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有哪些?

中國古代歷史著作有哪些?

《金代史》成書於元代,是女真族建立的反映金朝興衰的重要歷史記錄。

《金史》自成書以來,受到眾多學者的好評。學者們普遍認為,《晉書》在二十四史中不算最好,但在元末編纂的三史中卻是最好的。清代史學家趙翼評價說:《晉書》敘事最詳,文筆極潔,優於《宋元史》。(《二十二史註》卷二十七)《四庫全書提要》也說:元人經營此書已久,與宋遼時倉促成書者不同。故此書首尾完備,章法工整,簡而不漏,周而復始,是宋遼金三史中最完美的壹部。的確,與宋遼史相比,其優勢更為突出。

《金史》之所以獲得很好的評價,主要在於其準備時間長,史料準備好。與遼代相比,金代的修史制度要完善得多。醫院有紙條,手掌修復。秘書有壹個辦公室負責修日歷;還有國史館,負責記錄和國史。其實編纂最全的,除了太祖以下的魏王紹和金愛宗,都有記載;此外,還有《第壹王朝實錄》三卷,記載了統治者的前輩。世宗的生父宗瑞和章宗的生父憲宗,他們在死前都沒有自稱為皇帝,也有記載。此外,還有國史,包括帝王列傳、英雄傳;金宣宗年間,金因害怕蒙古軍隊再次進攻,從中都(今北京)遷至開封,這些歷史文獻也被帶到了汴京。蒙古人征服汴京後,當時依附於蒙古並參與進攻汴京的漢族地主兼軍閥張柔高瞻遠矚。當其他蒙古人正在爭奪黃金和絲綢寶藏時,他來到了金歷史博物館,並將金朝回憶錄和其他秘密政府書籍運回家。這些書籍和文獻是在鐘同二年(1261)呈獻給朝廷的。天興三年(1234)正月,蒙宋聯軍攻克蔡州,金朝滅亡。元朝建立後,金代遺孀王娥不僅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修遼金史的建議,而且開始收集整理金代史料。沒有記載邵偉的朝代,現在《邵偉傳》的所有材料都是王鄂在統壹第三年收集的。晉朝遷都蔡州後,史書記載中斷,因為王娥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有《汝南遺》四卷,能夠記載這段亡國的歷史。因此,金代的歷史文獻比遼代的更加完整。此外,金代其他學者也註意搜集金代史實,如金末學者劉啟、詩人元好問《仁臣雜編》(現已失傳),等等。可見,元末金史的編纂以實錄和國史為基礎,並有王鄂等人的搜集和補充,以及劉啟、元好問的著作可以直接參考,依據比遼史的編纂豐富得多。此外,這些資料經過多人加工整理,便於編纂者下手,不同於撰寫《宋史》時壹堆龐大而雜亂無章的原始資料。因此,晉史優於遼宋史是有道理的。

二十四史

除了張的《實錄》之外,還有兩部晉末學者的著作,分別是劉啟的《簋》和元好問的《陳稔雜編》。金死後,元好問以修史為己任。他聽說《金石錄》在張家,就告訴他願意研究《金石錄》,希望能見到《金石錄》,但沒有如願。但是,他不死心,說:“不要讓壹代人的痕跡消失。”於是我在家裏寫道,“金元君臣遺言所到之處,集而聞之,所得皆細字記於寸紙上,達壹百余萬字。”叫做《野史》,也就是《非臣雜編》這本書。劉啟的《歸錢智》也是元代編撰《金石》的主要史料之壹。元好問和劉啟親身經歷了晉末的喪事。他們在書裏說的話,有人聽,有人聽,文筆不錯。所以《晉史》中關於晉朝末年歷史的記載非常生動,讓人讀起來歷歷在目。

在寫作風格上,《晉書》也有所創新。本書第壹卷不以完顏阿骨打開始,而是以世紀開始,追溯完顏阿骨打在之前十代的事跡,讓讀者對女真祖先在氏族部落時的社會狀況有個大概的了解。在這部編年史的最後壹卷中,增加了世紀增刊,以描述宗之父帝、之父和之父憲宗。這三人以前都是大臣,但因為兒子當了皇帝,不方便列入大臣列傳,所以對天下做了補充。這種風格後來被袁氏和史明模仿。還可以看到《晉史》中的任命表,記錄了晉朝與宋、西夏、朝鮮等國的和平與戰爭,以及他們之間的交往,壹壹記載,壹目了然。

