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築的成就最為突出。所以,這裏著重欣賞宮殿建築和園林藝術。
壹、 宮殿(故宮)
我國由於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代帝王為了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和維護其統治的威嚴,往往大興土木,營建各種宮室殿堂。秦始皇統壹中國後興建的阿房宮,就已達到驚人的規模。西漢初年修建的未央宮,宮城周圍達8900米。漢高祖劉邦曾因見到這座宮殿建築的奢華而動怒,主持這壹工程規劃的蕭何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無以重威。”這說明統治階級已經認識到,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也可以作為鞏固其政權的壹種工具。蕭何的這個看法,使以後歷代帝王更加重視都城和宮殿建築。所以,秦漢以後,宮殿建築始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許多宮殿建築都已成為遺跡。現在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宮殿建築,首推北京的故宮。整個故宮規模宏大,極為壯觀。僅以宮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為例,它東西長760米,南北長960米,占地72萬多平方米。根據宮廷建築的壹般習慣,故宮也可以分作皇帝處理政務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內廷兩大部分。故宮中的乾清門,就是外朝和內廷之間的分界線。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前有太和門,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兩組宮殿。內廷以“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它的兩側是供嬪妃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三宮六院”。故宮的這種總體布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的封建禮制“前朝後寢”的制度。而整個故宮的設計思想更是突出地體現了封建帝王的權力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例如,主要建築除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外,特別強調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點突出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此,在總體布局上,“三大殿”不僅占據了故宮中最主要的空間,而且它前面的廣場面積達2.5公頃,有力地襯托出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主腦。再加上太和殿又位於高8 米分作三層的漢白玉石殿基上,每層都有漢白玉石刻的欄桿圍繞,並有三層石雕“禦路”。使太和殿顯得更加威嚴無比,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氣象非凡。至於內廷及其它部分,由於它們從屬於外朝,故布局比較緊湊。
當然,整個故宮建築由於是為體現帝王的政治權力而服務的,因而不可避免的產生嚴正而刻板的缺點,但是,從故宮建築群的整個建築藝術來說,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殊風格和傑出成就,是世界上優秀的建築群之壹。而這壹傑作,從明代永樂年間創建後,五百余年中,不斷重建、改建,動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難以估計的,真可謂“窮天下之力奉壹人”。 所以,這宏偉壯麗的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二、古典園林(頤和園、避暑山莊、網師園、拙政園等)
中國現存的著名古典園林數量不少,多數是明、清兩代的遺物。而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則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評語。我國建築界也認為“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於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墅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之所以形成這壹情況,主要是因為從春秋以來,蘇州壹直是我國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質豐裕、文化發達、山明水秀的優越條件,自晉室南遷以後直至清代,歷代貴族官僚不斷地在蘇州建造供他們享受的園林。因此,現存的蘇州古典園林相當可觀。在劉敦楨的《蘇州古典園林》壹書中論述的古典園林就有十五處(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網師園、怡園、耦園、藝圃、環秀山莊、擁翠山莊、鶴園、暢園、壺園、殘粒園、王洗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為著名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和網師園,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區,至今也保存著壹些著名的古典園林,北京的頤和園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北京地區最著名的古典園林。不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古典園林,也不論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宮苑,還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園,盡管由於地區和園主在政治、經濟上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而在園林的規模、風格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點,但是,它們都是為滿足封建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而建造的,在園林布置和造景的藝術手法上有許多***同之處。這些***同之處,構成了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從我們欣賞古典園林藝術的角度來講,下面的壹些造園藝術手法,是應當特別加以指出的。
首先,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所以,園林中除大量的建築物外,還要鑿池開山,栽花種樹,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風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畫為藍本,參以詩詞的情調,構成許多如詩如畫的景。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築、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中國古典園林的這壹特點,主要是由中國園林的性質決定的。因為不論是封建帝王還是官僚地主,他們既貪圖城市的優厚物質享受,又想不冒勞頓之苦尋求“山水林泉之樂”。因此,他們的造園,除了滿足居住上的享樂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達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國古典園林因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是封閉的,即園林的四周都有圍墻,景物藏於園內。而且,除少數皇家宮苑外,園林的面積壹般都比較小。要在壹個不大的範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是突破空間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在這方面,中國古典園林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
