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山東麓,是中國四大書院之冠。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刺史朱東采納劉的建議,接受朝廷賞賜。祥符八年(公元1015),宋真宗召見山長石舟,贈書《嶽麓書院》。宋朝南遷後,書院於湖南紹興元年(公元1165)重建。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張騫講學時期,嶽麓書院鼎盛,學生65438+萬人。當時有壹首民謠“書院道士三百,弟子壹千”。他還稱書院為“瀟湘竹思”,並稱之為孔子在家講學的地方。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袁毀阿裏海牙書院,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學劉必達,復建。此後,經過數次軍事災難和多次修繕,書院在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0年)得到了極大的復興。康熙賜書院“學達自然”的稱號,乾隆(公元1736-1795)也賜書“道南正脈”的匾額。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高等學府,後改為師範專科學校。1918年,湖南高等工業專科學校搬到這裏。1926,技術學院、商學院、政法學院合並,變更為湖南大學。現存建築為清代建築,1981-1987分期修復。書院前廳左右壁上的“忠孝節”四個大字,是朱題寫的。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的壹顆璀璨明珠。始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歷經千年,因其芳香濃郁、弦歌不絕、辦學不絕而有“千年大學”之譽。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月65438+10月65438+3月3日,中國人民* * *和中國國務院明確公布嶽麓書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制是中國古代壹項重要的教育制度,不同於官學。始於晚唐,盛於宋代,歷經元明,延至清末。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7000多所書院。但由於時代變遷,世態炎涼,保存至今的書院少之又少,像嶽麓書院這樣被保存和恢復的書院屈指可數。古代書院是由社會名流或當地開明士紳和普通民眾捐資興建的。壹般都是培養維護,當然也是政府資助。學院的辦學規模和水平不壹樣。下層書院教授和接納蒙古族兒童,承擔啟蒙教育任務;中級書院可以出學者之類的學者。嶽麓書院是壹所高水平的書院,其講師多為全國名人大師。入院的學生對經典和歷史有壹定的了解,有壹定的作詩基礎,甚至要通過壹定的考試或推薦才能入選入院。“潭州三校”反映嶽麓書院招收學生和學徒的情況。據明代《魯玉娥誌》記載,“譚松之士,重在讀書治學。嶽麓書院外,湘江西岸重修湘西書院,州生月分較高,晉升湘西書院;還有高點的,升嶽麓書院。譚人稱‘三生’(《明史·魯玉娥誌》卷三)。由於師生水平高,加上多代名山領袖的辛勤耕耘,嶽麓書院建起了井井有條的學校,獎學金豐厚。因此培養了壹代又壹代能為民所用的人才,成為湘楚人才的搖籃。人才的繁榮帶來了學術討論的繁榮。從著名的朱()張()會議到成為湖湘學派的重要基地;從宋代理學到明代王雪:從朱、張、吳烈、、王夫之、羅甸、等大儒的著述,到老師、著名教育家、倫理學家楊昌濟(嶽麓書院著名學生之壹)的真知灼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嶽麓書院學術思想的發展軌跡及其對湖湘文化乃至其他方面的深刻影響。因此,古代嶽麓書院不僅是江南的教育中心,也是學術中心。它在歷史上的幾次輝煌都受到學者,尤其是皇室的青睞。宋真宗、李宗、清康熙帝、乾隆皇帝先後為其題名或贈書,使嶽麓書院名揚全國,成為中國古代有影響的高等學府。與白鹿洞書院(江西九江)、嵩陽書院(河南登封)、睢陽書院(河南商丘)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四大書院中,松陽書院最近已恢復;睢陽書院早已湮沒無聞;白鹿洞書院雖存,但辦學早已中止。只有嶽麓書院,全國重點大學湖南大學,辦學壹千多年,壹直是高等學府。這在國內絕無僅有,在國外世界罕見。有些大學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立時間比古月路書院少了壹點風騷。比如嶽麓書院,比法國最早成立的大學巴黎大學的前身索邦神學院早281年成立。牛津大學,創建於12年底,也比嶽麓書院晚建約300年。所以,當很多外國朋友走進這所古老而深厚的千年學府時,都流連忘返,驚嘆不已。確實是真的。優秀的人,不是沒有原因的。鳥瞰學院及其周圍的風景是非凡的。書院位於風景區嶽麓山清風峽口,三面環山,青山掩映。湘江前方,碧波蕩漾。名山秀水,前靠後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壹體,高度協調。