體操差不多。人們在音樂中載歌載舞,行進跳躍,從而追求身體與靈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文奧運”是文化交流的奧運,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歷史悠久的奧運會與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的壹次偉大握手。中國禮樂文明中的秩序與和諧理念,是通過人文奧運奉獻給世界的壹個有價值的理念。它將展示中國文化的東方魅力,向世界傳達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壹道維護和平、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