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築空間布局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和個性特征的差異。
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我國的建築是封閉群的空間格局,在地平面上呈散開狀。中國無論什麽樣的建築,從民居到宮殿,幾乎都是壹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的模式。中國建築之美是壹種“集體”美。比如說;明清時期的北京宮殿,明十三陵和曲阜的孔廟都是有許多庭院的巨大建築。各類建築排列規整,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的內斂特征。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壹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與巴黎的盧浮宮相比,北京的故宮,在類似的年代新建和擴建,是由數千個單體房屋組成的宏偉建築群,圍繞軸線形成壹系列院落,平面極其龐大;後者利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從壹個龐大多變的形體中形成壹個高聳壯闊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羅馬的城邦開始,柱廊、門窗被廣泛使用以增加信息交流和透明度,建築被外部空間包圍以突出建築的物理形象。這與西方人通過海上交流頻繁往來,社會上實行奴隸民主有關。古希臘的外向性和科學民主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也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的建築占地面,那麽西方的建築占空間。比如羅馬Risim的鬥獸場高48米,萬神殿高43.5米。在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的穹頂離地60米。聖彼得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高137米。莊的這座建築固然體現了西方人對神靈的崇拜熱情,更多的是用先進的科技成果給人壹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C)建築的不同發展顯示了中西方對創新的不同態度。
從建築的發展來看,中國建築是保守的。根據文獻記載,中國的建築形式和使用的材料3000年來沒有變化。與中國不同的是,西方建築是不斷變化的,其結構和材料都發生了快速的演變。自從希臘雅典衛城出現第壹批廟宇以來,已經有2500多年了。在此期間,古代歐洲的建築形式壹直在不斷發展變化。在形象、比例、裝飾、空間布局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古希臘的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門和穹頂技術,從哥特式建築中的尖戳、十字拱和飛垛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這體現了西方人敢於獨辟蹊徑、勇於創新的精神。
(4)建築價值觀的差異,表現了中西方審美觀念的差異。
從建築的價值來看,中國的建築重在信息,西方的建築重在實物。中國古建築的構造,靠的不是計算、定量分析、形式邏輯,而是師傅領徒弟、言傳身教、實踐、經驗的方式。我們對古建築,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築的了解,大多是從文獻中獲取信息。歷代皇帝的陵墓和住宅都是根據風水理論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則運作的。為了達到與天地萬物的和諧,為了避禍,為了賺錢,為了得到幸福,聚落建築依山而建,靠山川之力面向平川。這種“擡頭看天文,低頭看地理”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和歐幾裏德開創的幾何美學和數理邏輯,亞裏士多德奠定的“統壹”、“秩序”的理性主義和“和諧美的理論”,對整個西方文明的結構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所有科學和藝術的命運都由這個概念決定。翻開西方建築史,不難發現,西方建築美的構形意識其實是幾何形式;雅典帕臺農神廟的形狀“控制線”是兩個正方形;從羅馬萬神殿的穹頂到地面,可以嵌入壹個直徑43.3米的球體;米蘭大教堂的“控制線”是壹個正三角形,巴黎凱旋門的立面是壹個正方形,它的中央拱門和“控制線”是兩個整圓。即使是園林綠化、花草樹木等自然物,經過人工修剪和刻意雕琢,也呈現出工整有序的幾何圖案,以其超越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之美”,與中國園林“人造,然造化”的自然情調形成鮮明對比。早在2000多年前,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其著名的《建築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的經典觀點,被後人奉為圭臬,代代相傳。17世紀初,建築師亨利·伍德提出,優秀的建築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堅固、實用、歡樂。”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築的第壹和第二原則。所以,當中國的古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破壞或“消失”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築依然保存完好,用實物的形象詮釋著自己的文化。通過中西建築的比較,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觀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上的差異。
中國建築中具有美學價值的特色形式和風格。從先秦到19世紀中葉,基本上是壹個封閉獨立的體系,兩千多年來風格變化不大,壹般稱為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和外國建築特別是西方建築的大量出現,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築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壹般稱為中國近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成熟於封建社會。是壹個歷史最悠久、分布區域最廣、風格最明顯的獨特藝術體系,以漢族木構建築為主,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對日本、朝鮮、越南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後對歐洲也有影響。
藝術特色
與歐洲古代建築藝術相比,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有三個基本特征:
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壹。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建築還在維護和加強社會、政治和倫理制度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發揮作用。
②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建築藝術的所有元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人物、風格等,都是基於當代人的審美心理,能被人欣賞和理解,沒有跌宕起伏、怪異莫名的形象。
③整體全面。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調動了當時所有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因素和技法,形成壹個整體形象。從整體環境到單體住宅,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壹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如果去掉其中壹個,整體效果就會受損。
這些基本特征如下:
重視環境的整體管理
自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對建築環境進行整體管理的概念。雖然《李周》中所有關於野、都、俗、鄉、城、山、殿的規劃體系未必全部實現,但至少說明曾經有過系統規劃的大規模區域規劃思想。《騎馬的管子》主張“凡國為都,不在山下,而在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境關系。中國的風水理論起源很早,除了披著迷信的外衣,大多強調環境與建築的關系。古代城市註重城市本體與周邊環境的統壹管理。秦鹹陽,是壹個超規模的城市環境,北起北薩坎,中間貫穿渭河,南至南山,高峰時東西達200-300裏。長安(今陜西Xi)、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範圍也遠超城墻;即使是壹般的政府、州和縣城也將郊區融入整體城市環境。重要景點,如吳越五鎮、佛道、城郊園林等。,也把環境管理放在首位;帝陵區更註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築大多是依靠環境來展現藝術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