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章比較抽象,主要是記第壹節的內容,做壹些小題目;第二節,只要把備考的重點選出來,記住就行了。
第壹節中國古代文化是通過教育傳承下來的。
1.中國古代教育是中國古代文化延續和發展的基礎,是中國古代文化不斷創新的動力,因為中國古代文化是通過中國古代教育代代相傳的。
2.中國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
3.秀才:管理教育事務並負責對人們進行道德、音樂和詩歌教育的官員。
4,國學,出現在西周,還有鄉學。
5.商周時期,中國不僅有宮廷教育,而且重視學前教育,逐漸形成了以禮儀、音樂、射擊、皇家、書法、數學為主體的“六藝”教育體系。
6.私學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壹種民間教育形式,主要以私人免費授課為主。比如孔子,墨子,孟子。
7.《禮記·薛稷》和《大學》是總結春秋戰國時期教育經驗和理論的教育專著,是世界上最早的自成體系的教育專著。此外,還有荀子。勸”“管。弟子位置。
8.西漢時期出現了專門傳授知識和研究知識的機構——國子監。漢武帝時位於長安,是當時中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的課程以應用經典為主,學生分門別類,考試合格後任命為官員。
9.博士:指漢代太學選拔的教授,其學生為博士生。
10.漢代地方政府所辦的官學,在縣稱為“學”,在縣稱為“學”,在鄉稱為“東”,合稱“序”。私立學校的中小學級別稱為“圖書館”。(學校突發事件)
11.漢代教育以經學為教材,主張教育要踐行經學。它的教育設施、教育思想和漢代的選舉制度是和諧的。
12.金代的中央教育體系分為兩類:郭子學派和國子監。郭子學校只限五年級以上貴族子弟入學;帝國學院是為平民的孩子準備的。
13、隋唐建立和完善了科舉制度,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官員任用都服從或隸屬於科舉。選拔培養人才的標準和要求壹致後,促進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發展,也促進了當時的政治革新。
14、唐代選士方法:壹是師徒法,即從全國各地選拔成績優異的學生到尚書禮部考試;第二種是貢品法,即不在校的學生通過州縣考試,送到京城復試。三是考法,指專門考試,產生超常的人才,盡量在宮中。
此外,還有武術。
國子監,15,是唐代中央政府與大學及教育行政機構的雙重組織。除了弘文閣和崇文閣之外,還有郭子學派、國子監、四校、書法學派、算術學派和法律學派。
16、書院,唐宋以後出現,最初是藏書、校書的地方。宋代,書院與教育、教學、學術研究相結合,成為著名學者講學和培養人才的場所。主持人稱之為洞主或山主。有多種形式的組織系統,如私人,官辦,私人和官方援助。其講學重在義理修養,可以彌補科舉制度的不足。
17,中心為明清學校、國子監、宗學,局部為付雪、周雪、賢學。還有邊疆地區和特殊地方的衛生科學(軍校)。地方學校互不隸屬,有資格送學生去國子監。
18,明清科舉制度可分為三種:鄉試、會試、宮試。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和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20、中國古代教育是人文主義教育,它是教育的唯壹目的,註重教人美德和智慧,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
21.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鮮明特點:壹是綜合觀,即大教育觀。教育被視為整個社會系統的壹個子系統,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被視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主張教育要培養國家需要的各類人才,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二是辯證觀,即對立統壹觀,強調德育與知識教育的有機結合。三是內觀,強調激發主體內在的道德功能和意識。
二、中國古代教學思想
1,中國古代重要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習舊知識和新思想並重;循序漸進;教與學相互借鑒;以身作則,尊師愛生。
2.因材施教是公認的優秀傳統教學思想之壹,是孔子提出的。在此基礎上,孟子提出強調教學方法的轉變。
3.孟子“君子引而不發,駟馬難追”的基本意思:老師就像壹個射手,弓滿而不發箭,做出壹副躍躍欲試的樣子來啟發和誘導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4、學會記住“君子之教,比喻;“道與福謙,強與福智,開與,道與福和,強與福易,開與,思與易易思”的含義可謂是好的:教師要善於啟發和誘導學生,讓學生為自己的理解而思考。
5.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也是這個意思:學習本身就是壹個不斷實踐的過程,只有反復學習和實踐,才能牢牢掌握所學的知識;只有對所學的東西精通,才能舉壹反三。
6.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意思:學與思並重,以學為基,在學的基礎上通過思來融會貫通所學。
7.孔子勸學的含義:教學是壹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既不能放松,也不能間歇,更不能急躁。
8.“士有四錯,師必知之,人學多,或失多,或失少,或易失,或失多”的含義:
9.荀子提出教育必須滿足四個條件:第壹,教師要有尊嚴,要讓人尊重;第二,教育要有崇高的威望和豐富的教育經驗;第三,教師要有在不違背教師理論的前提下,有序、系統地傳授知識的能力;第四是理解微妙的理論,解釋清楚。另外,妳要有廣博的知識。