壹般來說,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創造豐富園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劃分景區和空間、以及“借景”的辦法。所謂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歐洲大陸壹些國家的園林慣用的幾何形圖案的布局相對而言的。這種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積較小的江南私家園林,表現得尤其突出。它們強調幽深曲折,所謂“景貴乎深,不曲不深”,講的就是這種手法。例如,蘇州多數園林的入口處,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遊客的視線,使人們壹進園門只是隱約地看到園景的壹角,幾經曲折才能見到園內山池亭閣的全貌。以布局緊湊、變化多端、有移步換景之妙為特點的蘇州留園,在園門入口處就先用漏窗,來強調園內的幽深曲折。至於園內的對景,也不象西方庭園的軸線對景方式,而是隨著曲折的平面,移步換景,依次展開。有的則在走廊兩側墻上開若幹個形狀優美的窗孔和洞門,人們行經其間,它就象取景框壹樣,把園內的景物象壹幅幅風景畫那樣映入優美的窗孔和洞門。至於劃分景區和空間的手法,則是通過巧妙地利用山水、樹木、花卉、建築等,把全園劃分為若幹個景區,各個景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著重突出能體現這壹園林主要特色的重點景區。例如,蘇州最大的園林拙政園,全園包括中、西、東三個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同時,水的面積約占全園五分之三,亭榭樓閣,大半臨水,造型輕盈活潑,並盡量四面透空,以便盡收江南水鄉的自然景色。園內的空間處理,妙於利用山、池、樹木、亭、榭,少用圍墻。故園內空間處處溝通,互相穿插,形成豐富的層次。再如北京的頤和園,它的規模很大,全園面積約3.4平方公裏,它可以分成許多個景區,其中有些景區還形成大園中包小園,如諧趣園。但在這許多景區中,昆明湖與萬壽山則是它的精華所在。正是這些重點的景區構成了這些園林的主要特色。各個園林不論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區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於“借景”這種藝術手法,更是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壹種傳統手法。它是把園林以外或近或遠的風景巧妙地引“借”到園林中來,成為園景的壹部分。這種手法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運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中建園歷史最早的滄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壹便是善於借景。因為園門外有壹泓清水繞園而過,該園就在這壹面不建界墻,而以有漏窗的復廊對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園內。再如北京的頤和園,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較遠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為“湖山真意”處充分發揮借景手法的藝術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如頤和園的西堤壹帶,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橋點景外,沒有高大的建築屏擋視線。昆明湖的南北長度也正適合將園內看得見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時,兩堤的桃柳,恰到好處地遮擋了圍墻,園內園外的界限無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巒、兩堤的煙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結合成壹體,成為園中的景色,園的空間範圍無形中擴大了,景物也更加豐富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壹幅以萬壽山佛香閣為近景、兩堤和玉泉山為中景、西山群峰為遠景的錦繡湖山詩境畫卷。中國古典園林的這種借景手法,在《園冶》壹書中,總結為五種方法,即“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上面提到的壹些實例,主要屬於借園外之景,是“遠借”。所謂“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主要是指園林之內的借景。所謂“鄰借”是指園內距離不遠的景物,彼此對景,互相襯托,互相呼應。如頤和園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橋、柳、石等互相因借,顯得協調而優美。“仰借”壹般是指園林中的碧空白雲、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過,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蒼松勁柏、宏偉壯麗的建築也可稱為仰借。如進入北京北海公園的正門,擡頭即可仰望出類獨秀的白塔:“俯借”則是指如憑欄望湖光倒影、臨軒觀池魚遊躍等:“應時而借”是指善於利用壹年四季或壹月之間不同的時辰景色的變化 ——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樹蔭、秋天的紅葉、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陽余暉……等等,都可應時而借。如蘇州的以精巧幽深見長的網師園,園中的重要景區“殿春簃”就是根據宋人芍藥詩裏的兩句“多謝化工憐寂寞, 尚留芍藥殿春風”,借春末的芍藥花來造景的。
第三,中國古典園林特別善於利用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的各種建築物,如亭、臺、樓、閣、廊、榭、軒、舫、館、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組成體現各種情趣的園景。以常見的亭、廊、橋為例,它們所構成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境界都是獨具匠心的。如亭,不僅是造型非常豐富多彩,而且它在園林中間起著“點景”與“引景”的作用。如蘇州西園的湖心亭、拙政園別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園的五龍亭。再如加廊,它在園林中間既是引導遊客遊覽的路線,又起著分割空間、組合景物的作用。如當人們漫步在北京頤和園的長廊之中,便可飽覽昆明湖的美麗景色;而蘇州拙政園的水廊,則輕盈婉約,人行其上,宛如淩波漫步;蘇州怡園的復廊,用花墻分隔,墻上的形式各異的漏窗(又稱“花窗”或“花墻洞”),使園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見大,變化無窮,這種漏窗在江南古典園林中運用極廣,這是古代建築匠師們的壹個傑出創造。因為本來比較單調枯燥的墻面,經過漏窗的裝飾,不僅增添了豐富的變化,那壹個個各不相同的漏窗圖案在墻面上成為壹幅幅精美的裝飾紋樣,而且通過巧妙地運用壹個“漏”字,使園林景色更為生動、靈巧,增添了無窮的情趣。蘇州的西園、獅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體現了這壹特色。至於中國園林中的橋,則更是以其豐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築藝術上大放異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玉帶橋。它們各以其生動別致的造型,把頤和園的景色裝點得更加動人。此外,江蘇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蘇州拙政園的廊橋則又是另壹種風格,成為這些園林中最引人註目的園景之壹。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