從湘江西岸的牌坊到山頂,有壹條古道與之相連,形成壹條風景秀麗的中軸線,嶽麓書院就建在這條中軸線的中點。書院海拔約100米,現占地面積25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醫院門前,兩旁是天馬和鳳凰山,猶如天然門戶。古代有諸丈渡、劉地、迪美、永貴橋、翠微亭等景點。庭院後面,沿中軸線分布著近代修建的愛晚亭、佛塔、古路山寺、白鶴泉、蔡鍔墓、黃興墓等著名景點,其他景點散落在中軸線兩側。書院的正門、河西臺、大門、大門、報告廳、禦書樓依次建在中軸線上。文廟、專祠、半書房建在中軸線北側;教學書齋、百泉軒、園林、碑廊等同樣建在中軸線南側。整個醫院,大大小小的院落,錯落有序;亭臺樓閣,古樸典雅;美麗的花和著名的樹有不同的姿態;碑上詩詞楹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代書院的特點,如研究經史、設問、作詩為對聯、舞文弄墨等。嶽麓書院現存建築有長客廳、師生宿舍、教學報告廳、圖書館、文廟特祠、園林碑廊等。此外,第壹庭院前的兩個亭子(鳳儀亭和香垂亭)、兩個池塘(馬殷池和洪門池)以及庭院後的參天古樹和茂林修竹堪稱國內外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書院文物。如果把清人創造的書院八景(流塘、桃塢焙霞、風荷晚香、通音別經、曲劍、碧波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菜)進壹步提煉完善,體現其美景,那就更美了。
為適應時代需要,嶽麓書院於1903更名為湖南高等專科學校,1912更名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1917更名為湖南工業學院,1926更名為湖南大學。因此,古月路書院雖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以古代書院的整體文物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但它壹直是湖南大學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年由湖南大學修繕維護和管理。
古代書院的出書和藏書功能依然存在。該院有壹支素養較好的作家隊伍,他們著書立說,脫穎而出,先後出版了多部作品。湖南大學出版社位於學院內,不僅繼承和發展了相關學院的出版職能和傳統。玉樹樓修復後,其藏書日益加強。10年來,學院工作人員從全國各地收集、影印了壹批有關嶽麓書院和其他古代書院的圖書資料,同時逐年購置了許多古籍和社科書籍。加上名人、校友捐贈的書籍,帝國書店的藏書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現在這些書正在教學和科研中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古代嶽麓書院也有祭祀的功能。古人先後修建了孔廟和壹些專門的神社。孔廟(孔廟)是春秋末期為祭祀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及其著名弟子而建。蓮溪寺是為祭祀北宋理學創始人之壹、哲學家周敦頤(又名蓮溪先生)而建。為紀念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朱和教育家、理學家的傑出代表張而建的四座真亭。為表彰朱棟、李、、、陳剛、楊茂元等先後建院的歷史功績,特設立六君子書院。船山廟是為祭祀明清時期的思想家王夫之(又名船山先生)而建。古代人到文廟專門的神龕去祭祀,也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弘揚傳統文化、激勵士人的壹種形式。然而這種形式畢竟是被封建社會粉飾過的。因此,民主革命開始後,這種祭祀活動在書院逐漸消失。這種祭祀形式雖然不可取,但紀念先賢聖賢還是有意義的,他們的哲學觀和思想道德觀念中的合理部分應該繼承和發揚。古人留下的孔廟專用神龕,現在翻新供後人瞻仰,也有助於人們了解和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南山谷。這裏曾是唐代李勃、李劼氏兄弟的隱居之地。李伯曾經養過壹只白鹿,叫白鹿先生。後來李勃為江州刺史,在隱居舊址創辦了壹處梯田,名為白鹿洞。南唐時建成“廬山郭雪”,北宋初年擴建為書院,與松陽、石鼓、嶽麓並稱天下四大書院。1179年,為了了解南康軍等事,朱曾在此主持教政講學,並邀額、禦書以賜,書院因此聲名鵲起。後來陸象山、王陽明等人都在這裏講學。
白鹿洞書院占地3000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書院“始於唐,盛於宋,繼於明清”。現存建築沿官道西由西向東串聯而建,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燕賓館等建築群落組成。建築都是坐北朝南,石頭或磚木結構,屋頂是人字形的硬峰,頗為典雅淡泊。
書院的門樓由主要建築組成,如淩星門、池畔、李生門和李生廟。