《晉書》以“實錄”為基礎,史料準確可靠。比如在描寫金與遼的交往和戰役中,可以如實描寫金朝統治者所使用的陰謀詭計;金朝統治階級的殘暴、放蕩、爭鬥也可以充分暴露出來。

《金史誌》的內容更為詳盡,共有39卷,占全書不到三分之壹。其中有五篇寫得很好,能反映出金代社會的基本特征。

黃金歷史也有很多缺點。壹些重要的人物沒有被列出,甚至沒有被記錄。比如晉初被完顏阿骨打稱帝的渤海人楊普,就是完顏阿骨打身邊的重要謀士。建國之初,“萬物創新,求偶制度由他壹手創造”。為什麽這麽重要的人物在《金史》中沒有被提及?大概不是失察,而是不願意把完顏阿骨打稱帝是晉朝的創始人說成是渤海人的想法。有些重要事件沒有記載,如天惠十年(1132)偽齊遷都支,金十二年(1134)偽齊兵伐宋,都是晉國的重要事件,晉史上什麽都沒有記載。此外,《金史列傳》中還有很多亂名、壹人多名或譯名不同等現象。

資治通鑒

《子同治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壹部編年體史書,共294卷,300萬字,歷時19年。有記載的歷史始於魏烈周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於五代賢德六年(公元前959年),涵蓋了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戰國七雄、魏、蜀、吳、吳、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它是壹部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中國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從《紫同治劍》出版後,皇帝、將軍、文人和各行各業的顯貴都爭相閱讀。無數帝王、聖賢、學者、現代政治家、思想家、學者對《資同治鑒》進行過評價。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資同治鑒》的聲譽除了《史記》之外,很難與《資同治鑒》相提並論。

司馬光的《子同治簡》和司馬遷的《史記》都是我國史學的不朽之作,號稱“二司馬史家”。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約以來,無壹人如佟健。”

宋末元初,胡三省對此書的評價是:“君若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臣若不知通鑒,則與君無關;子若不知通鑒,則先辱而不能後事。”《資治通鑒》沒有記載混沌的痕跡,但在音樂、歷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特別詳細。讀者就像是在河裏喝水的老鼠,各取所需。"

清代顧在《日知錄》中高度評價子鑒和馬端臨的《文學通考》,稱贊這兩部著作“皆是其畢生精力所作,故為後世不可或缺之書”。

王明勝認為:“這是天地間不可或缺的書,也是讀書人必讀的書。”“讀十七史的時候,妳得同時讀為鏡。《通鑒》中的材料大多在正史之外,可以通過考察各種歷史的異同加以糾正。古人雲,物重於前,文不如舊,但佟健可視為之。”

作為壹面鏡子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曾國藩撰寫了《經史雜註》百篇,其中《資治通鑒》11篇入選。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聖賢之震驚世界之書,不擅司馬文《資治通鑒》,其論不拘壹格於古,開闊胸襟。”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評價《通鑒》說:“司馬文公的《通鑒》也是天下大文。其結構之宏偉,材料之豐富,讓想編通史的後人無法以其為藍本,但至今無人可治。文公也是偉人!”

毛澤東自稱對《子同治簡》作了17次註釋,並說:“17次。每次閱讀都受益匪淺。難得的好書。恐怕是最後壹次了,不是因為我不想看,而是因為我沒有時間...中國有兩部偉大的書,《史記》和《資治通鑒》,這兩部書都是在政治失意的情況下由有才華的人寫的...《資治通鑒》中的戰爭真的很精彩,很生動,充滿辯證法。”

明史

《明史》是清代官員編撰的紀傳體斷代史,反映了中國明朝(1368-1644)的歷史情況。全書336卷,其中目錄4卷,傳記24卷,年譜75卷,13卷,傳記220卷。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但其編纂時間較長,但其勤奮程度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歷史。它完成後,受到後世史家的稱贊,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的歷史。清史家趙翼在《二十二史註》卷31中說:“近世史在歐陽公《五代史》之外,遼史簡略,宋史龐雜,元史潦草,晉史典雅凝練,卻不如明史給人印象深刻。”

趙壹

近代史除了歐陽公的《五代史》之外,沒有明史那麽完美。——《二十二史筆記》

白壽彜

明史是壹部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正史。《明史》修纂已久,有修纂前史的經驗,成為二十四史中,尤其是隋唐以後史中較好的壹部。——《中國通史》

