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傳統節日介紹最簡短文字.

中國古代傳統節日介紹最簡短文字.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壹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壹,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壹月壹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壹月壹日叫春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壹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壹名稱壹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壹年之中第壹個月滿之夜,這壹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壹天:寒食

(舊俗中的壹個節日,在清明節前壹天[壹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壹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壹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彩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準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壹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征,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裏,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壹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裏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借以避難。桓景這壹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裏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壹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壹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壹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壹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壹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壹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壹天比壹天長,陽氣回升,是壹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壹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壹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壹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壹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壹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壹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壹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壹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壹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壹,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壹月壹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壹月壹日叫春節。

  • 上一篇:中國傳統服飾有哪些特色
  • 下一篇:中國園林與外國園林的差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