門樓高約6米。磚木結構,四坡二層。頂樓,四斜脊,尖斜。屋檐下是壹面長長的磚墻,上面裝飾著趾瓣和棱形圖案。二樓和樓上壹樣,房檐下用磚砌的方磚柱。門樓上鑲嵌著明代江西使臣、文學家李夢陽題寫的“白鹿洞書院”的條幅。
淩杏門,建於明成化三年(公元1466),南唐知府所建,明代弘治十壹年(公元1498)南康知府蘇葵重修。原為木結構,南唐知府周祖堯為石牌坊而建。是白鹿洞書院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壹。古代傳說“邢星”意為“文星”,意思是這裏人才濟濟,寓意為國家培養人才。門為牌樓,六柱五室,二層由石梁相連。中梁刻有枝椏牡丹,石質鼓脹,海波紋,刀法粗獷凝練。
在欞星門的後面是池畔。歷史上,龔雪前面的水池被稱為池畔。“潘哲教書”。這個水池是長方形的。池上有壹座拱形石橋,橋的兩邊有花崗巖欄桿和圍欄。原名潘橋,現名狀元橋。
禮賢門是書院的正門,最初被稱為大師廟門,或大成門。宋九年(公元1182),朱賜南康之君三十萬元修建。十扇門,木質玄關式,是鏤空的幾何圖案,裙擺是平面板,兩邊是閣樓、硬頂和屋頂的東西頭飾。正門有四柱五室。總長度為22。10米,高7米。30米。門楣上掛著“真學問之門”的匾。
禮樂寺,又稱大成殿。建於宋惜春九年(公元1182),是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場所。該寺為宮殿式,平面呈長方形,磚木結構,木柱支撐,有20根大木柱、石柱、浮雕枝,為明代遺物。殿內四柱三室,殿墻上有12根大木柱,四周有磚墻和回廊。寺廟平面長20米。59米,24米寬。44米,重檐九脊,交錯拱門,灰瓦白廟,雄偉壯觀。殿外重檐中間掛有“禮殿”豎額。寺內有壹尊唐代吳道子雕刻的孔子像。匾額上掛著唐的手書“老師的名表”。後墻左右兩側,有朱熹書的“忠、孝、廉、節”四大石碑。展覽中有“四火柴十二哲人”的石線雕像。香煙壹年四季比比皆是,讓儒家有點禪意。
書院門樓西側是紫陽書院。主要建築有齋藤優子廟、包公廟和丹桂閣。
齋藤優子廟,建於明朝第三年(公元1438年),是供奉朱的。神社是磚木結構,堅硬的山頂,灰瓦白廟。平面呈長方形,有四根柱子和五個開間。祠內有朱自畫像的中性石雕,似張所書文公廟碑文,右側豎立白鹿洞書院學規,上掛唐手書“學而優則仕”的金匾。步入寺中,總有壹種“南渡儒生,君子為先”的觀念。
在齋藤優子廟的西邊,共工廟首先供奉的是李伯等“對洞穴有貢獻的學者”。原名萬神殿和三賢寺。明朝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普在福建。李波、周敦頤和朱。程頤、程顥、張衡渠、陳遼翁、陶淵明、劉錫堅也很榮幸。神社是磚木結構,建築風格和規模與齋藤優子廟相同。
丹桂閣,位於庭院正中,建在長方形橋臺上,木結構,歇山頂,四坡式,四坡式,磚脊,四挑檐,四根木柱支撐,鬥拱支撐,花崗巖圓柱柱基,平面。中立《紫陽捧丹桂》碑,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曹秉鈞在嶺南所作。
書院門樓東側是白鹿書院。這組建築是書院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都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它的實用性。其主要建築有榆樹閣、明倫堂、白鹿洞、四仙臺等。
禦書閣建於惜春八年(公元1181),原名禦旨樓。現為收藏唐的《十三經註》、《二十壹史》、《古代文學筆記》、《齋藤優子全書》等而建。亭子是木質建築,兩層,平面方形,四周有走廊。二樓正中有壹豎額“禦書亭”。仙殿頂
亭子是木質建築,兩層,平面方形,四周有走廊。二樓正中有壹豎額“禦書亭”。宮殿的頂部非常壯觀。亭外柱上有題詞:“泉清可洗硯,山秀可藏書。”
明倫堂,又名義倫堂。明朝三年(公元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在福建。磚木結構,白廟灰瓦,人字硬頂,四開間,前有走廊。明倫堂是書院教書的地方,所以有鹿與遊相忘的地方;春峰反映在對聯中,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以獲得“仁和智慧的天堂”
當初,白鹿洞以無洞聞名。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南唐知府秦望祭山開穴,寫下《新開穴報進士》。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南唐知府言和雕了壹只石鹿,放在洞中,並題寫了《石鹿記》:“自唐朝以來,白鹿洞名滿天下!但若史遠,則鹿存,洞破矣。”“這是壹個名字,但不是現實。”
石鹿,豎耳昂首,凝視前方,刀法凝練。石魯之後,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白鹿洞山主熊撰《小司馬大中成與蔡公復興白鹿原書院錄》。洞穴由花崗巖制成,呈券拱狀,高4米,寬4米。15米,6米深。35米。洞的右側有石階,可以爬上樓梯到思賢臺。
思賢臺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江西巡捕曹邊建亭,寓意“見臺思賢”,故名思賢臺。露臺平面呈方形,亭子為木結構,露臺平面呈方形。它歇息在山頂,雙層拱檐,中間有門,四面有木花窗,前面有花崗巖圍墻。戲臺四周有石欄,柱內有石雕,橫崖有《理學源流》壹書。劉詩陽寫了《四仙臺》;秦代書《楊知初》;李梓源寫道,“空中樓閣,潤物細無聲幹坤。”