明史後來成為整個二十四史中比較好的壹部,這是我們直到今天仍然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山居筆記:壹個朝代的背影》

劉·

《明史》以其體例嚴謹、首尾連貫、資料翔實、文筆簡練、錯誤少而成為清代以來史學界公認的壹部高質量的歷史著作。相反,由於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壓力,《元史》的編纂歷時11個月* * 331天,參與者31人。組織領導工作急、急、亂,近1.8萬字的巨著,在不到壹年的時間裏。確切地說,元史是歷史學家在政治壓力下抄襲的。所以元史中錯誤很多,重復矛盾的內容隨處可見。——《中國歷史是幹部的教科書》

後漢書

《後漢書》是南朝劉宋時期的葉凡(398-445)寫的。它是壹部記載東漢歷史的傳記性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四史”。全書分十章,八十列傳,八記(司馬表續),記錄了從王莽到漢獻帝195年的歷史。《後漢書》增加了七部新傳記:《黨癡傳》、《官員傳》、《文遠傳》、《都督傳》、《魔傳》、《益民傳》、《列女傳》。在傳記方面,《後漢書》除了《史記》、《漢書》的傳記之外,還增加了黨姑、正史、文遠、單於、方舒、益民、列女七種傳記。

《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的歷史事件,***195。《後漢書列傳》十卷和八十卷是葉凡和張淮王子李習安寫的。這本書是壹部簡潔生動的記敘文,它綜合了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書史料,並參考了袁弘的《後漢書》,因此取代了以前的《後漢書》。北宋時,有人出版了晉代司馬彪《續漢誌》三十卷,加上劉釗的註釋,就成了今天的後漢書。

《後漢書》大多沿襲了《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寫作過程中,葉凡根據東漢歷史的具體特點進行了壹些創新和改動。首先,他在姬帝之後加了姬皇後。自東漢以來,先後有六位皇後。把他們的活動用紀律的形式寫出來,是有道理的,也能準確反映這個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後漢書》新增了七部傳記:《黨鵠傳》、《官員傳》、《文遠傳》、《都督傳》、《方舒傳》、《益民傳》、《列女傳》。葉凡是第壹個在傳記歷史書中為女性寫傳記的歷史學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列女傳》中收集的十七位傑出女性並不都是貞節貞節之女,也有不符合倫理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後漢書結構嚴謹,排列有序。比如八十列傳的傳記,壹般都是按照時代的順序排列的。前三卷是漢朝的風雲人物。接下來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帝王將相和重要將領。《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敢於揭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在《王充列傳》、《王符列傳》、《仲長統列傳》中,葉凡詳細收集了八篇抨擊時政的文章。《後漢書》壹方面揭露了魚人的強大,另壹方面又贊揚了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後漢書》是壹部記載東漢歷史的傳記性史書。

後漢書有自己的特點。在體例上,較之《史記》、《漢書》有所改進。就年譜而言,它不同於《漢書》中的《始皇帝年譜》。而是引用了胡亥二世和秦王子嬰的先例,把商帝(劉龍、商帝)和舜帝姬(劉保、舜帝)附在了河帝(和帝)的編年史上。這樣既節省了篇幅,又不失史實,壹舉兩得。至於皇後,它改變了《史記》、《漢書》中皇後被列入外戚(呂後除外)傳記的方式,為皇後寫了年譜。這壹變化符合東漢六皇後被稱為朝廷的史實。

在傳記方面,《後漢書》除了《史記》、《漢書》的傳記之外,還增加了黨姑、正史、文遠、單於、方舒、益民、列女七種傳記。這些傳記不僅是新的創造,而且反映了東漢的實際情況。比如東漢時期,很多正直的大臣被殺,罪名是組黨。此外,東漢宦官大多參政議政,殺害大臣,是黨同伐異之獄的主要制造者。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東漢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根據這些史實,葉凡創立了《黨鵠傳》和《正史傳》兩部傳記。列女傳最早始於西漢的劉向。受劉向的啟發,葉凡增加了《列女傳》,這在正史中尚屬首次。他寫《女傳》的目的是:“精於搜索者,不必專精於壹項練習。”在他的《女傳》中,有博學的班昭桓,有勸夫讀書的樂羊子之妻,有不拘泥於三綱五常界限的著名才女蔡琰。《後漢書》的傳記往往打破時間順序,把行為相似的人寫成聯傳。

