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儒學的演變特征

中國古代儒學的演變特征

從儒學的核心內容來看,它具有哲學和神學雙重傾向的特點。儒家主要是壹種“人本主義”或“人本主義哲學”,很自然,人的問題,尤其是人的本性和心性,必然成為儒家討論的核心內容。儒家對人性、心性的探討,正是為了從根本上實現其教育社會、統治人心的思想功能。因此,儒家自始至終都在努力研究這些問題,采取了哲學和神學的雙重思維路徑。先秦儒學的初始階段,雖然也強調人性和心性,但總體上表現出長於倫理而輕哲學、細於人性而略勝天道的特點。到了漢末,儒學被視為主導意識形態,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和誘惑力,以更好地實現其意識形態功能,成為儒學發展的緊迫任務。正因如此,在漢代,儒家采用了與禁忌相結合的神學思維道路。但由於這種神學過於依賴,粗糙淺薄,缺乏足夠的誘惑,隨著漢朝的滅亡和玄學、佛道的興起,其思想功能大大下降。宋代以後,儒學融合佛道,走上了哲學化與神學相結合的道路,在論證人性、心性本體的過程中,完成了將神學隱藏於哲學之中,將哲學彰顯於神學之外的理論任務,為更好地實現其思想功能奠定了基礎。傳統儒學在人性和心性問題上呈現出哲學化和神化的雙重傾向,這不僅對改變魏晉隋唐以來"三家鼎立"的局面,穩固儒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正統和主流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為人類身心的安頓和精神的完善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材料,使儒學的現代重建成為可能。

從儒學的發展條件來看,它具有適應小農經濟文明需要的特點。在任何社會形態中,壹種意識形態發展的最深層條件恰恰表現為最簡單的經濟文明,反過來,經濟文明的特質也必然會在相應的意識形態上打上特殊的烙印。儒家思想作為壹種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長期發揮作用的意識形態,自然應該打上小農經濟文明的烙印,從而具有適應小農經濟文明需要的特征。這種適應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為了適應小農經濟生活順利發展的需要,儒家壹方面對社會個體追求利潤的合理性持肯定態度,另壹方面又明確規定了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利益的規則,避免現實利益的惡化。其次,為了滿足人們在小農生產過程中有效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需要,儒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給出了鮮明的回答。壹方面強調“天人相分”、“人定勝天”,即人類應該而且能夠開發利用自然,另壹方面強調“天人合壹”、“不違背自然”,即人類只有合理開發自然,才能有效利用自然。最後,為了滿足小農經濟的基本單位家庭(宗族)的穩定和繁榮的需要,儒家精心構建了壹個家庭(宗族)倫理體系,既保證了家庭(宗族)的穩定,又保證了家庭(宗族)不會因為穩定而死亡,而是充滿了蓬勃的發展活力。總之,傳統儒學從根本上適應小農經濟文明的需要。正是這壹點,決定了隨著社會文明的變遷,儒家思想必然會發生質的演變。這使得儒學的現代重建成為必然。

從儒學的社會功能來看,它具有維護和制約封建專制制度的特點。儒家思想本質上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所以維護封建專制是其根本使命。但儒家思想更註重統治階級群體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強調仁愛、民本和教化,也制約了統治階級的過度剝削和殘酷暴政,從而制約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惡性發展,客觀上有利於整個社會的長治久安。值得壹提的是,儒家在制約封建專制制度惡性發展中形成的多項政治規範和道德規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澱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彩警語,為儒家思想的現代重建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儒學的歷史延續來看,它具有與其他文化相互激蕩、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特點。中國文化的發展壹直是多樣化的。在先秦時期,儒學是壹個學派。在漢代,除了儒家思想之外,還有陰陽五行思想以及道家和法家的流行。從魏晉到隋唐,儒釋道三家異軍突起。但是,面對文化領域多元共存、相互競爭的格局,儒學始終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自己的理論結構和重心,並在激蕩和滲透的過程中,匯成壹種具有新的時代特征的儒學。在每壹次融合中,儒家思想都得到了壹定程度的豐富和完善。這壹特點使儒學成為壹種終身學習。這也是從事現代儒學重建的思想家充滿信心的重要歷史依據。

  • 上一篇:中國傳統節日文學作品
  • 下一篇: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