白鷺書院的東面是燕賓館。它的主體建築叫馮春樓,木結構,歇山頂,上翹角,香檐。它延伸到樓下,由四根圓柱支撐,形成壹個陽臺。寬度15米,深度8米,共兩層。它看起來莊嚴而寧靜。招待客人。大樓兩側有兩排廂房。
在格非劉丹的古建築群中,數百座歷代題寫的紀念碑擺放在東西走廊,為書院增添了幾分古樸的氣氛。
學院建築的主體建築對稱布置在中軸線上。如果把這座建築比作壹場“凝固的樂章”,那麽其中的戲臺、廳堂、亭臺、殿宇就是這場樂章中色彩斑斕的段落,充分表達了壹個延續了數百年的主題。看著五顏六色的牌匾對聯,數百座概念性的古碑,書院裏密密麻麻的香花,無不透露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關石道Xi醫院門前有壹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小溪上有壹座古橋,叫枕流橋。橋是石頭做的,兩邊有護欄,橫跨官道河。橋下溪水奔流,石枕,以朱熹書《枕流》石刻而得名。橋長為12。5米,3寬。2米,約10米高。它最早是由朱於宋八年(公元1181)所建,當時是壹座木橋。清道光十壹年(公元1831),南良心府楊樹基重修為石橋。李夢陽《睡橋》詩:“峽急,橋旁石激;我在橋上聽了很震驚,夕陽人家是獨立的。”描述了這座橋的危險。
官道溪的摩崖石刻上,有“白鹿洞”、“隱藏處”、“釣魚臺”、“洗石”、“流杯池”等銘文。石刻營造了深厚的文化氛圍,真正體現了“春聲松韻壹點點文藝,白石寒雲清”的韻味。
“莫問沒有空無壹人的外事寺廟,所以我有興趣與這座山分享同樣的經歷。”。白鹿洞書院正是以這樣的獨立精神和超然情懷,塑造了她的不朽。
第三,松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以北3公裏的季峻峰腳下。因地處嵩山之陽而得名。是宋代四大書院之壹。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大業年(605 ~ 618)更名為嵩陽觀。唐弘道元年(683)春、冬兩季,兩次來潘,以松陽關為宮。五代以後的唐朝清太元年至三年(934 ~ 936),進士龐氏曾在松陽講學,後改名太乙書院。宋道年間(995 ~ 997年)賜名“太師書院”,授九經史,校官數百人。宋(1035)第二年,命名松陽書院,設院長負責書院事務,並劃撥100畝辦學用地用於開支。著名儒者司馬光、範仲淹、程頤、程顥等人先後在此講學,壹時名聲大噪。金大定年間(1161 ~ 1189),書院更名為承天宮,明代重修後更名為松陽書院,並建有雙向殿。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縣葉楓重修,清康熙十六年(1677),耿介復建書院,多建樓閣修繕。耿介親自執教,傳經授道,成效顯著。嵩陽書院在金、元、明、清等朝代經過多次補建,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密。特別是清朝康熙年間(1662 ~ 1722),先後修建了萬神殿、講經堂、三賢殿、利澤堂、藏書樓、道觀、博悅齋、三義齋,並增設了場墻。
松陽書院的建制古樸典雅,中軸線上有五棟主樓,回廊齊全。最開始是卷簾門3門,依次是祠堂、講堂、道觀、藏經樓。中軸線兩側有“朱成廟”、“利澤堂”、書屋、書房等。松陽書院的建築與寺院不同。多是灰瓦覆蓋的起伏嶺硬山房。現有房屋100余間,面積1000平方米。
院內原有古柏3棵,其中1棵已毀,僅存兩株,名為“將軍柏”和“二將軍柏”,樹齡均在2000年以上。院內還有明代登封縣地圖碑等幾十座碑,院外還有著名的“大唐松陽聖德之感碑”。
6月20日1963,被原河南省人委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與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嵩山嵩山書院並稱為北宋四大書院。在宋真宗,宋州(今商丘),宋太祖趙匡胤發跡的地方,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升為南靖。1009年,宋真宗正式授予該院應天府書院的稱號。在宋仁宗,應天書院於1043年改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北宋最高學府之壹。應天書院的前身是晉末楊雲開辦的壹所私立學校。此後,通過其學生齊的努力,它發展和產生了許多人才。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安就是其中之壹。此後,在曹誠等人,特別是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書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範仲淹等名師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輩出。這所學院已經不存在了,政府正計劃重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