比如王充、王符、仲長統,不是同時代的人,因為他們都鄙視財富,都擅長寫作,行為也差不多,所以結合在壹起。

新唐書

《新唐書》是北宋宋祁、歐陽修、範真、呂撰寫的《二十四史》之壹。全書* * * 225卷,其中10卷,50卷,15卷,150卷。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修訂完成《唐新史》。《新唐書》完成後,它的主編曾公亮曾經上皇帝的餐桌,說它比《舊唐書》好。《新唐書》是第壹次寫“軍誌”和“選誌”,系統論述唐朝的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壹大創造,為後世《宋史》所繼。從司馬遷創作紀律性、表現性、誌性、傳記性史書,到魏晉至五代,史書的編纂和表現性的省略,在《新唐書》中恢復了這種文體的完整性。以後各個朝代的史書都會沿用這個體系,這也是《新唐書》在中國史學史上的壹大貢獻。

《新唐書》的主要作者宋祁、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宋祁和他的哥哥宋瑤在當時被稱為“第二個宋”。宋人《董璇錄》說宋祁“博學多才”;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壹,散文是他的特長。當然,他們的功夫不同。

《新唐書》以清新質樸的語言特色為後人所欣賞。它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歷史記錄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它最初被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公基和太史公紀。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司馬遷,字長,與其父司馬談,被任命為太史令。他寫壹部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前請司馬遷完成夙願。後來司馬遷繼父太史令,開始寫史記,用了十幾年才完成。《史記》是中國古代第壹部通史,不僅規模龐大,體系完備,而且對傳記類史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正史都是以這種體裁寫成的。同時,書中文字的生動性和敘述的生動性也是最高的成就。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學史大綱》壹書中,稱贊《史記》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

文學影響

《史記》對古代小說、戲劇、傳記、雜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整體上看,《史記》作為中國第壹部以描寫人物為主的大型作品,為後世文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中所寫的歷史雖然有真實的人物,但實際上是通過“相見”來打出來的,即突出人物的壹些主要特征,對比不同的人物,編造細節。

在各民族的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壹種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己的壹種方式。只是中國文學中的原始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作品中,情況比較特殊。

因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許多重要的原型。在後世的小說和戲劇中,皇帝、英雄、俠客、官員等許多人物都是由《史記》中的人物演變而來的。

武俠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之外,其體裁和敘事風格也明顯受到《史記》的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記”為名,以傳記體的形式發展,有傳記體的開頭和結尾,總是以人物的生活為脈絡,按照嚴格的時間順序展開情節,往往有作者的直評。所有這些重要特征主要來源於歷史記錄。

後來的小說多以史記為藍本。其中有馮夢龍的《東周列傳》、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韓川子的《戰國》。

在戲劇方面,《史記》由於戲劇性強,人物鮮明,矛盾尖銳,自然成為後世的寶庫。

據傅希華《元雜劇全集目錄》記載,基於史籍的雜劇有180多種。據李長治統計,在現存的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故事取材於《史記》。其中,《趙氏孤兒》是壹部具有世界影響的力作。類似的作品失傳的肯定更多。在後來的京劇中,還是有很多取材於歷史記載的,比如大家熟知的《霸王別姬》。

宋元時期,隨著中國戲劇的形成和成熟,《史記》的內容和藝術也影響了戲劇創作。如宋元戲曲有《趙氏孤兒仇》;元明時期有趙氏孤兒(元吉),卓文君私奔(全),關將軍敬酒(明)。明清時期的傳說有《盜符》、《易水格》(徐青秦);地方戲和新編歷史劇有《尋孤》(京劇)、《睡薪嘗膽》(漢劇、越劇)、《和氏璧》(通州梆子)、《完璧歸趙》(京劇)、《鴻門宴》(京劇、川劇、漢劇)和《蕭何追月》(京劇、川劇、漢劇)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傳記風格為後人所繼承,產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後世史書的文學性雖不及《史記》,但數量龐大,若摘錄優秀的傳記,也十分可觀。

此外,其他傳記、家族傳記、墓誌銘等傳記形式也與《史記》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關。

  • 上一篇:中國傳統美德曾仕強
  • 下一篇:中國玉文化的完整歷史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